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隐含了惜人的内容。惜人,是 《红楼梦》博爱立意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二玉之间表现出的“性情”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儿女之情”上的“性情“。袭人之惜人,是惜人形态上的一个侧面。 《红楼梦》在论证论题时,十分讲究层次。主次分明,多层剖析,多次点明。 如果说黛玉是宝玉的知己,那么,袭人最起码也算的上是宝玉的半个知己。袭人与宝玉的贴近,几近于亲近的程度,是他人所不可相比齐的。黛玉戏称为“嫂子”,即为明证。所以,对宝玉的心中所思所想,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她视宝玉马首是瞻,宝玉的是非成败远比她的性命重要,在《红楼梦》里,她只是箴宝玉而非管宝玉,一个箴字,道出了她全部的心思。箴者,惜也。非惜人者,不能箴也。她的箴,是《红楼梦》之箴的一部分,表现着社会阶层中属于她那个层次的良善。用袭人之惜人,演示宝钗之箴。宝钗之箴,则是《红楼梦》惜人的主脉,与黛玉的“惜情”(惜石),同样使人瞩目,具有同样的震撼力。黛玉惜情,宝钗惜人,都没有错,错在这个时代。宝玉身边有袭人、晴雯二人,一贤一慧,袭人惜人,照应宝钗的“金玉良缘”,晴雯情味,照应黛玉的“木石前盟”,正是从小到大,有主有次,顺理成章的表现方法。 四姑娘惜春,则以另一种形式,透视着对童心的珍惜。“闻说道,西方宝树唤蔢裟,上结着长生果。” 【虚花悟】。悟得九千年的结果。她“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是对“宝林珠树”的“群芳髓”(群芳碎)的“看破”,她的“看破”,是“群芳碎”的因果,佐证着“木石前盟”和“眼泪还债”的前因后果。惜春,说到底,是惜“性情”,人间真情才是春的境界。这是《红楼梦》用女儿的“性情”紧扣主题的艺术处理方法。 惜人、惜石、惜春。是《红楼梦》通过不同人物形象,在不同角度,对主题反复论证的论据 。这样,以论据充分,论证确凿,使论题不容置疑的论述得以成立。 无论是惜人,惜石,或是惜春,都是在惜爱。这便是性情。 袭人惜人,在宝玉落难时见情深! 袭人嫁给蒋玉涵(琪官),既合情又合理。琪官同样是“情种”,他与宝玉皆为“情种”,只是从社会地位不同,故,是另一个层次的“情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