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医学】张仲景著作分合隐现

 鑫黄金屋鑫 2015-05-02



作者:傅延龄

编辑:经方全球同学会


  第一节 史志中的张仲景著作


  根据《伤寒论·序》,张仲景撰有《伤寒杂病论》16卷。但《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没有仲景著作的记载。最早记录张仲景著作的史书是《隋书经籍志》,不过《隋书经籍志》载录的书名不是《伤寒杂病论》。《隋书经籍志》载:张仲景著作有《张仲景方》15卷、《张仲景辨伤寒》10卷、《张仲景评病要方》1卷、《张仲景疗妇人方》2卷,合计28卷。《旧唐书·经籍志》载录《张仲景药方》15卷(王叔和撰)。《新唐书·艺文志》载录王叔和《张仲景药方》15卷、《伤寒卒病论》10卷。《宋史·艺文志》载录张仲景《脉经》1卷、《五脏荣卫论》1卷、《五脏论》1卷、《金匮要略方》3卷、张仲景《疗黄经》1卷、《口齿论》1卷。从这些文献看来,在《伤寒杂病论》以外,仲景似乎还有其他多种著作。但是学者们一般认为,张仲景著作只有《伤寒杂病论》1种。《隋书经籍志》等所载录的《张仲景方》、《张仲景药方》、《张仲景辨伤寒》、《张仲景评病要方》、《张仲景疗妇人方》等,或与《伤寒杂病论》同书异名,或者是仲景以后的医家从《伤寒杂病论》中节录部分内容,另予命名,传播于世。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书是托仲景之名。


  第二节《伤寒杂病论》分合


  一、《伤寒论》的形成及版本流传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问世后不久,由于战乱等原因,很快便散失,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汉书》和《后汉书》都没有载录这本书。《隋书》载录有《张仲景方》,应该就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版本,但未讲清撰集者为谁。《旧唐书·经籍志》明确注明《张仲景药方》为“王叔和撰”,这似乎也提示《隋书·经籍志》中的《张仲景方》可能就是王叔和撰次、整理仲景遗文而成。《伤寒例》有一段话:“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症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这句话肯定不是张仲景写的。按照《旧唐书》的说法,《张仲景药方》是王叔和所撰。历代医家一般也认为是王叔和整理张仲景遗文,编为《伤寒论》。《太平御览》卷720有一段话似亦可以作为佐证:“高湛《养生论》曰:王叔和性沉静,好著述,考核遗文,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如果这是事实,那么《伤寒例》里的那段话就应该是王叔和写的。由此进一步推断《旧唐书》载录的《张仲景药方》乃至《隋书》载录的《张仲景方》还不完全是《伤寒杂病论》。而是由王叔和辑录张仲景著作之伤寒部分,并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所形成的版本,这也就是最早的《伤寒论》。王叔和整理撰次仲景遗文的时间大概在公元220至235年之间。


  《伤寒论》在唐代的流传不广,所以在唐朝初年,即使像孙思邈那样的大医学家,他在撰写《千金要方》时,也未能见到《伤寒论》全书。为此他十分感慨:“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千金要方》成书约30年后,孙思邈又撰写了《千金翼方》,其中卷九、卷十为《伤寒论》全文。这二卷内容可以称为“唐本《伤寒论》”。在孙思邈晚年所处的年代以及其后的时间里,《伤寒论》的流传似乎较先前普遍。因为后来唐代有人建议将张仲景《伤寒论》作为医生的考试内容之一。《唐会要》卷八十二《医术》条:“乾元元年(757年)2月5日制:自今以后,有以医术入仕者,同明经例处分。至三年正月十日右金吾长史王淑奏:医术请同明法选人,自今以后,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十道、诸杂经方义二道,通七以上留,已下放。”


  《伤寒论》传到宋代,林亿、孙奇奉朝廷之命校正《伤寒论》,形成了后世所称的宋本《伤寒论》,到金代出现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明代出现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这些是《伤寒论》的一些主要版本,详细情况各见下面的章节。


  二、《金匮要略》的形成


  现行之《金匮要略方论》,不见于《隋志》、《旧唐志》、《新唐志》,而见于《宋志》。《金匮要略》的内容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隋书·经籍志》中的《张仲景方》和《旧唐书·经籍志》中的《张仲景药方》可能包含较为完整的《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但正如前面所说,《伤寒杂病论》在成书后不久,由于战乱等原因很快散失。王叔和只采用了其中重点论伤寒的内容,整理编次形成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或《金匮要略方论》是翰林学士王洙在国家图书馆的蠹简中发现的。孙奇《金匮要略方论序》说:“张仲景著《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显然,《金匮玉函要略方》可能就是《伤寒杂病论》。学者们认为《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书名是六朝人所为,因为六朝之人极为珍爱仲景书,名之曰“金匮玉函”,以示珍贵、重要。而“要略”二字似乎提示业已经过删节。王洙发现此书的时间是公元1034年。


  林亿、孙奇对《金匮玉函要略方》进行了校定,并对原书在段落结构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改动。原书论在前,方在后,林亿等人将方剂逐一移到相应的病证条文之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林亿等人“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就是将散落在其他诸家著作中的张仲景方辑录出来,按病证逐一附于各篇之后。顺便说一句,一般认为林亿择录诸家之方充实《金匮要略》,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采散在诸家之方”不是“采诸家之方”。“散在诸家之方”是说张仲景方散诸家医书之中。此外,林亿等人在校正《金匮玉函要略方》时,将其中主要论述伤寒的内容删除了。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所见的《金匮要略》。林亿等人完成此书校定工作的时间大概是治平三年或四年(1056~1057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