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城市日专栏1】共享活力环:城市更新视角下城市内向型空间活化路径

 哈库拉玛塔塔s4 2018-09-12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详细规划中心二所规划师林融、毛芸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详细规划中心二所项目经理田昕丽在《规划师》2017年第10期撰文,我国的城市建设正步入精细化发展阶段,仍存在城市机遇空间供给量与城市综合品质提升所需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差距较大等问题,需进一步探讨城市更新视角下城市内向型空间活力激活的新路径。文章通过分析共享活力环的概念、设置方式及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其在城市创新地区、重要工业转型区及一般城市建成区等多种类型城市片区中的运用,并针对不同城市更新特点及需求提出差异化的解决策略,实现不同需求下城市更新路径的探索,从而建立一套具有较强推广意义的城市更新方法。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共享活力环;差异化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10-0060-05
[中图分类号]TU984.11 + 3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林融,毛芸芸,田昕丽.共享活力环:城市更新视角下城市内向型空间活化路径[J].规划师,2017(10):60-
64

一  共享活力环的概念及设置方式

(一)共享活力环的概念及内涵

      共享活力环是一种基于城市存量空间内,在土地及建筑使用功能可以全部或局部进行更新和置换、建筑结构与外观可以进行改造及提升的部分设置集合交通、服务与生态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强连续性的城市线性空间。通过这种强联系性的线性空间形成的城市新的骨架型空间,以城市绿色交通、基础服务和生态补充为基本功能,响应了智慧化、生态化的城市建设需求。
      共享活力环以公众优先及开放共享的城市空间营造为原则,在延续城市完整性及基本空间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实体物质空间对城市内向型空间中的多种公共功能(如学校、公园和商业服务等)进行串联,完善城市末端服务系统,形成城市外向型空间的活力补充和功能延展,促进内向型优质资源的逐步开放,形成全民共享的城市资源构建系统。共享活力环还可以通过对城市存量空间中少量机会用地的统筹使用,形成促进城市特定使用功能有效提升的重要载体,如激发城市创新地区的活力或是助力传统产业片区的升级及一般城市存量地区的生活提质。可见,共享活力环是一种对城市民生实现响应式关注的弹性规划手段及让服务脆弱的高密度城市焕发活力的城市存量地区新空间组织方式。

(二)共享活力环的内容及设置方式

      共享活力环由一条休闲慢跑道、一条活力慢行线、一个带状活力公园及一个汇聚生活服务、休闲服务、体育服务、智慧交通和生态化雨水收集等功能的设施带构成,穿越城市内部建成区,为区域提供多样化服务,同时带动和激活街区内部丰富的服务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等,加强资源间的相互联系(图1)。

      共享活力环的设置,可结合地区内侧道路及城市机遇空间,通过甄别城市现状空间特点,根据城市各功能段落特色,梳理沿线用地功能及权属,基于建筑功能改造提升的可能性,以强实施性为原则进行精细化、灵活性的设置,并提出与城市空间及功能高度叠合的设置方案:①串联。整合有限的城市机遇空间,将共享活力环直接植入存量用地内部,划分地块内部空间,形成地块内部的纯慢行环境,将多种城市功能区及建筑串联起来,使各功能间便捷连通,并促进沿线建筑功能的开放及活化。②挂接。利用沿街较大的退线空间,平行设置于现状道路一侧,补足街道慢行设施及生态化设施,形成人车分离的城市空间分配模式。③通过。在用地极度局促的地区,对现有道路进行共享化改造,压缩车行空间,使街道在保障通行的同时补足慢行空间、基本功能服务空间及景观服务空间,增加街区内部街道的交流及休憩场所,改善街道景观,提升街道活力。④贯穿。选取有改造升级意愿及在重要功能节点上的现状建筑,借助建筑结构的改造及功能转换,使共享活力环穿越建筑内部,将建筑与场地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建筑功能品质,转换消极空间,提升建筑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及空间利用度与开放度,增强建筑空间品质及趣味性。⑤搭接。结合新建建筑一体化设计,通过串联形成有形的建筑群体,实现空间的多层利用;通过连通的铺地或台阶打通建筑及场地的联系,强化封闭建筑与开放室外环境间的无界连接;丰富建筑的第五界面,通过景观与商业小品的设置,丰富空间内涵,活跃空间功能及景观布局(图2)。

      根据城市需求,结合现状建筑及绿地空间特点,还可以在共享活力环沿线空间逐渐增加基本生活服务、文化服务和体育服务功能,实现底层开放、功能置换、共享绿地与社区营造等,带动城市空间的功能活化及服务升级,实现空间的自我迭代(图3)。

      共享活力环的设置还需协调权属方、建设方和管理方等多方诉求,提升其可实施性。这种新型空间组织方式需要具备较强的弹性控制能力,在解决共性城市更新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需求和现状问题,提出弹性和灵活性的设置方案,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可推广性的城市功能激活模式。

二  共享活力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作用

(一)交通辅助:城市新型交通,多极叠加的微支撑系统

      随着人车共享时代的到来,城市建成区交通网络体系化建设面临新的要求,需为车的路权最大化向人车共享的阶段转变提供空间支撑,弥补路网密度低、道路体系不健全造成的大街区、大地块及交通流疏解不畅等问题。同时,需补足慢行系统,形成城市点对点的末端交通服务。共享活力环作为一种完善城市交通体系的方式,是城市交通新的毛细系统,体现了人车共享的交通路权分配需求,增加了人性化、精细化及安全性的交通设施;以一种新的交通通道形式为城市路网密度的提升提供有效补充;通过与街道及公共交通系统的链接,设置交通最后一公里的交通辅助方式,对接Mobike等共享慢行交通,实现点对点的交通服务,并预留空间承接未来的交通方式。

(二)功能完善:城市内向功能的链接系统

      目前不少城市仍存在公共服务覆盖不均、城市交往空间受限和公共空间无法扩充,以及城市设施不完善、高价值资源未被有效利用等问题,难以满足人们对城市公共服务便捷化、品质化及精细化提升的要求。共享活力环以线性沟通方式发掘并串联资源,结合需求推动部分功能的自组织更新,使设施得到激活及有效利用,促进现有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建设共享活力环首先需识别城市内向型特色资源,结合不同区段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强化功能,打造城市环状微系统,形成一条从粗放到精细的城市功能活化之路;构建区域微功能服务系统,将城市内部各种可共享功能相互融合,如将城市内部的教育、体育、文化和医疗等生活服务功能与金融、商业、酒店及商务等产业服务功能进行有效串联,并叠加生活性服务功能,服务于多元人群的多种生活方式,促进各个层级城市的健康成长,并支持城市功能的自我完善和功能迭代。

(三)公共空间补足:提升空间使用效率,搭建交流平台

      多数城市建成区的公共空间缺失严重、配置不均衡、使用效率过低,公共空间的标志性和文化性较差,使城市缺乏特色、城市文化无处彰显。而共享活力环可结合城市文化特色,以一条线性公园空间为载体为城市提供一种可参与性强、共享及绿色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聚集的交流场所,既增加了公共空间的供给,又优化了公共空间结构,提高了空间品质。


(四)生态承载:生态微系统的构建

      多数城市建成区生态缺失、系统性不足且生态品质差。而共享活力环作为一条绿色廊道,在增补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同时联通了城市多级生态系统,形成了城市生态体系的绿色末梢微系统,有效串联城市大、中、小、微生态空间,在密集城市建成区形成微循环生态系统,并通过在沿线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构成线性城市雨水花园,为城市提供生态化服务。

三  共享活力环在不同城市及区域更新建设中的有效尝试

      本文通过建立共享活力环,尝试在创新型城市核心区提供最大化创新服务空间、在工业转型区实现工业化空间向生活化空间的转变、在一般小城市补足保障性城市生活功能并实现气候应对等,助力创新社区、产业社区、生活社区的建设及全面开放,推动共享活力环在不同尺度、不同功能及不同性质的城市空间中的可应用性,并提供适应性及差异化的应用策略。

(一)城市创新地区的街区内部资源激活

      创新发展,需要具备促进交流的功能复合、服务多元的场所,而面对城市空间资源的限制,城市建设很难在单一空间内实现创新需求的供给。因此,通过梳理现状优质资源,将有限的机遇空间赋予多元功能,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及有机串联,引导其全面开放,使现有空间打破边界限制,实现多维利用,为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预留弹性空间,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关键。下面以共享活力环在中关村大街改造提升规划中的运用为例,探讨激活城市创新地区街区内部资源活力的途径。
      中关村大街作为中国创新区域的核心标志地,见证了中国创造从起步到腾飞的过程,如今为了实现首都创新战略全面启动这一重大目标,中关村大街改造提升势在必行。但面对城市的创新发展,作为城市高度建成区的中关村大街,其物质空间承载力已无法与区域创新职能的发展需求相匹配,交通承载力不足、功能服务单一、品质不足和生态环境差,地区特有的优势资源未得到良好的利用,周边区域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科研等资源 ) 开放度低,城市创新职能与这些资源间的连接受阻,需要一种将区域资源最大化的城市空间组织系统来支撑创新发展。因此,规划在中关村大街的改造提升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设置共享活力环,为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一种创新型空间组织方式。

(1) 提供创新交往场所。共享活力环所提供的带状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休憩的场所,促进人的交流及交往的产生。

(2) 创新型交通补充及交通方式的引导。共享活力环平行设置于城市主要街道两侧,为城市提供慢行交通网络系统,与主要交通设施及重要创新场所入口形成联动,为城市交通提供有益补充,并逐步引导人们形成慢交通生活方式,实现创新地区公众交通最大化。

(3) 提供交流最大化的空间开放平台。通过共享活力环的设置链接并激活多种资源,使封闭的科研院所、教育机构、文化和体育设施逐渐对外开放,形成公众共享的资源网络;通过多种空间叠合方式,形成多义城市交往空间,激活建筑及城市多维空间,实现空间开放最大化,从而为城市生活、创新与思想的融合提供服务支持及空间场所(图4,图5)。

(二)产城融合需求下城市活力的响应性激活

      产城分离的城市布局,使城市工业区的生活服务需求与产业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由此面临转型升级的工业区需要一种有机的服务补足方式,补足园区功能。下面以共享活力环在上海松江工业园区的实践为例,探讨产城融合需求下城市活力的响应性激活方法。
上海松江工业园区东部及中部园区建成时间早,发展较成熟,在面临工业转型的浪潮中有着强烈的生产配套服务及生活配套服务需求。但作为建设空间有限的城市工业存量地区,其产城分离严重,区内生活服务与产业服务设施严重缺失,交通设施以工业化交通为主,但由于区域建成度较高,腾挪出的机遇用地多被零散化地配置了服务设施,服务品质不高、覆盖能力差且服务较零散。
      因此,规划尝试通过共享活力环的配置,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激活城市活力(图6)。

(1) 提供多元服务。通过功能复合的共享活力环织补线性空间,形成零售空间、交往空间与生态空间,促进工业区社区化改造的完成;通过共享活力环的设置形成弹性化的社区花园与集市空间,为服务匮乏的工业区提供服务保障。

(2) 集约化的空间利用。通过共享活力环的设置,在统一的规划框架内建立联系性较强的服务体系,创新目标导向下的城市空间利用及功能配置方法,并通过有机串联零散空间,形成核心服务与需求企业之间的便捷联系。

(3)产业交通的人性化引导。通过共享活力环的设置对产业型交通区域进行生活化交通的补充,引导慢行交通及公众化交通的发展,实现交通人性化改造。

(三)一般城市的保障性城市功能系统

      一般城市存量地区由于机遇空间有限、城市服务单一及空间开放度不足,需要一种有限介入及弹性控制方式,为城市提供功能保障、交通保障、服务保障和生态保障,回应城市活力激活与特色彰显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共享活力环的设置,利用共享的城市资源联系体系,以小规模、渐进式为原则,以服务最大化和资源综合化为目标,解决城市多元需求与用地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存量地区城市空间的整体性提升与城市活力的内向型激活。下面以苏尼特右旗的城市共享活力环设置为例,探讨一般城市的保障性城市功能系统的构建方式,激活城市活力。
      作为一般小型城市,苏尼特右旗的发展主要依托街道进行,而由于城市一贯的粗放型建设,形成了大街区、宽马路的城市特征,城市无活力,城市服务水平低;城市自然气候较恶劣,常年大风、寒冷,使人的户外体验差;城市建成区缺乏生态绿地系统,公共空间联系性差,导致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低下。
      因此,规划尝试在城市街区内侧设置共享活力环,以一种线性复合的功能带为城市搭建保障性功能服务体系,通过设置多元化、内向化的城市功能,完成城市服务功能从沿街化向街区内部拓展的转变,并从以下两方面提出城市的生态补充及气候应对方式。

(1) 为建立开放的生活社区提供空间。规划结合城市道路灰空间及城市存量用地设置共享活力环,形成线性环状城市功能连接系统,串联社区居住单元与城市核心服务节点,形成十五分钟健身圈及功能综合的城市五彩中心廊道,实现道路网络织补;逐步将城市沿街功能向街区内部引导,形成适应性及保障性的城市空间系统,使城市活力内向延展,将未物尽其用的开发空间转换成内嵌式的休闲娱乐、生态高效的活力空间。

(2) 形成气候适应性公共空间。规划依托共享活力环的设置形成城市气候适应性应对空间,建立城市应对气候问题的复合系统。在街道内部补充功能综合的公共空间,保障城市服务需求;设置东西向阳光步道,形成易达、舒适的交通暖环境;设置集中式种植区域,应对寒冷干旱的气候;同时,注入文化特色,彰显特殊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这种线性共享活力环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运用,旨在拓展城市发展动力,实现复合化的城市功能在全方位空间骨架下的互相影响与渗透,将人的活动释放到城市空间内,激发存量区域及城市整体活力。

四  共享活力环的建立与实施机制

      共享活力环的构建同样离不开实施管理机制的建立,规划尝试运用搭平台、促养成和迭代式的系统性实施方式来完成共享活力环的设置。

(一)搭平台

      由于共享活力环的建立涉及多种权属空间,需首先建立以政府为先导的城市更新部门,搭建多方参与的协作平台,综合多方利益诉求,完成资源整合,制定政策机制,以应对复杂环境的资源、利益平衡问题。同时,不同城市、区域的共享活力环建设要实行“一地一议”,以提升操作的可行性及改造主体的能动性。

(二)促养成

      提出“目标养成型”建设策略,通过共享活力环示范性区域的建设,实现行为模式的引导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首先关注实施性较强的地区,进行政策试点,形成共享活力环模式示范区;其次关注重点片区建设,进行持续的拓展,在制度搭接保障之下,实现区内联动;最后通过既有的更新政策对发展不明确地区项目进行评估,最大化实现预期目标,通过共享活力环的全面建设,实现区域活力的持续提升。

(三)迭代式

      多数城市建成区的公共空间缺失严重、配置不均衡、使用效率过低,公共空间的标志性和文化性较差,使城市缺乏特色、城市文化无处彰显。而共享活力环可结合城市文化特色,以一条线性公园空间为载体为城市提供一种可参与性强、共享及绿色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聚集的交流场所,既增加了公共空间的供给,又优化了公共空间结构,提高了空间品质。

五  结语

      共享活力环是设置于城市内部的交流及活动“洼地”,以新的复合化线性空间贯穿城市,作为城市空间的有机补充;以一种类街道的线性空间集聚城市流通量,提升城市活力;分担城市交通流量,辅助交通系统,形成区域内的短距离交通出行方式;形成连接城市功能的纽带,为人们提供公共生活的新舞台;同时又是一种新的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综合反映的场所。
      共享活力环的提出,使城市的连接不再只是依托于道路,而是针对各社区设置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串联纽带。共享活力环的建立,是对各种类型城市问题可延展性的灵活应对,以解决不同城市更新及空间提质问题。这种功能复合的线性空间联系系统,组织社会各个元素 ( 民众、城市管理各个部门及社会各界 ) 及系统,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还提升了城市服务效能,最终创造出一个具有包容力的城市多元栖息地。
      通过共享活力环在多个城市空间的运用,使城市创新地区提升高端创新功能及新兴业态的创新能力,增强对科技人才及学者的吸引力;使工业转型区成为通畅、易达、舒适和开放的社区化活力地区;使一般城市拥有绿色宜人的步行环境及丰富均好的城市空间。通过这一复合化城市空间的营造激活城市记忆,响应未来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城市生态技术与低冲击零碳排的可持续理念的实践应用,减少城市径流,抵御城市恶劣气候的影响,最终实现城市综合品质的全面提升。
      共享活力环的设置不只是特定区域规划建设对城市需求的回应,还是可以向各类型城市、区域存量空间推广的灵活性方案及实施策略。面临城市更新的各类区域无一不在寻找激活城市活力的路径,本文通过展现几个适应性策略的具体应用方式,指出共享活力环对不同区域、不同尺度规模及不同功能地区的推广潜力。由此可见,共享活力环作为一种城市机能的补充性设计,是城市交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等在城市更新中的综合体现,是为城市规划设计及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带来弹性控制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抓手。面对这样一个可以生长变化的系统,目前已在一些地区的规划中做了有效尝试,但对于这种系统的实施性,还有待进一步摸索及实践。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杂志2017年10期《共享活力环:城市更新视角下城市内向型空间活化路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