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产业社区成为创新策源地

 戈笛书屋 2023-08-15 发布于重庆
图片

图片

“科创社区”是指以科技创新型产业为核心的人才集聚、功能复合、具有高度创新活力的社区单元。通过对科创社区设计案例的研究,整合具有先进性的科创社区设计理念,形成一个可参照的设计策略原则体系,使科创社区的载体及场景设计能够满足激发创新的需求,成为“创新策源地”。同时以“长三角G60科创之眼”城市设计及首发区建筑概念方案设计为契机,记录了“长三角G60科创之眼”首发地块中的科创社区设计策略探索、有温度的科创社区营造等设计实践,为科创社区建设提供设计思路。

图片

图片

科创社区发展综述

1.1 科创社区研究综述

科创社区即科技创新型产业社区。因以“科创社区”为准确关键词的研究文献数量不足,目前尚无共识性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故本文将“科创园区”“创新街区”“创新园区”“产业社区”“创新地区”等相关概念均纳入检索与讨论范围。

科创社区是伴随着产业升级转型而形成的产物,在经历了第一阶段以生产制造为目的的单一园区、第二阶段以科技研发为目的的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三阶段产城一体、有充足产业配套和生活配套的科创社区[1-3]。在发展趋势上,产业园区偏重效率或机器的产出,而科创社区偏重人的智力产出,所服务的对象也从机器转为人,即由“物本”走向“人本”[4]。

1.2 科创社区的概念与内涵

本文所定义的“科创社区”是指以科技创新型产业为核心的人才集聚、功能复合、具有高度创新活力的社区单元。

科创社区的空间尺度特征为:外围街道间距尺度为300—500 m,科创社区中心点至外围步行距离5—10 min,每个科创社区单元空间规模以10—25 h㎡为主,包含内部独立的服务配套设施。超过100 h㎡的由多个科创社区单元构成的集中区域,可定义为“城市创新区”,本文暂不作展开。

图片

英伦创新城市群(资料来源:网络。)

图片

科创社区设计策略研究与理论框架

2.1  研究缘起

在国内科创社区的建设中,通过多年的发展,第二代单一性产业园区经常出现园区被用地红线、围墙分割,成为一座座“城市孤岛”;实际落地的园区经常发生产城割裂、缺乏配套、兵营感、低活力等问题。

在以生产制造为主的产业发展阶段这些弱势并不明显,有些园区采用“三班倒”等类型的工作模式,并不需要过多的交流、配套等空间。但随着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第三阶段科创社区的崛起,效率型的产出转为智力型的产出为主,人们在园区里的舒适度及归属感成为影响生产力和创新性的关键因素。

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当远程办公模式解决了时空问题后,仍然能够吸引人们聚集到办公场所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链接产生的可以激发创新的“化学反应”。

2.2  研究现状

国内外一些具有先进性的科创社区研究及实践已经积累了一些设计理论及经验能够解决以上问题,产生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例如许凯等[5]在《创新街区的产生、特征与相关研究进展》一文中引用了Niusha Esmaeilpoorarabi提出的以“场所质量”来研究创新街区的物质空间,为此建立了由功能、意象、环境和形式4要素构成的研究框架;Rosemary Adu-McVie等[6]提出了基于功能、形式和特色的创新街区概念性研究框架;邓智团[7]也对“创新街区”进行了概念内涵、内生动力和建设路径的研究。

综观当前科创社区设计理论研究存在如下特征:①研究的主体更多地从“人”出发;②研究输出的更多是策略、建议而非规范、标准;③研究的指标更多地倾向“软”的方面,而非数据型强制指标。另外也有一些研究偏向案例介绍与评价,其中有一些成功的园区例如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香港科学园、杭州天目里等,也为找到理想的科创社区设计策略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样板。

2.3  研究目标与价值

本文旨在整合具有先进性的科创社区设计理念,通过对科创社区设计案例的研究,形成一个可参照的设计策略原则体系,使科创社区的载体及场景设计能够满足激发创新的需求,使科创社区成为“创新策源地”,为后续科创社区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思路。

2.4  研究理论框架

通过文献研究笔者发现,国内在科创社区设计研究领域理论性的成果不多,多偏向实践性的案例,因此本文采用案例归纳法进行实证研究的技术路线,从现象中发现规律,综合参考前文中研究提到的理论框架建立原则,对规律加以梳理形成策略体系。具体采取的技术路线如下(见图1):①提出研究问题;②明确研究的目标及价值;③案例分析(文献研究及实践研究结合)—案例核心要素分解—案例优势特征分析;④形成设计策略体系框架并配合案例实证。本次研究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科创社区设计案例的积累与分析,找到对实现目标与价值有益的共性特征。

图片

图1  研究技术路线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2.5  研究范围选择

因科创社区与产业发展阶段关联度较大,且城市的人口规模、教育程度将影响到园区的设计关键要素及使用后评价,为控制研究范围,本文选取全球类似级别城市的5个科创社区——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奇斯威克商务花园、香港科学园、谷歌总部社区、杭州天目里,以及上海临港海立方、市北高新国际科创社区、深圳光明云谷三期、小米有品总部社区、中交壹里科创云廊共10个科创社区项目,总结研究科创社区的优势与特色(见表1),目的是找到创新策源目标下的科创社区设计策略体系。

表1  10个科创社区的优势与特色总结

图片

图片

2.6  科创社区设计策略研究

科创社区的策略研究与规范、标准有较大区别,很难用量化的指标进行描述,因此本文研究采用特征性指标。

通过总结以上科创社区的特征,发现各科创社区设计中最关注的因素是如何激发人的创新,特色描述的关键词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产业生态系统”及“生态链”;②“自然”“花园”及“景观环境”;③“开放空间”“复合化办公空间”及“适应性”;④“配套”“连接”“交织”“复合”及“第三空间”;⑤“艺术”“人文”及“企业品牌”。下文将这些特色总结为5个设计维度:产业发展维度、生态环境维度、空间特征维度、活力场景维度及文化品牌维度,并以此构建创新策源目标下的科创社区的设计策略框架(见图2)。

图片

图2  科创社区设计策略体系结构示意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在科创社区设计策略体系的5个维度中,本文通过10个案例的研究归纳出各维度的设计策略,以及对应设置的载体及场景(见表2)。

表2  科创社区设计策略及载体场景落位

图片

图片

科创社区设计策略实践案例——“长三角G60科创之眼”首发科创社区

在建立了一个创新策源目标下的科创社区设计策略体系后,笔者在“长三角G60科创之眼”首发科创社区的实践中应用了这一设计策略体系。

3.1  “长三角G60科创之眼”首发科创社区的设计背景

研究表明,从2012年至今,上海市的创新空间布局呈现出中心集聚与郊区扩散的双重特征,并逐步形成跨行政边界的区域型创新廊道[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即是这种区域型创新廊道的典型代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上海松江为策源地,包括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等9个城市,覆盖面积约7.62万km2,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10]。

“长三角G60科创之眼”项目所在区域即临港松江科技城西部拓展片区(见图3)。东片区现状产业用地以M1用地为主,西片区以C6用地为主,这也是由于发展能级提升带来的土地空间需求决定的,从土地性质层面提供了适合创新发展的土壤。

图片

图3  “长三角G60科创之眼”区位示意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西片区的拓展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扩容,更是一种新的发展范式的探索。因此这一区域被重新命名为“长三角G60科创之眼”,目标是打造一处适应未来发展能级的空间节点,通过“科创蝶变”的设计理念和产业导向,赋能未来园区的中小企业“化茧成蝶”,实现科创“蝶变”、产业“裂变”、要素“聚变”,助力G60科创走廊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创策源地、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带、产城深度融合的世界级走廊(见图4)。

图片

图4  “长三角G60科创之眼”城市设计整体鸟瞰图(资料来源:《FTA“长三角G60科创之眼”城市设计文本》)

“长三角G60科创之眼”区域的城市设计在通盘考虑整体规划结构的前提下,共形成3个城市发展轴:沿九新公路城市展示面、沿盛龙南路中央活力脊、沿北泖泾生态总部岛。地块东侧九新公路目前城市形象不够完整,以强化界面为主;盛龙南路担负着激发区域活力的重任,形成中央活力脊;北泖泾滨河区则结合大型总部园区私密性的需求,形成生态总部岛。从功能布局上看,整体以南侧商办地标为首,以基地中部公共功能及空间中轴为脊,以多个研发组团为翼,共同构建“产业蝶变”生态聚落。研发板块以小尺度科创街区激发区域功能的活力(见图5)。

图片

图5  “长三角G60科创之眼”3大城市发展轴示意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2  “长三角G60科创之眼”首发科创社区设计实践“长三角G60科创之眼”为一处综合性科创产业聚集区域,有两处首发地块,包含一处科创地块及一处商办地块。两处首发区的选择均位于中部的“中央活力脊”这一发展主轴上(见图6)。中部的研发用地市政条件较为成熟,将最先启动,该地块的设计在产业生态、生态环境、空间特征、活力场景和文化品牌5个维度具体体现了科创社区设计的14项策略。

图片

图6  首发科创地块及商办地块位置示意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2.1  产业发展

(1)科创产业生态。按整体区域板块的产业需求,设计区域的产业定位为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性产业。从产业生态构建视角,将形成“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双区联动、塑造科创落地场景,引导工业互联网科创研发成果落地生根,整体构建“科创研发+场景应用+平台赋能”的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见图7)。

图片

图7  “长三角G60科创之眼”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落地场景示意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在功能体系的塑造上,设计构筑了科创产业生态,由领军企业、研发机构、科创平台和配套等功能构成。产业、文创、商业将零切换地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产业生态交织圈”。

(2)产业平台服务

在未来的园区运营管理中,将以“all in park”的运营规划为主导,打造基于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一站式App服务平台,涵盖12大功能,包括创业孵化、技术创新、科技金融、公共研发、上市公司协会等,以高效、专业、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助力园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及后期园区运营,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和未来产业引领[11]。

3.2.2  生态环境

(1)自然环境条件

首发科创社区选址优越,中间有河流穿过,因此结合滨河岸线的设计,与园区中央花园景观共同营造一个柔和有韧性的生态化社区。

(2)绿色设计理念

滨河区打造了一处绿色生态步道,随着其他科创社区的建设完成,将沿着河岸形成一条连贯的、可以实现科创社区间非正式交流的滨水走廊,也为整体设计区域提供了一处人车分流的步行通道,同时将园区内部的绿色公园向公共岸线开放。

3.2.3  空间特征

(1)园区空间舒适度

园区借助中央花园,形成了一处便于交流的中部共享空间,同时又向科创组团渗透,形成不同围合关系的公共与半公共空间,共同构成了“中央共享花园+组团专属庭院+科创邻里”3级空间关系(见图8-图9)。

图片

图8  “长三角G60科创之眼”首发科创社区空间关系特征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图片

图9  “长三角G60科创之眼”首发科创社区城市设计阶段概念性总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实际落地阶段有改动。)

(2)建筑形象设计

建筑形象以美学倡导价值,实现功能性和高颜值的统一,成为耐得住岁月、可阅读的城市街道的组成部分。建筑的立面保持简洁,采用基于用户体验的立面构造,实现了开窗隐藏,既避免外界的大风灌入室内,又能保证立面的完整度(见图10-图11)。

图片

图10  科创地块园区效果图(资料来源:《FTA“长三角G60科创之眼”城市设计文本》)

图片

图11  科创地块建筑单体立面构造示意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科创社区建筑单体在建筑底部设计激发创新的交流空间,中部设计注重隐私的独立空间,而在顶部设计提升品质的价值空间,形成CEO-BOX。CEO-BOX拟设置于建筑上部,中间围绕屋顶中庭形成两层具有一定私密性、环境优美的复合工作空间。入口由接待空间、企业展示空间及会见洽谈空间构成,环绕中庭布置办公、会议等功能性空间,便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切换不同的工作状态,放松心情,形成轻松自然的洽谈氛围(见图12)。

图片

图12  CEO-BOX示意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载体的可成长性

设计为入驻的企业提供了可分可合、有弹性发展潜力的工作空间。拟入驻数字型企业的高度成长性使其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爆发式的增长,因此办公空间的设计以模块化的大平层为主,并考虑各模块化单体之间的横向和垂直联系,在企业发生规模变化时可以提供不同面积的解决方案。

(4)园区的温度感

科创地块的设计目标是打造一处有温度的科创社区。根据细分产业所需的空间载体不同,科创社区内构建了6大场景化空间,即有向心力的社区中心、集中布局的乐活街区、富有魅力的滨水景观、轻松舒压的补时空间、随处可见的运动场地、实现连接的风雨走廊,创造出不同人之间灵感碰撞的机会,从而激发更多想象。在有温度的科创社区内,工作将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创造力表达的方式,是成长的工具,是感受价值、创造价值的途径。

3.2.4  活力场景

(1)24 h多样化的配套

少量的配套如果分散设置,在空间利用上稀释了集聚效应,使各类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在空间上不够便利,而集中设置将促进园区人群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多地将人集中在社区中央,激发更多的灵感与创意。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园区的企业,在科创邻里及园区内街沿街界面集中了科创社区里必需的展览展示、科创服务和餐饮、娱乐、体育等生活配套,提供了丰富的“第三空间”。

(2)丰富的连通性

项目所处的松江新城希望建设成为青年人才的理想之城,可以预见的是,松江新城将以更友好的政策条件、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合理的生活成本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到这处热土来创新创业。设计前期的调研显示,年轻型的企业有着独特的空间诉求,例如在沟通的场所上,希望有较多座位自由设置,形成高频次非正式交流的空间,而非传统型的“一张长桌、两排座椅”的会议室,且不拘泥于室内;办公空间倾向于打破传统的格子间,采用开放式的工位,但同时要兼顾具有隐私性和专注性的工作空间的营造。因此设计提供了与传统写字楼截然不同的工作场所,规避了“格子间”模式,提供更多灵活的办公可能;可拆卸楼板提供了激发创新的研发空间,形成有机联系;从平面链接到立体网络,形成垂直的产业社区。

(3)园区的活力中心

设计通过位于园区中心位置的“科创邻里”形成了园区的活力中心。本文所探讨的“科创邻里”的概念来源于苏州工业园区的“邻里中心”,这种原型来源于新加坡的设计产品体现了共享、活力、服务等多方面的优点,是苏州工业园区引进先进经验中成功的借鉴点。科创邻里区别于邻里中心,更突出在科创层面上的服务作用,是创业者贴心的“保姆”;更是上海各区政府、事业机构服务意识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地方,便于构建G60科创服务生态体系,可以一站式地解决园区的科创服务、科创生活的后顾之忧(见图13-图14)。

图片

图13  科创邻里功能体系示意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图片

图14  科创邻里效果图(资料来源:《FTA“长三角G60科创之眼”城市设计文本》。)

3.2.5  文化品牌

(1)文化体现与传播

“G60”从一个普通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编号演变成了科创走廊的代名词,而从临港松江科技城西片区到“长三角G60科创之眼”,城市设计区域名称的提炼也体现了开发者将这片新兴科技区域建设成为一处科创地标的决心。设计中也充分注重创新,使园区从建筑形象到氛围气质都成为能够代言区域文化的创新型社区。

(2)品牌特色塑造

除建筑外,很多和建筑物相关的内容都会影响一个园区的形象及吸引力。园区精心地打造了高识别性入口广场,建筑立面设计中充分考虑对企业文化品牌的彰显,事先预留了企业设置LOGO的位置。

(3)激发城市精神

作为首发区的科创社区地块将与后续启动的商办地块实现联动。商办地块以“科创蝶变”的理念成为一处立体的科创综合体(见图15-图16),集合科创片区中的总部型、商贸服务型的科创企业,并设置产业技术、产业发展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发展助力,实现从产业到人、从载体到社群、从地标到场景的设计,共同构建“长三角G60科创之眼”的科创品牌,成为城市科创实力的展示窗口,激发城市区域创新精神。

图片

图15  商办综合体建筑概念方案效果图(资料来源:《FTA“长三角G60科创之眼”城市设计文本》)

图片

图16  商办综合体建筑概念方案效果图(G60高速视角)

(资料来源:《FTA“长三角G60科创之眼”城市设计文本》)

图片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产业生态、生态环境、空间特征、活力场景和文化品牌5个维度的14项设计策略,搭建了一个科创社区的设计策略体系。结合以上研究,本文记录总结了G60科创走廊科创策源地在建筑设计层面的局部实践,为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研究的科创社区设计案例,印证上述设计策略的可操作性,为后续的科创社区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设计经验,由点及面,探索出更适合激发人类创新精神的城市科创功能载体。

本文参考(向上滑动浏览更多🙋🏻‍♂️):[1] 张天姿.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科创园区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ZHANG Tianzi. Research on adaptive design strate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k based on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D]. Guangzhou: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20.[2] 万斌. 产业升级背景下的高科技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以苏州国际科技园为例[D]. 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4.WAN Bin. Study on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of hi-tech industrial park base on industry upgrading: SISPARK for case[D]. Suzhou: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3] 陈亚斌,刘曦婷. 新时代科创空间的发展趋势与规划策略研究——以上海张江科学城南区为例[C]//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CHEN Yabin, LIU Xiting.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lanning strate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pace in the new era: a case study of the south district of Zhangjiang Science City in Shanghai[C]//Vigorous urban and rural habitat: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China Annual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9.[4] 陈析浠.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产业社区布局设计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CHEN Xixi. Research on layout of industry community for industry city integration[D].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6.[5] 许凯,孙彤宇,叶磊. 创新街区的产生、特征与相关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2020(6):110-117.XU Kai, SUN Tongyu, YE Lei.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districts and a re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es[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20(6): 110-117.[6] ADU-MCVIE R, YIGITCANLAR T, ERO I, et al. Classifying innovation districts: Delphi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J]. Land Use Policy, 2021, 111: 105779.[7] 邓智团. 创新街区研究:概念内涵、内生动力与建设路径[J]. 城市发展研究,2017(8):42-48.DENG Zhituan. On innovation square: concept, motive force and development path[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7(8): 42-48.[8] 刘帅. “创新街区”理念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2020(1):93-98.LIU Shuai.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industrial park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district[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20(1): 93-98.[9] 张莉. 科创中心建设视角下的上海创新地区特征研究[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ZHANG Li.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innovation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nstruction[C]//Spatial governance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2020 China Annual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20.[10] 上海市松江区委,上海市松江区政府. 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R]. 2021.Shanghai Songjiang District Party Committee, Shanghai Songjiang District People's Government. Songjiang New Town '14th Five-Year' action plan[R]. 2021.[11] 朱俊辉. 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璀璨地标[N]. 松江报,2022-02-15(001).ZHU Junhui. The bright landmark of G6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ridor in Yangtze River Delta[N]. Songjiang News, 2022-02-15(001).

城更委介绍

中国城商联城市更新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4月29日中国城商联七届四次理事会暨七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成立。

城市更新工作委员会是中国城商联城市更新工作领域的归口负责机构。依据中国城商联在城市更新工作方面的总体要求,城市更新工作委员会重点开展两方面的工作:

一、通过促进城市商圈更新与城市更新相结合,重点开展以商业服务业体系转型升级或内容植入为基础的旧商业区、旧居住区、古村古镇更新升级,完善以居住为主的社区的商业服务业配套,大力发展新业态、新场景、新功能。     

二、通过《产业社区建设管理指南》团体标准的制定与示范创建工作,推动产业类城市更新项目、产业园升级项目、产城融合综合开发项目、产乡融合综合开发项目、产业集聚区更新项目、产业类城乡融合综合开发项目更新升级。

城市更新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路径:

常规赋能工作

1.帮助委员单位做好项目的落实工作

2.帮助委员单位做实项目

3.帮助政府进行城市更新产业资源导入

4.帮助乡镇农产品上行到城市社区

示范创建工作

以《产业社区建设管理指南》为依托,帮助老旧低效产业园和非园区类的低效资产通过示范创建实现资产的升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