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 | 今天的解放日报,透露了上海城市规划的新动向,看看你家附近有影响伐?

 昵称21399464 2015-05-01

30万上海小伙伴都在看

▎图文转载自:解放日报、自贸直通车、上海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 我们将及时处理


重磅消息!

今天的解放日报头版,发布了这样一条新闻。



你以为这又是一条普通的上海城市建设表扬稿?

No!这里面透露了一个重大信息:上海的城市规划要调整了!这个调整,可能涉及到你家老房子还会不会被动迁,他家门口的路还会不会被拓宽,某座大楼的定位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

让小新为你来细细解读吧!


上海启动“城市更新”致力内涵增长

市政府新闻办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将在今年5月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上海已经进入以存量开发为主的“内涵增长”时代。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表示,在目前上海建设规划用地规模“负增长”的前提要求下,“城市更新”将成为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部分规划政策和土地政策将相应作出重大调整
不同于过去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扩张”、“大拆大建”,“城市更新”指的是对城市内已建成区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改善。目前,上海已经建成的区域内还存在城市能级不高、活力不足、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仍有较大缺口、城市慢行系统便利化程度不高、城市风貌保护不够等问题。未来上海将从这些方面入手,遵循规划引领、公共优先、公众参与的原则,持续有机推进城市更新。
根据《更新办法》,部分规划政策和土地政策将进行重大调整。规划政策中,如物业权利人能提供公共设施或公共空间,其用地性质、空间高度、建筑面积,都可在符合法规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土地政策中,将按“存量补地价”的方式,支持物业权利人重新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

规划政策的具体调整为:在符合区域发展导向和国家规划土地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允许用地性质的兼容与转换,鼓励公共性设施合理复合集约设置;在地区整体空间对建筑高度不敏感的地区,允许高度适度提高,紧凑建设,以高度换开放空间;以为地区提供公共性设施或公共开放空间为前提,通过适当的建筑面积奖励,强化地区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对于增加保护具有价值历史建筑的,将部分历史建筑的建筑面积不计入规定总量。此外,在特定条件下,部分地块的建筑密度、建筑退界和间距等可以按不低于现状水平控制。
《更新办法》还鼓励在城市更新中采用绿色、低碳、智能技术,对建筑“第五立面”的生态化、景观化以及其他有益于增加公共价值的改造利用。
土地政策调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将创新土地开发方式,按照“存量补地价”的方式,支持现物业权利人依据规划重新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二是沿用旧区改造出让金返还政策,对于城市更新中“存量补地价”的土地出让收入,在计提后返还区县专项用于城市更新工作
与上述两项政策配套的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土地开发、出让模式,已在近期全面推行。
据悉,《更新办法》主要适用于上海中心城区内经认定的城市更新地区,旧区改造、工业用地转型、城中村改造等地区,仍将按照其他规定执行。


上海的城市规划为什么要作此改变?

很简单:因为上海可开发的土地已经越来越少了!


《解放日报》说得很明白:上海的土地紧张到什么程度?去年市第六次规划土地会议要求,未来上海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要“负增长”;必须“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倒逼城市发展转型”。

改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1、接受现状


“城市更新”被阐释为“对本市建成区城市形态和功能进行改善的建设活动”。两个关键词:“建成”、“改善”。“建成”说的是城市更新的对象——不是新区,而是已经成熟的区域;“改善”说的是城市更新的目标——让这个区域变得更好。
市规土局局长庄少勤在多个场合说过同一句话:要适应城市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的内涵增长。
这句话剖开来看,土地资源和其他各种资源稀缺、高密度人口带来的环境压力紧约束,这是上海必须接受的现状。但是,人们对城市发展和环境改善的诉求始终存在。因此,“内涵增长”将取代过去的粗放扩张和“大拆大建”的模式,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必选项。

2、不搞大拆大建


城市更新与传统的旧区改造不同。不少世界知名城市都有过“大拆大建”“断了文脉”的历史过程,而在引入“城市更新”机制后,他们开始注重城市的历史传承,注重空间与人的共生关系,逐步走上了城市复兴之路。

3、防止中心区域“奢侈化”


在其他城市的城市更新过程中,曾出现过于注重市场力量,导致土地增值的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呈现“奢侈化”的问题。《更新办法》中对公共利益和公众参与的强调,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
比如,市规土局曾总结目前上海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的一些短板:商办楼宇总量大,但绩效不高社区公共空间和服务有短板慢行系统有待完善城市风貌塑造不够

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每个特定更新区域的问题,都将被有针对性地评估,评估的要点,正是公共要素的配置要求。“无论是环境生态、交通设施、安全措施、人文氛围,一定区域内,缺什么,我们就要补什么。”


计划或已经实施的案例


一:西亚宾馆(已开工

改造前:

位于肇嘉浜路、天钥桥路的西亚宾馆,设施服务能力与徐家汇副中心区位条件不符,周边停车、人行、车行问题大,整体环境不佳。



改造后:

建筑底层架空,衔接二层连廊,释放2000多平方米公共开放空间,产权移交政府;三、四层提供公共停车位。地块功能由酒店调整为办公,建筑高度由35米提升至70米。


二:徐家汇教堂广场(已审批)

改造前:

区域内的教堂、观象台、藏书楼、光启墓等历史建筑互相联系较弱,辨识性不高,周边公共空间零散,品质不理想。


改造后:

拆除原徐汇区档案馆,更新为文化地块。区域内建筑面积减少400平方米。教堂前广场空间释放,展示教堂建筑富有美感的南立面,并强化教堂与古观象台的对话。


三、武康路


武康路改造也颇具代表性。经过“城市更新”的规划和改造,沿路街景、民宅,都与现存的几十幢历史保护建筑相协调,人们喜爱的老上海城市风貌被保留了。


四、张园



  与大中里项目一路之隔的张家花园,始建于1872年,前身是沪上首屈一指的游玩名园和公共活动场所,如今却在与周边繁华商业的强烈对比中日显“孤岛化”。
  张园现有房屋108幢,是上海种类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历史建筑整体空间格局及城市肌理保存完好,地块内部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历史环境要素遗存丰富。
  除了保留与保护,静安区就将按照保护性开发的思路,传承历史城区特色,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完善居住服务体系,打造一个集商旅文为一体的地标性区域。


五、东斯文里


  这里是上海市内最大的成片广式石库门建筑,静安拟对近3万平方米东斯文里及其他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保留,通过“融合、延续、不定性”的设计理念和细致的保护策略,探索出对石库门里弄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新路径。
  由于这里地处静安区的东北角,因此在研讨规划方案时,静安充分考虑了周边区域的资源,比如黄浦的九子公园、闸北苏州河边的公共区域等,在综合考量基础上,明确这块区域要做些什么。

六、锦沧文华大酒店


  曾经的锦沧文华大酒店,因建筑层高过低、空间狭窄、设备设施陈旧老化、绿色环保功能缺失、地下空间利用不足等。这些问题使楼宇改造出现了功能瓶颈。
  经与在美国纽约、芝加哥、费城等地拥有丰富楼宇改造经验的美国宋腾汤马赛帝(Thornton Tomasetti)结构工程事务所和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作研究,运用成熟的现代建筑科技工艺来解决这一难题。

通过建筑结构“4改3”技术(即4层变3层)增加楼宇层高,打开空间;用先进的技术解决地下空间再改造,扩大地下空间面积和利用效率;按国际绿色楼宇标准实现楼宇环保绿色指标;用数字化科技实现楼宇数字化全覆盖等等。


联系QQ:303662214

调戏头条君,请加个人微信:toutiaoju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