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们往往从外在去寻找自我价值感 依恋风格

 青衣问道 2015-04-29

回避型人格障碍又叫焦虑型或逃避型人格障碍,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付.

回避型依恋——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并避免与照顾者进行交互;

焦虑矛盾型依恋——婴儿在和照顾者分离时表现出巨大的痛苦,但当照顾者回来后,又对其非常生气。
人,在关系中,往往想从对方眼中看见自己的价值。却又常常在对方的眼中,因为寻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而失望,而愤怒,而受伤。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价值所在,便会使用付出来交换价值。“因为我的给,你需要我的给,所以我有了价值。”
  


   人们往往从外在去寻找自我价值感。但它不完全来自于外在的成功,根源在内心,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在情绪上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孩子,自我价值感是很低的。他们会发现只有自己表现出父母的预期时,才能得到关注;长大成人后,在与别人的关系中,围绕着别人的需要,去不断付出的时候,才能让别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才会觉得自己“重要”时,不知不觉就养成了这样的行为模式,只有在不断付出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当我们把自己价值的所有评判权交给对方的时候,当然没办法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个人,自己还有什么价值。如此不平衡的亲密关系,不能长久也在情理之中。
   
你的心里是不是已经有一些明白,我们在感情中拼命付出,不是因为爱对方,而是恐惧自己会不被爱。如果你懂自己好的地方,这个肯定就足够让你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如果你愿意先爱自己,在关系中,你才能真正有了爱人的能力。


 


你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吗

花2分钟测试一下吧!在下面的问卷中,请在符合你的描述项后面画勾。

A 组依恋风格描述

1. 我常常担心我的伴侣不再爱我。

2. 我害怕别人一旦了解真正的我,就会嫌弃我。

3. 我一不恋爱就感觉焦虑,生活像缺了什么似的。

4. 当伴侣不和我在一起时,我就担心他是不是看上了别人。

5. 向伴侣倾诉内心感受时,我担心对方发现我不好的一面。

6. 我经常为恋爱思绪不宁。

7. 我很快就对伴侣产生依赖感。

8. 我对伴侣的情绪变化很敏感。

9. 我担心如果现在的伴侣离开我,我再也找不到爱我的人。

10. 如果和恋人发生冲突,我有时会不假思索地说一些话,做一些事,言行偏激,过后又懊悔。

11. 我担心自己没有魅力。

12. 如果我发现喜欢的人不喜欢我,而喜欢别人,我会感到万分难过。

13. 如果我的伴侣表现有些冷淡疏远,我会怀疑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14. 如果我的伴侣想和我分手,我会用尽一切办法,让他知道放弃我是他的错(给对方施加心理压力)。

B 组依恋风格描述

1. 我容易和伴侣接近。

2. 依赖伴侣使我感到安心。

3. 我对自己的恋情基本满意。

4. 我在恋爱中感到没有什么压力。

5. 我很容易和伴侣沟通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6. 我相信大多数人本质上都是诚实可靠的。

7. 我可以安心地与伴侣分享思想和感受。

8. 即使与伴侣发生争吵,我也不会全盘否定我们的感情。

9. 我的情感生活波澜不惊,以至于别人有时候认为我有些无趣。

10. 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也能心平气和地表达。

11. 如果我发现喜欢的人不喜欢我,而喜欢别人,内心不会受到很大折磨。我也许会感觉有些吃醋,不过很快这种感觉就过去了。

12. 如果我的伴侣表现有些冷淡疏远,我会想一想原因是什么,然而我知道他的表现也许不是因为我。

13. 如果交往了几个月的伴侣想和我分手,我一开始会感到受伤,但是也能够较快恢复

14. 我可以和前任继续做普通朋友,毕竟我们有许多共同点。

C 组依恋风格描述

1. 我发现我分手后心情很快就平静下来。我很惊讶自己能够这么快忘记一个人。

2. 看到伴侣伤心的时候,我感觉很难给他情感上的支持。

3. 对我来说,独立比恋情更重要。

4. 我不愿意和伴侣分享内心深处的感受。

5. 我发现自己很难全身心依靠伴侣。

6. 有时候,我会冒出一些无名火,让伴侣感到不知所措。

7. 跟稳定的恋爱相比,我更喜欢不用承担责任的性爱

8. 当伴侣与我过分亲近的时候,我会感到不安。

9. 我的伴侣常常希望我更亲近一些,但是我不想那么亲近。

10. 和伴侣分开的时候,我会想念;在一起的时候,我却想逃离。

11. 我讨厌被人依靠的感觉。

12. 如果我发现喜欢的人不喜欢我,而喜欢别人,我感到如释重负。这意味着他不会缠着我不放。

13. 如果我的伴侣表现有些冷淡疏远,我会感觉无动于衷,甚至如释重负。

14. 在如愿以偿地和追慕已久的人在一起之后,我感觉兴味索然。

*改编自弗雷利、沃勒和布伦南2000 年发表的《修订版亲密关系问卷》。


--------------------------------------------------------------------------------

现在统计一下你的各组画勾数目:

在A 组依恋风格描述下画勾的总数:

在B 组依恋风格描述下画勾的总数:

在C 组依恋风格描述下画勾的总数:

统计完毕A、B、C 各项的总数之后,数目最多的那一项表明你的依恋风格。A 项最多,说明你是焦虑型依恋风格;B 项最多,说明你是安全型依恋风格;C 项最多,则说明你属于回避型依恋风格。

焦虑型:你喜欢和恋人在一起,亲密无间,渴望深层的亲密关系。然而,你常常处在不确定中,担心恋人和你不够亲近。情感问题消耗了你的大部分心力,让你疲倦。你容易察觉出感情生活中的细微波动,对恋人的情绪和行为非常敏感。在许多情况下,虽然恋人的情绪确实和你感受的一样有波动,但不一定如你所想是你造成的。在恋情中,你经常给自己消极暗示,情绪波动严重。有时候,你很冲动地说话做事,给恋人带来伤害,也让感情受损,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时,你又会感到懊悔。要是恋人能给你足够的抚慰和安全感,你就会感到很放松,心满意足。

安全型:恋爱中,你会自然而然地充满温情和爱意。你喜欢和恋人亲密无间,通常不会对你们之间的关系忧心忡忡。对待恋爱中的风波,你处之泰然,不会轻易心烦意乱。你可以畅通无阻地与恋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心情,也愿意聆听恋人倾诉,理解恋人的心情,并与之合拍。你乐于和恋人分享自己的成功或失败,恋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全力支持。

回避型:你认为独立、自由比亲密的恋情更加重要。其实,你也需要亲密关系,你只是不愿意太过亲近,喜欢与恋人保持一点距离。你丝毫不担心感情问题,不怕被拒绝。你不容易向恋人袒露心迹,这使得对方感觉你有些疏远。在恋爱中,一旦恋人表现出亲密的愿望,或者逾越了你个人自由的界限,你就会警觉起来。

你了解恋人的依恋风格吗

下面这个问卷也是给你做的,完成之后,很快就能判断恋人的依恋风格。问卷包括三组内容,每组都列出了恋人的若干性格特点,列举一些生活习惯。

在读完每一项性格特点之后,请根据你们的日常交流和言行,来判断恋人是否符合这项描述。请在符合描述的项目下画勾。注意,只要你的恋人在多数情况下都符合某项性格特点,那么他就符合这项性格特点。还有,如果恋人的行为符合某个例子,也应该认为他符合这个特点。

A 组依恋风格描述

1. 在恋情中需要大量亲密感。

在开始恋爱的时候,就答应一起度假、同居、或整天粘在一起(不一定是他提出这样的要求)。

非常喜欢身体的接触,比如拉手、爱抚、亲吻。

2. 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拒绝。

盘问你的过去,把自己和你的前任相比较。

试探你对前任是否余情未了。

为了让你高兴,什么都愿意做。

害怕你不再爱他,或对他失去兴趣。

3. 没有恋人就不开心。

即使他不说,你也能感觉到他非常想找个人恋爱。

有时候,和他约会就像接受“未来配偶”面试。

4. 为了抓住你的心,而玩弄一些感情把戏。

你几天不打电话,他装出毫不在意的样子。

假装很忙。

为了让你对他产生更大兴趣,而试图操控一些局面。

5. 不说明自己为什么事生气,让你猜测。

以为你能察言观色,等着你发现他在生气。如果你没注意到,他就怒火发作。

6. 发泄怒气,而不想怎么解决问题。

争吵的时候,胁迫你分手,之后又后悔。

从不说自己想要什么,而是积许多怨气,最后一起向你发作。

7. 把恋情中的所有摩擦,都看成你对他的不满。

他举办一次派对,你加班不能参加,他认为“你就是不想见我的朋友”

回到家你感觉累了,不想说话,他认为“你再也不爱我了”。

8. 为了避免被拒绝或受伤害,不主动向你表白。

你给他打电话,他才给你打电话;你向他表达爱意,他才向你表达。不敢冒一点受伤的风险。

9. 对恋情高度重视,心思完全被它占据。

约会结束后,你累了回家睡觉。而他回去和朋友们分析讨论你们见面的每一个细节。

你们不在一起的时候,他不停地打电话发短信,或者突然冷淡下来,一个电话都不打,一条短信也不发。

10. 害怕你由于一些小事嫌弃他,认为自己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维持你们的爱。

对你说“我今天给你打了这么多电话,你是不是感到很烦啊”, 或者“在你家人面前我没表现好,他们一定不喜欢我”。

11. 怀疑你不忠。

找到你的密码,检查你的邮箱。

对你去哪里高度警觉。

检查你的个人物品,寻找你不忠的证据。

                  
B 组依恋风格描述

1. 忠实可靠,言行一致。

守信,说什么时候打电话,就一定会打来。不轻易取消做好的计划。如果实在没办法,会提前告诉你,向你道歉,同时提出另一个弥补的计划。

从不食言。做不到的事情,会认真解释。

2. 有事和你一起谈,不做单方面的决定。

遇到麻烦会和你讨论,在听完你的意见之后,才做决定。

做计划的时候,考虑你的喜好和想法,不自以为是。

3. 对情感态度豁达。

不执着于寻找某特定类型的恋人,比如一定要某个年龄,一定要某种外貌。

接受恋情带给生活的变化,例如一起居住,使用同一个银行账号。

不对异性进行偏激的评价和绝对的概括,例如“所有的男人都是好色之徒”, ,“一旦结婚人就变了”。

“所有的女人都喜欢高富帅”或

4. 能顺畅交流感情问题。

当你问到两人的感情状态或未来时,即使他的回答不一定让你高兴,他也不反感这类问题。

不高兴时会告诉你原因,不发无名怒火,不让你瞎猜。

5. 两人发生争吵时,愿意面对问题。

尽力去了解你为什么事情生气,努力解决问题。

发生误会的时候,不争论谁对谁错,而是想着怎么解决问题。

6. 不害怕承诺和依赖。

不担心你侵占他的个人空间,或者损害他的自由。

不怕恋人“骗”他结婚,花他的钱等。

7. 不把感情当成苦差。

不强调自己为感情付出了多少,牺牲了多少。

即使生活环境不如意,如工作繁累,也愿意开始一段感情。

8. 亲密之后,更加亲密。

在深入的情感对话之后,让你感觉安心,给你心理支持。不会突然间变得冷淡。

亲密之后,他对你说你对他很重要,而不只是谈论性快感。

9. 介绍朋友家人和你认识。

让你进入他的朋友圈。也许并不主动要你去见他的家人。然而,

只要你提出想见他家人,或者请他见你的家人,他都会很乐意。

10. 情感表达自如。

经常告诉你他对你的心意。

不吝惜“我爱你”这三个字。

11. 不玩感情游戏。

有话说清楚,不让你瞎猜,不故意做让你吃醋的事情。

不计较谁付出的更多,不认为“我已经打了两次电话,这次该

你打了”,或者“上次你让我等了一天,这次我也让你等一天”。

 

 

 

 

 

                  
C 组依恋风格描述

1. 对你若即若离。

时而冷漠,时而亲近(让你欲罢不能)。

有时打爆电话,有时不打电话。

有时候展望两人的未来,说:“我们一起住的时候,一定要……”

有的时候,又表现出你们之间没有未来的样子。

2. 极度重视独立,轻视依赖感。

说“我需要更多个人空间”。

说“我工作太忙,没时间认真考虑情感的事”。

说“我不会和依赖感强的人在一起”。

3. 嘲笑你,贬低你,或者贬低前任(开玩笑地嘲笑和贬低也算)。

拿你看地图的窘态开玩笑,或者说你又矮又胖真“可爱”。

说以前喜欢某人,一段时间之后,就因为对方外貌缺陷而心生嫌弃。

曾对前任不忠。

4. 设法在情感和身体方面与恋人保持一定距离。

和前任有6 年恋情,但一直分居。

在家分床睡觉,或者坚持分开盖各自的被子。

喜欢一个人度假或旅游。

对两人的未来不做计划。你们下次什么时候见面、什么时候搬到一起住,他都不提。

走路时,不和你并排走,一定要走在你前面,保持一段距离。

5. 和恋人保持分明的界限。

从不邀请你去他家,总是在你家见面,也不让你见他的朋友。

让你感觉他的家人朋友都与你无关。

6. 对爱情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

满怀期待地谈起自己理想中的完美伴侣。

把前任完美化,不解释上一段感情哪里出了问题

说“我永远也忘不了前任,以后再不可能那么爱另一个人了”。

                  
7. 不信任恋人,总觉得恋人在利用他。

认定恋人都想“骗”其结婚。

害怕恋人在经济方面占便宜。


8. 关于恋爱,有一些固执的看法,让你必须遵守。

成为其恋人的条件:非常英俊、非常漂亮、一定要瘦,或者一定

要皮肤白等。

认定人应该只恋爱不结婚,永远都应该分开居住。

对异性抱有绝对的看法,例如评价说“所有的男人都好色”,“所

有的女人都拜金”,或者说“一旦结婚,人就变了”。

不爱打电话,即使你的主要联系方式是电话,对方也不肯屈就,

从不打电话。

9. 发生争吵的时候,回避问题,或者情绪火爆。

说“快别说了,我不想听”这类的话。

气得一阵风一样离家出走。


10. 不说清自己的意思,让你猜。

和你交往很久,从来没说过“我爱你”之类表达心意的话。

说自己计划出国一年,却不谈这件可能影响到你们感情的事。

11. 不和你谈心,不谈你们的感情现状。

你问他对未来有什么打算,他的反应,让你感觉你不该问这个问题。

你跟他讲自己感到困扰,他说“对不起”,然后就没了下文。

他有避讳的话题,这些事你在他面前绝不能提起。


--------------------------------------------------------------------------------

现在统计一下你的各组画勾数目:在A 组依恋风格描述下画勾的总数:在B 组依恋风格描述下画勾的总数:在C 组依恋风格描述下画勾的总数:

统计完毕A、B、C 各项的总数之后,数目最多的那一项表明你恋人的依恋风格。A 项最多,说明恋人是焦虑型依恋风格;B 项最多,说明恋人是安全型依恋风格;C 项最多,则说明恋人属于回避型依恋风格。如果你的恋人有两组画勾数目都比较多,那两组大约是A组和C组,它们分别代表着焦虑型和回避型。这两种依恋风格的某些外在行为表现相似但是内在动机不同。如果遇到这种难以确定的情况,请参考正文中相关章节的“黄金法则”做出最接近事实的判断。

 

焦虑型恋人:只要你愿意了解他的内心想法,你会发现焦虑也不全是一件坏事。你的恋人渴望亲密的感情,一旦发觉感情受到哪怕一丝一毫威胁,他就会认为发生了天大的事情。有时候,你无心的举动被他夸大,觉得感情出现了问题,于是他心情变得非常恐慌。糟糕的是,他不太善于和你交流内心的感受。他以为发脾气和吵闹能解决问题,不料却造成你的不快。结果就是,他感到心情沮丧,你们之间的感情进入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听起来常可怕,不过你不必担心。只要你细心一点,平息他恐慌的内心,他就会倾心于你,对你充满爱慕和依赖。一旦你满足他对于安全感的基本需要,他敏感的心就会转而关注你需要什么,尽心尽力地辅助你。更棒的是,随着你们关系的改善,他会渐渐知道怎么更好地与你交流,你也就越来越用不着猜测他的心思。

 

 


安全型恋人:你的恋人喜欢亲密关系,同时不会过于敏感,不总是担心被你抛弃。他善于交流自己的想法,方式直接而温和。和这样一个人恋爱,你无需要求他对你亲近,因为他本能地就会和你亲近。你们二人可以放松心情,享受恋爱。你的恋人愿意聆听你的看法和意见,以两个人都能接受的方式做事。他天生知道爱情的真谛在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反过来也是如此。由于恋人具有这些优点,你可以自由地做你自己,不必紧绷心弦。这种放松而亲密的关系,有利于你的幸福安康。

 

回避型恋人:你的恋人不像安全型和焦虑型恋人一样渴望亲密关系。他的大脑与其他类型相比,并没有异常之处,他其实也需要关怀、需要爱。只是太过亲密的关系会让他感到束缚。他的日常言行,比如对某个电视节目的坚持、对育儿方式的坚持,其实都是对个人空间和独立的坚持。他坚持的结果往往是你不得不妥协。如果你不妥协,他就会缩回自己的世界,把你拒于千里之外。研究结果表明,回避型恋人几乎从来不和同类谈恋爱,因为这样的两个人处不到一块儿去。

       两个相爱的恋人,却总是感觉不对劲,应该是双方恋爱的依附行为不同所致。依附行为原是发展心理学中表达婴儿与母亲的接触方式相异的名词,被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3种。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它也适用于成人的恋爱关系,将爱情中的依附行为分为以下3种类型。

 安全型依附:能够顺利与他人交往,会依赖他人也接受他人的依赖,从来不担心被抛弃也不回避与他人的过分亲密。

 回避型依附:存在很强的警惕心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与他人过于亲密。不会完全信任别人,也不希望别人依赖自己。与他人太过亲密后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即使是亲密干系的人,也希望能与他保持一定距离。

 焦虑型依附:担心对方是否会反感自己所渴望的亲密关系。希望恋人能与自己完全融为一体,但这种过于强烈的想法经常会惊吓到对方,反倒让他对自己敬而远之。

 研究发现,三种不同爱情依附风格在成年人中所占比例依次为:安全型依附约占56%,回避型依附占25%,而焦虑型依附约占19%,与婴儿依附类型的调查比例相当接近。

 如果恋人双方不一样的话,关系格格不入也在所难免。从你的表述来分析,你应该属于焦虑型依附,而你的男朋友则属于回避型依附。这种依附行为的组合是一种相反依附行为的组合,在整体适应性会比较差。你的男朋友激情感受和亲密感都比较低,对双方关系有较多不满意;而你的激情感受也较低,且明显感觉到冲突矛盾较多。你的依附类型要求更多的亲密关系,而你男朋友恰恰是对这种更多的亲密关系感到不自然,这就是矛盾的核心点。由此可见,正是依附行为的不一样,爱情才进行得不顺利。

 认识到以上依附类型的不同,你应该与男朋友坐下来好好交流一下互相的感受,彼此都为这段感情的发展做一些调整,让双方能更好的适应对方。这样你们的爱情才能顺利的发展。

 


自由而孤独的回避型恋人
《读懂恋人心》广东人民出版社作者:阿米尔·莱文

  第六节 自由而孤独的回避型恋人

  独行侠的潇洒与落寞

  很多人都喜欢独行侠的角色。他们闯荡天下,无羁无绊,不用牵挂别人。从影视剧中的虚构角色,例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到实际生活中的人物,比如生态学家戴安娜·福西(Diane Fossey),这些孤胆独行侠都具有强烈的个人准则和伟大理想。

  能够与人分享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乔恩·克拉考尔的畅销书《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 )里,主人公克里斯·麦坎德利斯学业优秀,体格健壮。为了摆脱庸碌无为的平凡生活,他向广阔的阿拉斯加荒野进发。他独自行动,装备简陋,下定决心不依靠任何人,独自闯荡阿拉斯加。一路上他遇见了好多人,包括一个愿意当他父亲的老人,一个爱上他的少女,一对请他留下一起居住的夫妇。然而,他都不为所动,坚持一个人走下去。

  抵达最终目的地之前,克里斯遇到了生命中见到的最后一个人,即愿意载他一程的加利安。在驶向巍峨群山的路上,加利安几次试图说服克里斯不要进山,然而克里斯毫不动摇。看他这么顽固,加利安又提出载克里斯去安克雷奇(美国阿拉斯加州最大港市,美国空运中心。——译者注),到那里给他买一些先进的装备。克里斯回答说:“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现在的装备够用了。”加利安又问他,父母朋友是否知道他的冒险计划,万一他逾期未归,

  他们可以报警。克里斯镇静地回答:没人知道这个计划。实际上,他3年没有和家人联系过了。他向加利安夸口说:“绝对没问题。没有我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

  和加利安道别后,克里斯穿过一条冰冻的河流,进入密林深处,从此完全与世界隔绝了。接下来几个月里,克里斯独自在荒野求生,打猎觅食,顽强地存活了下来。然而,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却回不去了。

  他原先穿过的那条河流已经解冻,河水伴着雨水和融化的冰雪湍急地流动,河面也变得宽阔,阻断了他回到文明世界的道路。克里斯别无选择,只得回到简陋的营地,最后死在那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日记里写道:“能够与人分享的幸福,才是最值得追求的幸福。”

  在生命和感情的旅途中,我们可以把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比喻成独行侠。他们好像克里斯一样,把独立自由看成最理想的状态,轻视依赖别人。如果你是回避型依恋风格,那么克里斯最后终于明白的道理——幸福要与人分享,也是你能够体验真正幸福的关键所在。

  本节我们将分析,为什么你即使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就像个独行侠一样。我们会帮助你理解你在恋爱中种种匪夷所思的表现,以及它们如何阻碍你获得幸福的爱情。即使你本人不是回避型,那么你身边可能有回避型的人,你要和他们打交道,就要了解他们种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生存优势,恋爱劣势

  学者们相信,多元的依恋风格,增加了人类在各种环境下的生存几率。由于我们的老祖先主要过着紧密联系的群居生活,互相依赖、彼此合作是保障群体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最好方法,所以安全型依恋风格一直是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风格。

  然而,为了保证人类在各种条件下都能生存繁衍,有必要考虑其他生存策略。史前时代,有些人生于严酷条件下,大批同类因为饥饿、疾病和自然灾难丧生。他们必须具有除集聚、群体行动之外的技能,才能活下去。这时,那些能够不依靠别人生活、独立自主的人,就显示出他们的优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独立的人更善于参与抢夺有限的生存资源的竞争。因此,在进化过程中,一部分回避型风格的人保持了自己的基因。

  遗憾的是,史前的某些生存优势,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已经变成了劣势。克里斯就是这样,如果他愿意和别人合作,他可能还活着。研究表明,现在社会中回避型依恋风格可能是一种不幸。如果你是回避型依恋风格,你的爱情往往不得善终,你从爱情获得的满足感也比较少。

  不过,对于回避型人士来说,不光有坏消息,还有好消息。回避型依恋风格并非注定了爱无能,回避型人士也大可不必成为进化的牺牲品。通过学习一些安全型技巧,回避型人士的爱情可以更加幸福。

  他们真的不需要感情吗

  如果一个人是回避型依恋风格,就一定会所有表现。你对爱情的期望、对感情问题的处理方式、对恋人的言行和态度,无不受到这种依恋风格的影响。不管你是单身,还是在恋爱,即便是在一段稳定的感情里,你总是尽量与恋人保持距离。

  苏珊就是回避型依恋风格。她形容自己是个自由的精灵。她也会恋爱,有的恋情还长达一年。然而,最后她会对他们感到厌倦,接着找下一个对象。她开玩笑地说,自己伤了“一串儿男人的心”。她视依赖感为软弱,瞧不起依靠恋人的软柿子,称恋人之间的亲密是“画地为牢”。

  从种种迹象看,苏珊和其他回避型人士是不是真的不需要亲密感?他们是否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如果是这样,这不是和依恋理论的前提、假设相矛盾吗?难道有人真的不需要亲密的感情吗?

  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回避型人士对待感情的态度并不直截了当。他们倾向于压抑真实的感受,不表达出来。普通的日常交流并不能解释回避型人士的思维方式,只有科学研究才能发现他们内心的真实状态。通过先进的研究方法,学者才能发现他们潜意识中真实的自我。下面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回避型人士真实的心理状态。

  通过六次独立的实验,学者们试图解析回避型人士对爱情的真实态度。这些实验让参与者辨认显示器上的文字,并测算他们要花多长时间。认出一个词语所需的时间越短,就意味着这个词语在参与人员头脑中活跃程度越高,受到的压抑较少,反之亦然。

  实验结果发现,回避型人士很快就能认出和恋人弱点相关的“需要”“依赖”这类词语,而认出和自己依恋需求相关的词语,例如“分离”“争吵”和“失去”,则需要更长时间。从实验结果来看,回避型人士倾向于贬低恋人的价值,认为他们性格软弱、有依赖心理。他们在内心深处也害怕失去恋人,却下意识地压抑这种担忧。他们轻视恋人的依赖感,好像不需要依赖任何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继续来看实验。在实验的第二部分,研究人员交给参与者一些其他任务,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在回答谜语、解答问题的同时,参与人员要完成辨认词语的任务。这时,回避型人士由于注意力被分散,自我压抑的能力减弱,他们对爱情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才浮出水面。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和其他类型的人士一样容易认出与自身感情相联系的词语,例如“分离”“争吵”和“失去”等。

  这些实验证明,即使你是回避型,你也有依恋系统,你其实和别人一样害怕分离。与别人不同的是,只有当你忙于应付其他问题,放下心理防御的时候,真实的情感和感受才能显露出来。

  这些实验还告诉我们,回避型人士,例如苏珊,实际上都不是自由精灵。他们只是设立了心理防线,让自己看起来像独行侠而已。苏珊贬低依赖感,贬低依赖家人或者恋人,其实是心理防御使然。一些研究发现,当遭遇重大人生变故,例如离婚、孩子遭遇重创或军事动荡等,回避型人士的心理防线会很快崩溃,他们的表现会变得和焦虑型人士一样。

  明明需要亲密,却拼命压抑

  回避型人士通过哪些方式压抑自己的依恋需要,和恋人保持距离?为了与最亲近的人保持情感距离,他们使用了各种方法:他们频繁使用压抑策略,在头脑中培养一些根深蒂固的看法和观念。让我们仔细地看看具体的方法吧。

  2 迈克,现年27 岁。过去5 年中,他有一段稳定的感情,却总认为恋人智力不如自己。他们彼此相爱很深,但迈克内心深处对这段感情不满。他隐隐约约地感到缺了点什么,仿佛更好的对象在未来不远处等他。

  2 凯亚,现年31 岁。她和男友已经同居2年,却无比怀念单身的自由时光。她忘了自己单身的时候感觉既孤独又压抑。

  2 斯塔夫罗斯,40 岁。他是一名外形英俊、风度翩翩的企业家。他非常渴望结婚生子。他寻找妻子的条件相当严格,她一定要年轻,最多不超过28 岁,美貌漂亮,事业心强。此外,她必须愿意跟他回希腊定居。他找了10 年,还是没有找到这样的女人。

  2 汤姆,49 岁。他和深爱的女人结婚20 多年了,现在感觉备受束缚。他一有机会就单独行动,独自旅行,或者和朋友一起活动。

  上面所有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回避型依恋风格。他们即使恋爱或结婚,而内心深处仍然感到自己是一个人。安全型人士认为接纳伴侣很容易:他们接纳伴侣的一切,包容伴侣的缺点,他们依靠伴侣,相信伴侣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回避型人士都不具备这种心态。回避型人士和恋人在一起,总会保持一定心理距离,随时准备从感情中撤退。与另外一个人亲密相连、相濡以沫,两人融为一体,是他们难以接受的状态。

  为了和恋人保持一定距离,迈克、凯亚、斯塔夫罗斯和汤姆使用了各种方法,这些方法都属于压抑策略。压抑策略包括任何扼杀亲密感的行为或想法。我们的依恋系统渴望亲密感,渴望与恋人接触,而压抑策略的作用是抑制依恋系统。回避型人士也需要亲密的感情,却一直努力压抑这种需要。一个回避型人士使用的压抑策略越多,就越感到对恋情不满意。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压抑策略,请仔细观察:

  2 对自己说“我还没准备好迎接感情”,却依然和恋人在一起,有时长达几年。

  2 关注恋人的小缺点,例如对方说话的样子、衣着打扮、吃相等,让这些影响自己的感情。

  2 思念前任,把那个人完美化。

  2 拈花惹草,或卖弄风情,让现有恋情充满不安定感。

  2 不说出“我爱你”,却让别人误以为你对TA 有意思。

  2 恋情一有进展,就开始疏远(比如,在一次亲密的约会过后,连续几天不给对方打电话)。

  2 和不可能有未来的人交往,比如和已婚人士纠缠不清。

  2 恋人跟你说话的时候,你思想开小差。

  2 为了保持独立感,几乎不和恋人分享心事,保持神秘。

  2 避免身体亲近。例如,不愿在一张床上睡,不想做爱,不和恋人肩并肩手挽手走路。

  回避型人士每一天都在下意识地以微妙的方式使用这些压抑策略,提示恋人或者准恋人不要影响他的独立空间。然而,这些策略并不能保证他的独立,反而阻碍了他的幸福。

  仅仅使用压抑策略,还不足以让回避型人士保持距离感。回避型人士的头脑里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和观念,压抑策略只是冰山之一角。顽固的偏见和压抑策略一起构成了回避型人士与恋人保持距离的因素,它们让回避型人士渐渐远离幸福。

  自我与偏见让他们更孤独

  回避型人士对恋人抱有偏见,恋人说什么、做什么,都得不到他们的认可。他们完全意识不到带有偏见的思维模式有多大破坏性。

  错把“自我依靠”当独立

  29 岁的乔说:“在成长过程中,我父亲不断告诫我,不要依靠任何人。他经常对我说:‘你只能依靠自己!’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在接受心理治疗之前,我一直都把它奉为真理。我曾经对自己说:‘谁需要恋人支持呀?我可以靠自己,干吗把时间浪费在另一个人身上?’我的咨询师让我看到事实,他说:‘只能靠自己?瞎说!你必须依靠别人,你无时不刻都在依靠别人。我们每个人都依靠别人。’我认识到他说得对。这成了我生命的转折点。我放下了以往那些如同强迫症一样的观点,放下了自我孤立的想法,感觉如释重负。”

  许多人就像乔一样信奉自我依靠,结果却倍感孤独寂寞。研究表明,信奉自我依靠和缺乏亲密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回避型人士虽然自信满满,认为不需要依靠他人,可他们要为此付出代价。由于过于自我,他们在感情中感受到的亲密感最少。他们不太愿意袒露心声,不会寻求别人帮助,无法尽情享受亲密感。

  乔的情况清楚地说明,“只能依靠自己”的观念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优势。在恋爱中,自我依靠使你难以和恋人亲近、分享亲密的信息,也难以和恋人享受水乳交融的关系。实际上,自我依靠和独立是两个不同概念,而许多回避型人士混淆了二者的差别。独立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品质。然而,如果过于看重自我依靠,认为别人的帮助不重要,我们就会非常孤立、排斥别人,错失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体验。

  自我依靠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自我”。由于“自我”,你倾向于忽视恋人的需要,只看到自己的需要。结果,你难以体会与恋人融为一体的幸福感,失去恋爱的乐趣。

  “只看见苹果里的虫”

  除了自我依靠,还有一种思维方式非常具有破坏性,会使你和恋人产生距离感。那就是“只看见苹果里的虫,却看不见苹果”。比如说卡罗莱女士就是如此。

  卡罗莱和鲍勃交往了9 个月,感觉越来越不开心。她认为鲍勃不合适,而且能找到相当多讨厌他的理由:脑袋不灵光,太单纯,太依赖,衣着品位不佳,不善于社交。

  可她忽略了鲍勃是一个温柔的男人,而温柔的男人并不多见。而且他让她感到安全、被接纳,他送给她许多礼物,以无限的耐心对待她的沉默、情绪和嘲弄。

  即便如此,卡罗莱还是迫切地感觉一定要离开鲍勃,一次又一次地说“我们不能继续相处下去”。最后,她终于和他分手了。几个月过去了,她惊奇地发现,没有鲍勃的生活很艰难,孤独、抑郁、伤心扑面袭来。她认为和鲍勃的感情是最美好的,而且万分怀念。

  卡罗莱的经历是回避型人士的典型经历。在看待伴侣的时候,他们通常只看到缺点,而较少看到优点。有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成人依恋领域首屈一指的学者、以色列跨学科研究中心心理学新学派系主任马里奥·米库林茨,与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心理学院的学者维克托·弗洛里安(Victor Florian )和吉拉德·希施贝格尔(Gilad Hirschberger )共同进行了这项研究。在研究中,他们要求情侣或夫妻把每天的生活写在日记里。他们发现,与其他类型的人相比,回避型人士更倾向于对恋人做出负面评价。更有甚者,他们还发现,即使恋人给了他们支持、温暖和关爱,他们依然毫不留情地对恋人加以贬损。米库林茨博士解释道,这种行为模式的根源在于回避型人士不接受亲密感。当他们感受到恋人的真切关怀时,他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贬低恋人关爱的价值,以便使自己保持心理平衡,继续排斥亲密感。

  卡罗莱和鲍勃恋爱的时候,使用了许多压抑策略,包括盯住鲍勃的缺点不放。她虽然知道鲍勃的优点,却不由自主地放大他的缺点,认为他的缺点无法忍受。反而在分手之后,她不再感觉个人空间受到威胁,不再因为亲密感而喘不过气来,她才能放下心理防御,真切地感到内心深处对鲍勃的依恋,重新看见他的许多优点。

  不擅长觉察恋人感受,但转变仍有可能

  假设你是一名家长,却无法理解孩子需要什么,他是饿了,还是困了,是想要拥抱,还是想一个人安静,是尿床了,还是生病了,你都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不管是对你,或是对孩子来说,都会非常艰难。你的孩子不得不用尽全力哭泣,好让你明白他的意思。

  回避型人士在生活中常常感觉自己好像这样一名家长。在日常交往中,他们听到恋人说话,看到恋人做事,却无法从中判断出恋人的情绪状态。由于强调自我依靠,他们还刻意避免关心恋人的心理感受。他们认为自己无需为恋人的情绪负责,恋人应该自己想办法平静下来。由于回避型人士的这种特点,他们的恋人常常感觉得不到情感支持以及恋爱的亲密、温馨和满足。

  在恋爱一方感到悲伤抑郁的时候,另一方的依恋风格对恋情的健康发展有重大影响。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杰弗里·辛普森博士通过科学方法研究这种影响,以及人在各种情况下感知恋人情绪的准确程度。为了检验不同依恋风格的人在感知恋人心理方面是否具有不同的能力,他和德克萨斯A&M 大学学者史蒂夫·罗莱斯(Steve Rholes)共同进行了一次实验。在实验中,他们请被测试者当着恋人的面评价一幅照片中异性的外貌和魅力。他们发现,和焦虑型人士相比,回避型人士比较不擅长觉察恋人的感受。当他们对别的异性大加赞赏的时候,他们的恋人表情相当不愉快,他们却以为恋人满不在乎。

  约翰·格雷创作了超级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在这本书开头,他叙述了一次启发他写作的事件。他的妻子邦妮刚刚经历痛苦的分娩,产下一名女婴。几天之后,邦妮的身体逐渐恢复,约翰就重新去上班了。有一天,他下班回到家,发现邦妮的止痛片已经吃完了,一天都在疼痛中煎熬,同时还得照顾孩子。看见妻子神情沮丧,约翰误以为妻子在生闷气,于是采取了自我防御的姿态,力图证明自己没有错,反正他也不知道她没有止痛片了。他在心里埋怨她为什么不打个电话呢?争吵几句之后,他愤怒地要离家清静清静。这时候,邦妮明智地阻止了他,对他说:“请你不要走,我现在很需要你。我感觉很痛,几天都没睡好觉了。请你跟我说说话吧。”听了这话,约翰走向妻子,静静地抱着她。事实证明,他留在家里是对的。他说:“以往争吵过后我总要一个人静一静。那天是第一次我没有把她一个人丢在家里。在她真正需要我的时候,我克服了自己的情绪,做出正确的选择。”

  照顾新生儿很不容易,会给人带来压力,然而由于妻子采取了有效沟通,约翰的行为方式也向安全型发展。这次事件之后,约翰意识到,妻子的幸福是他的责任和义务。这对他来说是破天荒的新思想。他从一个只顾自己、不管恋人的回避型恋人,变成了安全型恋人。对于回避型人士来说,这种转变非常困难,却仍有可能。只要敞开心扉,接受恋人真实的样子,这种转变就会发生。

  触不到的恋人: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在恋爱中,回避型人士采取许多压抑策略自欺欺人,而对前任的美化和对幻想中完美情人的执著是最主要的方式。它使回避型人士以为,逝去的恋情才美好,或者完美的爱人还在将来等待,以至于他们不能经营好当下的恋情。他们心里装着的“完美爱人”,就像一堵高墙,竖立在自己和眼前的恋人之间。它让回避型人士相信,自己没有任何问题,都是恋人不好,不够优秀、迷人。

  幻影中的前任和想象中的完美爱人不仅仅在回避型人士和他们的恋人之间制造距离,还会让恋人感到迷惑不解。当恋人听到他们对前任的思念,或者他们对完美爱人的向往,就会以为他们需要亲密感。殊不知,他们正是因为要逃避亲密感,才会采取这种压抑策略。

  “回不去的美好”

  回避型人士身处一段恋情中的时候,往往对这段感情并不看好,而且态度刻薄、心里挑剔。然而,在失去它很久之后,他们便忘记了前任的所有缺点,后悔当初闹到分手的地步,无限怀念逝去的感情。这种现象叫做“幻影前任现象”。

  就像卡罗莱和鲍勃分手后,才发现自己对他的感情。回避型人士一旦与前任远远地隔开一段距离,他们就会对前任旧情复燃,欣赏不已。有了一定的距离,令人窒息的亲密感不复存在,他们被压抑的真实感情才浮出水面。他们想起前任的好处,认为前任完美无缺,不可替代。

  他们还忘记了两人如何产生了分歧,怎么弄到分手的地步,却没有意识到是自己赶走了恋人。他们把前任完美化,将其尊为“一生的至爱”“回不去的美好”,一朝失去,永不能挽回。有时他们想与前任重修旧好,然而一旦接近,他们又会逃跑。这种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还有些时候,他们和曾经的恋人都是单身,他们却不主动努力与对方复合,而是在心里思念对方。

  对前任的留恋,影响着现在的恋情,因为压抑策略在发挥魔力,使你不能和另一个人亲近。即使你永远都不能和幻影般的前任重温旧梦,记忆对前任的美化却使你把现任恋人与其相比,贬损了现任的价值。

  “完美爱人”的破坏力

  你有没有试过,与那个让你神魂颠倒的梦中情人约会?是不是熟悉之后,却发现对方没有那么好?这种事情可能发生。有时候你仰慕对方已久,把他视为完美恋人,和他交往以后,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心已经冷淡下来。

  你开始注意到他的吃相不佳,他擤鼻涕的样子让你不堪忍受。令你心醉神迷的光环渐渐消失,他的亲近让你感到窒息,你需要离他远一些。你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些突然爆发的负面感觉,实际上都是压抑策略,在不知不觉中压抑着你的依恋需要。

  因为你不想面对内心深处的感情,不知道自己正在压抑着对亲密感的需要,才断定自己不够爱对方。认为爱火已经熄灭,你要求分手。你的恋人伤心欲绝,追问你变心的原因,这让你更加确信,他并不是你的梦中情人。

  你换了一个又一个恋人,卷入了恶性循环。你总觉得自己一旦找到梦中情人,就会忠心于他,再不更改,却一直都没找到。

  回避型恋人有药可救吗

  读了这一节,你会清楚地意识到,回避型人士过的并不是独立自主、自我依靠的生活,而是不断挣扎、不断压抑依恋系统的生活。压抑策略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回避型人士的思维模式中,也许有人会轻易下结论,判定回避型人士已经无药可救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回避型人士虽然感到生活不幸福,却固执地认为不幸的原因不在自己,而在外部环境。他们把不幸福归结于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没有遇到完美的爱人,或者只遇到了一些想利用婚姻束缚他们的人。他们很少从自身寻找不幸的原因,也不正视自己的内心,不向外界寻求帮助。即使恋人提醒他们接受心理辅导,他们也不愿意这么做。所以他们只有正视自己的内心,或者接受心理帮助,才能真正地改变。

  某些情况下,回避型人士只有遭遇人生低谷、重大变故,或者感到非常孤独时,才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而采取下面8 种策略,也可以改善他们的感情生活,使他们和恋人拥有真正甜蜜的恋情。前提是,回避型人士要了解哪些思维模式阻碍了自己和恋人亲密,也应该反思自己在哪些情况下会产生消极的思维方式,再积极加以改变。

  后记

  抛弃错误爱情观,找到真爱

  读完这本书,我们最需要记住的就是爱情不能听天由命。人生绚丽多彩,充满各种美好的事物,爱情无疑是其中的明珠。某项调查发现,在300 多名大学生里,有73% 的人愿意为了爱情牺牲个人目标。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虽然对爱情万分珍视,却不了解恋爱关系背后的科学原理,常常被错误观念影响,错失一生幸福。

  说来惭愧,即使是身为一个成人依恋学者的本书作者,有时也难免受到这些错误观念干扰。读完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或者看过一部浪漫的爱情电影,错误的爱情观就会占据我们的大脑。比如最近,我们观看了一部口碑颇佳的爱情电影,讲的是一个小伙子遇见一位姑娘,她既聪明又漂亮。小伙子热烈地爱上了她,渴望和她共度余生。而她一开始就告诉他,她个性自由不羁,不喜欢被爱情束缚。她对他若即若离,和他说些情话拴着他的心,让他一直都心怀幻想。电影的最后结局是她跟另外一个男人结婚了,幸福地生活下去,留下他独自伤心。

  我们的第一反应和普通观众一样,都是不由自主地爱上女主角,认为她是最完美的。她性格坚毅、热情奔放、独立自主,是个名副其实的自由精灵。她很诚实,和他开始交往的时候,就告诉他她暂时不想要稳定的感情。她这样做,我们也不认为她有什么错。毕竟,电影前面的剧情也暗示他不是她的真命天子。我们虽然期待他能赢得她的真爱,使她敞开心扉,希望在电影结局看到他们携手终生,可是电影安排了其他结局,我们也觉得那样合情合理,并为其悲剧特质心醉不已。

  然而仔细一想,我们发觉这部电影传达了各种各样错误的爱情观。就连我们这些成人依恋关系研究专家,都深受它的蛊惑,任由那些陈旧爱情观攫住我们的思绪。由此可见,那些错误观念对人的影响有多深啊!

  第一种错误观念:每个人都能享受亲密感。我们从小就相信,每个人都会深深爱上另一个人,这个说法或许还算是符合事实。然而,我们还认为,一旦坠入爱河,一个人就会彻底改头换面,变得像个新人,这就不一定了!我们错误地以为,一旦找到“梦中情人”,一个人就会充满爱意、忠贞不二、将爱情进行到底,不会遇到任何烦恼。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并非每个人都能同等地享受亲密感。有的人需要亲密感,有的人却需要独立和个人空间。当这样两个人遇到一起,注定会遭遇爱情悲剧。认识到这一点,大家才能找到和自己一样需要亲密感的人,不至于在情海中触礁。如果恋人不需要很多亲密感,那么理解这种不同就是改善感情的第一步。

  第二种错误观念:婚姻能改变一个人。浪漫的爱情故事往往以婚姻为终点。我们往往也以为,婚姻是爱情伟大力量的证明,婚姻是情侣愿意相濡以沫共度一生的契约。我们不愿意承认有些人结婚时完全没想到这些,也不能做到和伴侣相守到老。我们相信一对恋人婚后会永远幸福,互相尊重,然而这就像电影一样,只是美好的憧憬而已。

  本书中的许多案例证明,即使一对恋人深深相爱,只要他们的依恋风格互相冲突,婚后也会经历许多困难。如果你正在经历这样的困境,感觉生活不幸福,你不必认为是自己的错。读完这本书,弄清楚你们两人的依恋风格,你就能以新视角面对婚姻困境。

  第三种错误观念:恋人不能给予我们幸福,幸福要靠自己争取。由于这个观念,即使恋人在交往伊始就告诉我们他们不想稳定,我们也接受;即使他们擅作主张,不考虑我们的需要,我们也妥协。奇怪的是,大家都认同这种观念,连朋友们都说“他都说了不想稳定”,或者“他说不能提这件事,你提起来是自找苦吃”。我们被盲目的爱情蒙蔽了双眼,看不见恋人的言行不一。恋人不在乎我们的感情需要,我们也认为他们本来就没有这个义务,接受他们的疏忽带给我们的一切伤害。我们不能这样下去,而是要不断提醒自己:在真正的爱情里,两个人的幸福是休戚相关的,恋人应当以彼此的幸福为己任,互相体贴爱护。

  摆脱上述三种错误观念之后,这部爱情电影真实内涵便显露无遗。故事的开头和结束都平淡无奇,没有神秘性可言;这不是一个男追女的爱情故事,而是焦虑型遇见回避型的故事。

  他一直追求亲密感,她却一直逃避。从一开始,他们的感情就笼罩着必然失败的阴影,只是男主角被蒙在鼓里。即使女主角最后结了婚,也改变不了她是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事实,也不能说明她和丈夫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她结婚之后很有可能会依然故我,和丈夫在多方面保持距离,而男主角将成为她在梦里追忆的“幻影前任”。

  这部电影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习惯了把错误的爱情观念当作真理,它们给我们的生活造成许多困扰,要挣脱它们也非常困难。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抛弃这些错误观念,如果固守这些观念,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黯然失色。由于它们的影响,我们忽视了自己的基本需要,否认自己的价值,自信心受挫,难以获得幸福。所以,一定要把这些观念纠正过来。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权享有甜蜜稳定的爱情。有恋人作为安全基地和情感的港湾,我们就有力量和勇气闯荡世界,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将和恋人互相扶持,互相帮助,让彼此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所以,为了你和恋人的幸福,请牢牢记住下面几点:

  2 你的依恋需要是合情合理的。

  2 你对最亲近的人有依赖感,这是正常的,是由基因决定的。

  2 从依恋视角来看,爱情应该能增加你的自信,让你感受到心灵的平静。如果没有,那么很可能你的爱情处在亚健康状态。

  2 最重要的是,做真实的自己。掩饰真实的感受、耍感情把戏,只会让你距离真正的幸福越来越远,还可能让你错失真爱。

  这本书凝结着我们20 多年的研究成果,希望它能对你有所帮助,帮你在爱情中获得幸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如鱼得水。采用本书的建议,按照本书提出的感情原则行动,你就不会在爱情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而是能够找到你的真爱,并且把它好好地经营下去,使爱情成为心灵温暖的港湾。

 

回避型人格障碍又叫焦虑型或逃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付


因为人生并不顺利,这个结在他心底早就有了,当他习惯性遗忘时,他会忽略;而一旦有条件反射时,他就会想起来,使他非常不安。他想回避所有的人和事,甚至想回避这个世界。甚至连电话都不愿意接。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卑微的人,没有人会关爱我,包括我的恋人。我只能回避一切。


  广州军区机关医院专家介绍回避型人格障碍又叫焦虑型或逃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付。美国《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描述如下: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因素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感。

   3.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怎么办

   1.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2.克服自己的人际交往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下面是广州机关医院专家提出下列梯级任务:第一周,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钟;第二周,每天与他人聊天二十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钟;第三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计时的随意谈心;第四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第五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第六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其实,第六周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以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患者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什么会在恋爱中拼命付出

给予别人他无法回报的恩惠,等于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当一段感情结束,回首在那段关系中狼狈不堪的自己,无论是旁人还是自己都不甚明了为何要那样拼命付出。“因我爱极了他……”“爱不就是付出吗?”“爱不问值得不值得”诸如此类笼着玫瑰色轻纱的答案也许可以骗得自己一时心安,然而你我心里都会存着对这些答案的一丝疑虑。只因爱极了他,便要拼命付出吗?今天的学习不妨让我们一同鼓起勇气,试着揭开这层面纱,看看背后真正的原因。
   
   一、是爱还是控制?
   
   “我对你这么好,为你做这么多,你忍心这样对我吗?”当你楚楚可怜地对你的爱人说出这样类似的话时,你大概没有意识到对方感受到的也许不是你的爱意,而是一种控制。当你以爱的名义,不断对你的爱人付出你认为的好时,殊不知被爱的那个人却有说不出的滋味。
   
   控制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用吵闹、自伤,甚至不惜以生命相胁,阻止对方离开自己:“你若分手,我就自杀”;有的是一旦两人出现分歧或争执,就动用双方一切的社会关系网,将对方牢牢罩住;还有的会以无微不至的“关爱”慢慢地把对方控制成与自己“一体”。所以看起来是“我对你那么好”,实则是当事者本身都无法意识到自己想以“我对你这么好,你都不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吗?”来让对方产生愧疚,进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也许你会反驳,可是我做的都是为他好的事啊!那么,你可以问一问自己,这些爱的行为真的是对方想要的吗?如果对方不想要,而你一味要给,那么又是为了什么呢?当对方没有做出你期望的反应时,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呢?回答完这些问题,相信我们已经能依稀看到“爱”与“控制”的模样是不同的。
   
   二、控制源于恐惧
   
   控制者并不都是强大的,有的控制行为也是无意识的,他们本身也生活在痛苦和焦虑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家认为,希望去控制爱人也许是害怕分离。依恋理论认为,我们从最初的照料者(通常是父母)那里获得的情感连结影响着我们的一生。随着成长,也许人们不再表现出小孩子一样的任性,行为也逐渐理性化,甚至,我们自己都认为自己脱离了小时候的那个自己,表现得成熟了。然而,你仍然是很多年前的那个小男孩、小女孩!而这种连自己都发现不了的特质,只有在自己最亲密的人面前才会表现出来。哭、撒娇、无理取闹——这些行为除了在父母面前,还会在谁的面前表现得肆无忌惮?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和恋人之间的关系与同父母的关系是一样的,是一种深层的亲密。
   
   依恋类型有三种,第一种为安全型依恋,这是最适宜的依恋类型,一些心理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源于母亲积极的关注和正确的养育;第二种称为焦虑-抵抗型依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母亲的这种养育风格: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即儿童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是通过双亲的需要而非儿童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第三种称为焦虑-回避型依恋,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对需要的传达不会影响到母亲。研究显示成年人在恋爱中的行为与婴儿存在惊人的相似性。焦虑型依恋风格的恋人渴望亲密,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恋爱当中,往往担心伴侣在恋爱交往中的互动能力,担心付出得不到回报,被伴侣看成是过分依赖,而引来麻烦,他们易于担忧伴侣是否爱自己、伴侣是否珍重自己。
   
   你是否也在某些时候对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感到惊诧,也许你可以回想一下小时候你与父母是怎样相处的,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爱和控制在我们情绪的频谱中处于相互背离的两端。控制源于恐惧,而爱,显然是源于爱。当你的伴侣说,“如果你爱我就会照我说的做。”也许你可以这样回答,“我爱你,我们来谈谈目前的状况,头脑风暴一下,看看能采取什么方法让我们彼此都满意。”这是一段健康成长且充满爱意的感情中必不可少的一味料。

   
   三、“我”的价值在于付出
   
   人,在关系中,往往想从对方眼中看见自己的价值。却又常常在对方的眼中,因为寻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而失望,而愤怒,而受伤。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价值所在,便会使用付出来交换价值。“因为我的给,你需要我的给,所以我有了价值。”
  
   人们往往从外在去寻找自我价值感。但,它不完全来自于外在的成功,根源在内心,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在情绪上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孩子,自我价值感是很低的。他们会发现只有自己表现出父母的预期时,才能得到关注;长大成人后,在与别人的关系中,围绕着别人的需要,去不断付出的时候,才能让别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才会觉得自己“重要”时,不知不觉就养成了这样的行为模式,只有在不断付出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当我们把自己价值的所有评判权交给对方的时候,当然没办法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个人,自己还有什么价值。如此不平衡的亲密关系,不能长久也在情理之中。
   
   聊了这么多,你的心里是不是已经有一些明白,我们在感情中拼命付出,不是因为爱对方,而是恐惧自己会不被爱。如果你懂自己好的地方,这个肯定就足够让你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如果你愿意先爱自己,在关系中,你才能真正有了爱人的能力。
   
   最后,分享一段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过的话:“我喜欢香蕉,可是你给了我一车苹果,然后你说你被自己感动了,问我为什么不感动。我无言以对,然后你告诉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苹果,可是我却没有一点点感动,我一定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我的人品确定是有问题的!可是我只是喜欢香蕉而已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