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茶文化】茶叶加工发展史(二)

 兴根心耕 2015-05-02

5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中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绿茶自唐代己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又炒制时间不长,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至于“炒青”茶名,宋代陆游(公元11251210年)就曾记述:“日铸(浙江绍兴日铸茶)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已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6从绿茶发展到其他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乌龙茶)。

(一)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顾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美堪品斗?”许次纾对此种茶类嗤之以鼻,而以绿茶为正宗,认为黄茶原料即使是一等的绿枝紫笋,也不能登大雅之堂以供人品赏与斗茶。但由于人的口味及主观的感受各不相同,偏偏有不少茶人偏爱黄茶,故黄茶也成为茶类中的一个品种。

(二)黑茶的出现

唐宋以来的历代王朝实行“以茶易马”扩充军备以茶治边,直至清雍正十三年停止“以茶易马”之法,前后约有千年的历史。最初的黑茶的品质是在“船舱中、马背上”形成的。唐宋年间,两湖、四川及云贵等省盛产蒸青绿茶,当时篓包茶必须沿汉水北上,再沿丝绸之路,经骡、马的长途跋涉运输至西北等地,水运气候潮湿,篓包防水性能极差,茶叶吸水,引起化学成分的变化,逐步形成与绿茶完全不同的香味,随着消费习惯的形成,对这一特殊的香味的需求也逐步固定下来。

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就是产生黑茶的过程。明御史陈讲疏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产地有限,乃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篦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筐,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

湖南安化黑茶


(三)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从白叶茶树上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一直到明代,才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万为可爱。”明代《茶谱外集》说:“茶有宜以日晒者,青翠香洁,胜于火炒。”

茸毛多的茶树芽叶经晒或烘干后,芽叶表面满披白色茸毛,茶叶呈白色,故称白茶。白茶形态自然、白毫满身、色泽银白,如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四)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绿茶鲜叶变为红茶干毛茶的过程:刚采下的芽是鲜嫩的绿叶,叶面张开;经过萎凋,色变暗绿,叶变柔软;再经揉捻,暗绿色变成浅绿色,叶成条状;经过发酵,颜色变成新紫铜色,叶紧卷成条;最后烘干,茶叶变成乌黑油润的色泽,体积也变小。在初制中,这些色泽外观的变化,是由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氧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等物质所致。

我国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的。在制茶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1753年,崇安县令刘靖在《片刻余闲集》中记述了这种红茶:“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集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相传红茶的风行有一个故事:

清道光(公元18201851年)末年,当时政局动荡,一支军队从福建崇安星村过境,占了茶厂。进厂的一袋袋青茶不能及时烘干,被军人用作床铺,结果青茶积压发酵,变成黑色,发出特殊气味。厂主心急如焚,军队一走,赶紧用松柴烘干,稍加筛分拣剔,便装箱运往福州,托运洋行试销。不料这种特殊气味的小种茶,竟引起外国人的青睐,在欧洲市场生意大好。于是外商年年来订购,红茶便风靡一时。

正山小种红茶

星村镇的红茶是“正山小种”,此外还有“外山小种”。以后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光绪元年(1875 年)被罢官的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回乡经商,目睹红茶畅销多利,遂到产茶区至德县尧渡街(今属东至县)设红茶庄,仿闽红试制工夫红茶成功。以后逐渐扩大生产又在祁门县闪里开办红茶分庄,从而生产了最早的祁门工夫红茶,后来,工夫红茶品种不断增多。20世纪20年代,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开始将茶叶揉切加工成C.T.C红碎茶作袋泡茶用。

(五)青茶(乌龙茶)的起源

乌龙茶又名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综合了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味。青茶是从宋代的龙团茶演变而来的,但与现行乌龙茶采制方法相当的乌龙茶则出现于明代末年。青茶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王草堂的《茶说》著于1717年,正是清代初年,所述制在是与今日基本相同。

7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龙脑是一种产于闽广一带的常绿乔木,它的花朵香芬浓郁,和树干中的树膏结成一种莹白如冰的结晶体,俗称冰片。蔡襄谈到的这种龙凤香饼茶,与以后的花茶制法并不一样,但因为在茶叶中和香料以增茶香,也属于花茶的一种类型。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此花四月开,直至桂花时尚有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明代的钱椿年《茶谱》记载:“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他还谈到了花茶的具体制怯:“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量要适中,“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制茶时要去掉枝蒂和尘垢虫蚁,在瓷罐中装一层茶,再装一层花,放满后,用纸箬扎紧,放在锅中沸水蒸煮,然后取出冷却,再倒出用纸封裹,放在火上焙干,即可饮用。制莲花茶时,“于日未出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挚,令其经宿;及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如此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

现代窨制花茶,除上述花种外,还有用白兰花、玳玳花、珠兰花等。

8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制茶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业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作者简介:蒋世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国茶酒文化主讲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