分享

唱片公司的复仇:音乐界一场价值30亿美元的敲竹杠

 haosunzhe 2015-04-28

作者|Zack O'Malley Greenburg


去年10月,每月用户高达1.75亿人的免费流媒体音乐服务提供商Sound-Cloud现金告急。媒体报道称,这家设在柏林的公司2013年亏损了2,920万美元,坊间传言,推特(Twitter)曾想斥资20亿美元收购该公司。看样子,这家音乐产业中最火爆的初创企业颇有破产的危险。


之后,发生了某些怪事:华纳音乐集团(Warner-Music-Group)成了第一个与Sound-Cloud达成授权协议的大型唱片公司,并立即认定了该服务商提供的大量歌曲的合法性。更令人吃惊的是,华纳将该公司的持股比例提高到了5%,从而,对该公司的投资总额超过了1.2亿美元;该公司现在的估值已超过12亿美元。

尽管双方都确证了交易的完成,但华纳和SoundCloud都避而不谈这一伙伴关系——也都拒绝向《福布斯》发表评述——并对交易条款秘而不宣。为什么呢?了解这一协议内容的消息人士称,这家唱片公司从Sound-Cloud收购股权的价格,是其他投资者收购股权价格的一半。这些细节表明,音乐数字化产业正在悄悄发生一场革命,而各方似乎更喜欢对这场革命视而不见。

被大部分投资者和权威人士视为已经无可救药但存活下来的三大唱片公司——华纳、环球(Universal)和索尼(Sony)——已经从最火爆的数字娱乐初创企业那里悄悄抢夺了不少股份,其中包括地位稳固的流媒体服务提供商Spotify和Rdio等多家公司10%到20%的股份。交易的条件同样让年轻的初创企业目瞪口呆:这些唱片公司通常会免费或者以低廉的价格获取股份,然后为自己赋予以后以比市场价格低得多的折扣价格购买更多股份的权利。另外,他们觊觎的可不只是流媒体:从观众角色扮演音乐视频平台Interlude,到歌曲识别巨头Shazam,这些唱片公司风卷残云般地吞噬了很多初创企业的股份,Shazam最近一轮融资的估值为10亿美元,全球第二富有的卡洛斯·斯利姆(CarlosSlim)也是该公司的投资者之一。

除了合法性之外,这些唱片公司给那些初创企业开出了什么条件,才让这些私下交易最终达成的呢?流媒体服务商可以获得全部艺人的资料及其歌曲的访问权——这可是个小花招。的确,艺人能从这些新渠道中获得很少的版税,但那些作品他们没有任何所有权。“这就是音乐行业的玩法。”摇滚乐名人堂(Rockand-Roll-Hall-of-Fame)霍尔与奥兹二重唱组(Hall&Oates)的歌手约翰·奥兹(John·Oates)说道,近20年前,因为唱片公司的财务安排让他深感失望,他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这种招数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可以追溯到‘给他一瓶酒,之后他余生的所有作品就都可以拿走了’那个年代。”

艺人们开始反击——不过他们并不是选择脱离这个体系。今年早些时候,JayZ斥资5,600万美元收购了瑞典高保真音乐流媒体服务商WiMP和Tidal,然后将两家公司合并为一个服务平台,与Spotify展开直接竞争。在官方发布仪式上,公司介绍称,音乐界16位最大牌明星都是该公司的新“业主”,其中包括碧昂丝(Beyoncé)、加尔文·哈里斯(Calvin·Harris)、坎耶·维斯特(KanyeWest)、艾丽西亚·凯斯(Alicia·Keys)、杰森·阿尔丁(Jason·Aldean)和傻朋克(Daft·Punk)等。据称,每人都获赠了3%的股份。

就大唱片公司是否将从流媒体公司免费获得股份或者以低廉的价格获得股份,当作与他们开展业务的条件问题,来自三大唱片公司的代表——以及Beats、Spotify和Rdio的代表——要么拒绝置评,要么就没有对评述请求做出回应。但在这个行业的圈内,这种做法是公开的秘密。

《福布斯》估计,三大唱片公司在数字化音乐初创企业获得的股份价值几近30亿美元——相当于三家唱片公司大约150亿美元总值的20%左右。如果Spotify上市,这一比例还会更高。有些“赌注”已经带来了回报:环球音乐集团(Universal-Music-Group)持有BeatsbyDr.Dre公司的早期股份,到苹果公司(Apple)去年以30亿美元收购该公司时,环球音乐集团所占股份已达13%,其结果就是将4.04亿美元收入囊中。“艺人+影响力=数字外快”。这个数学公式适用于他们的所有收入模式,唱片公司希望将这个公式放在“音乐食物链”的顶端。

回顾一下唱片公司当年忍气吞声的经历,有助于我们了解唱片公司的紧迫感。2000年,全美国的唱片销量达到了7.87亿美元的顶峰——之前的一年,两个少年肖恩·范宁(ShawnFanning)和肖恩·帕克(SeanParker)创建了Napster,任何拥有一台电脑和较快网速的人都能在这个网站上交换音乐。

到了2008年,唱片年销量下降了45%。从那时到现在,尽管唱片公司控制住了非法下载,但唱片销量依然又下降了40%,仅为2.57亿美元。这就意味着,按每张唱片15美元计算,这个行业目前的年零售额在15年里减少了79亿美元。起初,唱片公司的应对之策是通过法庭打击盗版,同时,彼此之间进行合并。1999年有6大唱片公司,现在则减少为3家。

苹果公司让他们获得了喘息之机。就在流媒体革命风起云涌的时候,iTunes以每首99美分售出的数十亿首歌曲,让唱片公司获得了几年的喘息机会。现在,随着MP3取代八轨道磁带,唱片公司似乎也从自己的错误中汲取了教训。由华纳新主人、亿万富翁伦恩·布拉瓦特尼克(Len·Blavatnik)和环球音乐集团CEO卢西恩·格兰奇(Lucian·Grainge)以及索尼音乐总监、业内资深人士道格·莫里斯(Doug·Morris)领衔,唱片公司制订了更明智的策略,那就是威逼数字流媒体公司让自己进入,进而抢夺他们的午餐,而不是没完没了地起诉他们,试图用“打地鼠”(Whac-a-Mole)的方式消灭他们。

截止到目前,两个具有统治地位的流媒体模式已应运而生:Pandora等互联网广播公司允许订户被动收听按其口味定制的音乐,Spotify等互动性平台则允许用户自选歌曲。

前者在一个政府核发的许可框架下运作,许可证规定了他们要为作品付多少钱。相比之下,为获得在美国合法使用音乐作品的许可,Spotify和其他服务商则必须与唱片公司和出版商达成协议。

一位内部人士称,在最近两年中,YouTube一家公司就向大型唱片公司提前支付了10亿多美元的许可费用。Spotify向唱片公司和出版商支付的费用则占其收入的70%——每播放一张唱片0.7美分,然后Spotify会将收入的很小一部分支付给艺人和歌曲作者。

这样的安排为唱片公司提供了利用其旗下艺人从数字流媒体服务机构那里赚钱的另一条途径:套利。Pandora、YouTube和Spotify向唱片公司付多少钱的公式,与唱片公司向歌曲演唱者支付多少钱的公式没有任何关系。后者是由一个个人协议和收入分配体系的组合决定的,收入分配体系异常复杂,以至于获得了一个神秘的对冲基金分析师会喜欢的绰号:“黑匣子”(blackbox)。

那么,唱片公司怎么从差价中赚钱呢?我们先来弄清“零头”(breakage)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唱片公司要求数字流媒体合作伙伴预先支付一笔钱,不过与以前的唱片俱乐部运作方式不同。当合同到期后,唱片公司挣到的版税与流媒体公司当初的预付款之间往往有差价。唱片公司通常会将差价留给自己。当唱片公司再次商定协议时,他们面对的谈判对象是自己持有大量股份的公司,所以,可以确保同样的规定再次得到执行。

黑匣子还有从艺人那里榨取钱财的很多方法。举例来说,毫无疑问,碧昂丝和JayZ演唱的Drunk-in-Love是个大热单曲,但这支单曲会以不同的名目出现(比如,群星合辑中的Drunk-in-Love,碧昂丝与JayZ合作的DrunkinLove,等等)。如果出现标记错误的情况,那么版税通常就不会进入这对偶像夫妇的腰包了,而是进入一个无人认领的现金池,这些钱最终会按唱片公司的市场份额分给各个唱片公司。虽然美国的法律规定,广播公司无需向出品方支付版税,但外国法律则不然。如果一位美国歌手的单曲在英国大热,人们并不清楚英国的唱片公司多久会向美国的唱片公司和表演者支付一次版税。《福布斯》估计,唱片公司每年从被视为“无可归属”的资金池中可以捞取3亿美元。

“因为没有大数据,也没有全球性的数据库,所以,这些钱很容易流入黑匣子。”以前运作Sound-Exchange的约翰·西姆森(John·Simson)谈到,SoundExchange是一个负责在数字传输渠道为艺人和唱片公司收取版税的非营利性同业协会。

此外,唱片公司还越来越多地靠其影响力从音乐会收入中拿走一部分。这是一种较新的方式:以前,巡演往往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其目的为了促进专辑的销售。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逆转——音乐产业的大部分利润都来自现场演出,而作为推广歌手、为歌手营销的条件,大型唱片公司则会从中拿走一部分利润。这种所谓的“360协议”(360deal)可以追溯到门基乐队(Monkees)的时代,大约10年前,也就是莱恩娱乐公司(LiveNation)为JayZ和麦当娜(Madonna)(两人现在均为Tidal的股东)等人预先支付9位数的报酬时,这种协议开始流行起来。

这种360协议大多用于还没有什么影响力的年轻艺人;按这种协议的规定,艺人通常要将现场演唱会净利润的10%到20%交给唱片公司。当然,这种“下手很重”的招数在留声机时代就已经有了。托马斯·爱迪生自己就创建了爱迪生唱片公司(EdisonRecords)——而且拒绝在其产品上印刷艺人的名字,更不用说坦诚地支付版税了。

区别在于,现在的艺人还有其他选择。他们对这个体系大都怨声载道——不过往往还是以买账告终。但有些艺人却坚持把钱留在自己手里,而且坚持走自己的路。泰勒·斯威夫特(Taylor·Swift)在她的大机器唱片公司(Big-Machine-Records)中持有部分股份,据称,就自己的收入问题经历过一次争论之后,她将自己的作品从Spotify上撤了下来。汉森乐队(Hanson)采用的则是自己出专辑、自己谈交易以及自己安排演出的策略。“我们有个真正的360协议,不过是和我们自己签订的协议。”艾萨克·汉森(Isaac·Hanson)说道,他是这个著名组合的三兄之一。

另类摇滚歌手阿曼达·帕尔默(Amanda·Palmer)则通过众筹的方式为自己的录音室新专辑募集资金——2012年,她在Kickstarter上募集到了创纪录的120万美元。“在Spotify上,我可能只能赚到够我买一个三明治的钱。”她说道,“(不过)我想,你已经没办法再把魔鬼装回到那个瓶子里了。我认为,你们(唱片公司)最好直面现实,而不是假装现实不存在。”

即便有新瓶装旧酒的把戏,而且从广受欢迎的流媒体服务商那里赚到了一些钱,可大型唱片公司面临的依然一条崎岖之路:环球和华纳最近的季报表明,按固定汇率计算,他们的收入与去年同期持平甚至有所降低。得益于加斯·布鲁克斯(Garth·Brooks)、单向乐队(One·Direction)和平克·弗洛伊德乐队(Pink·Floyd)的贡献,以及日元兑美元贬值之利,索尼音乐的收入增长了13%。在某些情况下,流媒体服务商的原始股由唱片公司的母公司持有,所以,在唱片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可能不会显示出乐观的成果——但大部分流媒体服务商都还没有盈利。

不过随着用户量的增加,这一局面或许会发生改变。MusicWatch的拉斯·克鲁普尼克(RussCrupnick)数,2013年,在美国1.9亿互联网用户中,只有45%的用户以某种形式购买过音乐产品,每人每年的平均花费为55.45美元。Spotify和Rdio(也包括Tidal)高端服务的全年费用为120美元。

“这是个数学问题。”INgrooves的创始人和前CEO罗伯·麦克丹尼尔斯(Robb·McDaniels)说道,INgrooves负责为环球音乐集团(现已持有INgrooves的股份)处理数字发行事务。“如果所有人都注册付费,那么,收入数额将会非常巨大。所以,这对艺人是很好的事情。关键在于,我们必须让普通音乐消费者也注册付费,而不是只挣早期用户的钱。”

Spotify正在稳步前进——截止到2015年1月,该公司已拥有6,000万活跃用户,其中的1,500万用户订购了付费版,两个群体的数字均比2013年3月增长了大约150%。该公司并不一定要靠上市才能获利,可如果上市的话,唱片公司可能则会另外获得10亿美元的意外之财。虽然每张唱片的支出可能会持续增长,但IPO带来的大笔财富并不会按比例流向艺人和歌曲作者,而他们的音乐作品正是该公司崛起的原动力。

不过有意思的是,三大唱片公司没有任何一家愿意对本篇报道发表评述,虽然他们的高管对自己的意图已表露无遗。在展示2015年公司目标的一个备忘录中,环球音乐集团CEO卢西恩·格兰奇表达了要让公司成为“塑造和发展未来音乐平台重要成员”的渴望。展望未来,虽然还在通过旧有模式巧取好处,不过这家唱片公司似乎已经走上了逃离死亡之路。


译|艾鲁 校|Ron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