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日本俳句之美!2015-05-01 古典书城 古典书城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而这种禅寂,在中国的诗歌里也屡有体现。比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诗人,有很多能写汉诗。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正冈子规写春之将至: 我庭の小草萌えいでぬ限りなき天地今やよみがへるらし. 译文: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 正冈子规写春雨: 春雨や傘高低に渡し舟 译文:渡船春雨至船上伞高低。 网友唐棣:“俳句是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安德烈·贝勒沙尔的评价大概描绘出了这种体裁轻快优雅的特点。我认为相比其它诗歌,俳句的特长在于用短小的语言带出悠远的意境,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上。正冈子规写春之将至不过寥寥十余字,天地间的蓬勃生机竟欲透纸而出,写春雨如在眼前。 松尾芭蕉写初春: 雪間より薄紫の芽独活哉 译文:雪融艳一点,当归淡紫芽。 松尾芭蕉写夏天: 蛸壶やはかなき梦を夏の月 译文:章鱼壶中梦黄粱,天边夏月。 网友唐棣:“融雪”,“紫芽”,选取意象色彩素雅清冷干净,教科书一般的日式美学。日本人惯用陶罐捕章鱼,称为章鱼壶。以上几句都可成绝妙的电影镜头。 松尾芭蕉的千古名句: 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 译文: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 网友唐棣:与古诗中“鸟鸣山更幽”相似又不同。“鸟鸣山更幽”写的是鸟鸣衬的山林愈发幽静,而蛙跃句,则描绘的是亘古的沉寂被倏然打破之后又回归于更深的寂静。布满青苔的古池就是万古长空,清脆的蛙跃就是一朝风月。——北大朱良志《刹那永恒》。这种幽深的禅意,只属于日本的“空寂之美”,要翻译成西方语言怕是极难。 立花北枝的: さびしさや 一尺消えて ゆくほたる 译文: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 网友唐棣:转瞬即逝的光芒比恒久的黑暗更让人寂寞。 松尾芭蕉: 菊の後大根の外更になし 译文:菊后无他物,唯有大萝卜。 网友阿尔吉农:不要笑,这真的是一首好俳句。俳句,就是抓住变幻的季节中的一个片段,在五七五的组合中抒发俳人的感情。这个感情不需要多么雄浑壮丽,或者说,不需要多么的“美”或者“风雅”。芭蕉的这句就是代表,菊是高雅的东西,而萝卜是凡俗的东西,芭蕉把这两个并列,将俳句写出了生活气息。某种意义上,俳句就是有格式的话痨。 正冈子规: 一桶の藍流しけり春の川 译文:春日河川上,正是一桶靛蓝流。 网友阿尔吉农:这一句有点故事,很多人,比如高滨虚子,认为这一句里子规把春天河川的水比作一桶流动的蓝颜料,林林先生在翻译的时候也采用了这个说法。但是子规本人在《病床六尺》中认为虚子想多了,他写的就是一桶随波飘荡的蓝色颜料。 河东碧梧桐: 砲車過ぐる巷の塵や日の盛り 译文:炮车驶向巷里过,夏日光中舞沙尘。 夜に入りて蕃椒煮る臺處 译文:时已到夜晚,厨房煮辣椒。 芒枯れし池に出づ工場さかる音を 译文:漫步到枯芒池畔,风传来工厂噪声。 网友阿尔吉农:以上三组句子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石川啄木: かなしみといはばいふべき 物の味 我の尝めしはあまりに早かり 译文:说是悲哀也可以说吧, 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 たはむれに母を背負ひて そのあまり軽きに泣きて 三歩あゆまず 译文:玩耍着背了母亲 觉得太轻了,哭了起来, 没有走上三步。 「さばかりの事に死ぬるや」 「さばかりの事に生くるや」 止せ止せ問答 译文:“为这点事就死去吗?” “为这点事就活着吗?” 住了,住了,不要再问答了! 己が名をほのかに呼びて 涙せし 十四の春にかへる術なし 译文:轻轻的叫了自己的名字, 落下泪来的 那十四岁的春天,没法再回去呀。 誰が見ても われをなつかしくなるごとき長き手紙を書きたき夕 译文:那天晚上我想写一封 谁看见了都会 怀念我的长信。 网友ChristyHo:他的俳句有轻描淡写的一种绝望和厌世,在绝望中又生出美。 小林一茶: 「露の世は露の世ながらさりながら」 译文: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如此。 意译:虽然是露水这短暂的一世,然而自有露水在世的回忆。 网友Yuika Z:纪念自己女儿短暂的一生所写的,虽然明知逝水不归,落花不再返枝,但无论怎样达观,终于难以断念。 佐藤义清: 願はくは、花の下にて、春死なむ、その如月の望月の頃 译文:愿死春花下,如月望日时 网友吞狐:愿在樱花盛开的春季,二月的月圆之夜,也是释迦牟尼圆寂之日,溘然长逝。这般辞世,意境多么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