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标导向镇静对急性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

 渐近故乡时 2015-05-02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CurleyMA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接受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与采取常规治疗方案相比,采取程序化镇静(protocolized sedation)方案(护士实施的目标导向镇静)未能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相关内容于2015年1月发表在JAMA上。



  对于接受机械通气的重症婴儿和儿童,确保其安全至关重要。尽管镇静治疗能够使患者获益,但也可引发一些不良反应。阿片类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常用于患儿镇静,但可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如抑制自主呼吸,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在重症成人患者中,采取程序化镇静能够改善其临床转归,但其用于儿童患者的疗效尚未明确。该研究旨在明确,对于重症患儿,与采取常规治疗方案相比,采取护士实施的、目标导向镇静方案能否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


  该随机对照研究从美国31个儿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PICU)中纳入2449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平均年龄4.7岁,年龄范围2周~17岁),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患儿接受护士实施的、目标导向镇静(17个PICU,n=1225)或常规治疗(14个PICU,n=1224)。对患儿进行随访至停用阿片类药物后72 h、28 d或出院。护士实施的、目标导向治疗方案包括目标镇静、觉醒评估、拔管准备试验、每8小时镇静调节情况、镇静戒断。主要转归为,机械通气时间。次要转归包括从急性呼吸衰竭中恢复所需的时间、停止机械通气时间、神经学检查、P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镇静相关不良事件、镇静药物暴露(觉醒状态、疼痛和躁动)和医源性停止机械通气发生率。


研究结果

  ① 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无显着差异[程序化镇静组:中位时间6.5 d,四分位距(IQR)4.1~11.2;对照组:中位时间6.5 d,IQR 3.7~12.1]。


  ② 两组患儿的从急性呼吸衰竭中恢复所需时间、停止机械通气时间和辅助呼吸时间(拔管后采取无创通气)、P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28 d或90d住院死亡率无显着差异。程序化镇静组有较少的患者进行神经学检查,评估精神状态改变情况(14% 对 19%)。


  ③ 两组患儿的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这些不良事件包括镇痛、镇静不充分,医源性停止机械通气,意外进行气管内插管/有创去除中心静脉通路。

  图 至28 d时机械通气时间

  该研究关注临床医师、护士、药剂师和呼吸治疗师如何协作,设置个体化镇静目标,如何调整镇静药物,以满足患者的需求。结果表明,对于接受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与采取常规治疗方案相比,采取程序化镇静方案未能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对次要转归进行的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觉醒、疼痛和躁动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