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时期宇航照片

 yezhu8888 2015-04-30

2015-03-07 11:36:22

归档在 老照片 | 浏览 1272 次 | 评论 0 条

1957年10月4日,人类进入航天时代。苏联科学家成功地发射了一个金属球,它用一颗火箭冲破地球吸引和大气阻挡,停留在地外空间,不停地绕地旋转。报纸上报道:“从苏联领土上成功地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使卫星具有大约每秒25000英尺的速度。“卫星正以椭圆形轨道绕地球远行,在日出和日落时,可以用最简单的光学仪器观察到卫星的航行。根据目前借助直接观察而进一步校正计算,卫星将在离地面高达500英里上空飞行。轨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倾角是65°。“1957年10月5日,卫星将两次通过莫斯科上空。……卫星为球形、直径约22?8英寸,重184磅。卫星上安装有两架无线电发射机,以便持续不断地发射出无线电信号。”以上是苏联塔斯社的报道摘录。这颗卫星就是“卫星一号”或称“旅行者一号”,它其实是一个空心的球,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能发射电码的发报机和最简单仪器,但美国却真的着急了。

 
航空竞争从很大程度上看是军事和国威的竞争。在空间竞争的第一阶段,美国就落败了,岂不太丢面子了吗?随着世界各地的收音机和电视机都收到那神秘的“嘟嘟”声,到人们真相大白之时,美国党政要员的心也被嘟嘟声搅得心神不宁。20世纪以来,美国人第一次感到抬不起头来。各大首脑急急布置,迎头赶上。谁知话音未落,1957年12月4日,苏联又发射了一颗卫星,这一次重达500千克,而且竟然装了一只活的生物——小狗“莱伊卡”。
美国人急匆匆试验,欲发射一枚先锋号。但是“先锋”出师未捷,在卡纳维拉尔角,升空不到2米,一声巨响,七零八落。1958年1月31日,由美国陆军的导弹顾问冯·布劳恩教授设计的“丘比特-C”型火箭将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这使得美国稍稍挽回了一些面子。但是苏联明显是这一阶段的胜利者,因为美国人的卫星又小又轻。
这些竞争的前身就是大战中火箭的研制。冯·布劳恩是德国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后裔,他的家人曾经因为他愿意献身火箭研究而感到很不满意。1932年,他被任命为德军火箭研究计划的第一助理,德国的“皮奈蒙德工程”就是火箭的军事研究。所谓V-2号弹就是二战令人恐慌的新式火箭。然而,冯·布劳恩曾一度被纳粹逮捕并警告,因为他“一直研究航天飞行,而不是发展武器。”后来,冯·布劳恩加入美国国籍,成为主要的火箭负责人之一。1955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宣布美国计划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作为对将于1957年7月1日开始的国际地球物理年的一项重大贡献。
美苏竞争,苏联紧接着宣布也于1957年发射。两国默默研制,没想到在人们拭目以待的时候,苏联走在前面,赢得了宣传上的大胜仗。1958年3月15日,苏联发射第3颗人造卫星;美国随即发射第2颗即“先锋1号”。接下来苏联一直领先,回收技术也不断精确。1960年,苏联发射了月球卫星,在这之前苏联的卫星有一颗已经撞在了月球上。1960年8月15日,苏联将载有两条狗以及一些植物的“太空舱2号”回收。1960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自此之后,苏、美以及其他国家的卫星任务日益复杂。有军事卫星、气象卫星、地质考察卫星、传播信息卫星。人造地球卫星可以观测到植物生长区、融雪、矿藏甚至森林大火。气象卫星可以很好地观测台风,特别适合观察大海与荒漠,而通讯卫星可以传播数万千米之外的电视节目。
1961年,美国正苦苦追赶苏联的时候,又一件事情发生了: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少校驾驶着“东方1号”飞上了太空,在327千米的高空上,他渐渐地适应了失重情况,并完成了各种科学实验,太空漫步已不再是梦想。
1961年4月21日上午9时7分到10时25分,加加林开始返回太空。离地面7700米时,加加林与座椅一起弹出,成功地落地,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太空飞行。美国总统肯尼迪说:“看到苏联在太空比我们领先一步,没有人比我们更泄气了。……无论如何,加加林的飞行终止了人是否能在太空生存的争论。”
自从1959年以来,苏联的“月球1号”成为第一颗太阳系人造行星;1970年“月球16号”在月球着陆,收集土样;同年“月球车1号”从地球摇控的月球车在月球着陆,美国也研制了火星、月球探测器,为人类进一步走向太空打开一条通路。发射卫星这只是航空时代的一个基础技术,人类真正的梦想是冲出地球。美苏竞争中,美国一直稍稍落后于苏联,美国的空间技术直到从阿波罗登月开始才终于超过了苏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