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伤寒论》书名源流考 - 学术论衡(要求原创,1帖奖1币) - 爱如生国学论坛 国学|...

 清水淡菊 2011-01-29

原创《伤寒论》书名源流考

原创《伤寒论》书名源流考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








《伤寒杂病论》乃仲景传世之作,为王叔和编辑,叔和时为魏太医令,·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可施用。”序中未写和撰次仲景遗论的书名。
王叔和亦著有《脉经》一部,书中大量采用仲景遗论,然在其序中亦未提及仲景书名,仅曰:“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伦,经论要决,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和所撰次的仲景遗论是何书名,不得而知,是一本书,还是多本书,亦不清楚。然从其后典籍零零星星的记录来看,有关张仲景著作的书名却有多种,如:

陈延之《小品方》序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张仲景杂方》有八卷。”

《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子》载: “《张仲景方》十五卷
仲景,后汉人。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

至唐王焘撰《外台秘要》(752年),
始有《張仲景傷寒論》之名。

《唐會要》卷八十二醫術亦有如下记载:“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制。自今已後。有以醫術入仕者。同明經例處分。至三年正月十
日。右金吾長史王淑奏。醫術請同明法選人。自今已後。各試醫經方術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二道。素問十道。張仲景傷寒論二道。”

《旧唐书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七经籍(下)丙部子录》载:“《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九艺文三丙部子录》载:“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

《崇文总目辑释》卷三《医书类》载:“《金匮玉函要略》三卷,张仲景撰。《五臓荣卫论》一卷,张仲景撰。《五藏论》一卷,张仲景撰。《伤寒论》十卷,张仲景撰,王叔和编。《张仲景口齿论》一卷。”

从以上资料可知,王和撰次的仲景遗论,其书名虽多,但其内容基本上沿两个方向演变:

一是杂病,如《小品方》序:张仲景杂方,《隋书经籍志》张仲景方,《张仲景疗妇人方》,《新唐书艺文志》张仲景药方,《崇文总目》金匮玉函要略。至宋臣校书后,称《金匮要略》。

二是伤寒,如《小品方》序:张仲景辨伤寒并方,《隋书经籍志》张仲景辨伤寒,《外台秘要》張仲景傷寒論,《新唐书艺文志》伤寒卒病论,《崇文总目》伤寒论。至宋臣校书后,多称《伤寒论》。

然而后世为何有《伤寒杂病论》之书名且认为《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的观点呢?。主要原因在于宋臣校书后仲景之书演变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而宋刊《伤寒论》自序又有“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之语。以致后世医家及医史学家皆以为張仲景自名其书为《伤寒杂病论》,其中杂病二字,更使人误认为《伤寒杂病论》包括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且认为《伤寒卒病论》的“卒”乃“杂”之讹,于是此说流行于世,至今治《伤寒论》者仍沿袭此说。究竟是《伤寒杂病论》还是《伤寒卒病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分析《伤寒论自序》是否为仲景所作,这个问题历来都有争议,但从整篇文章来看,我认为此文不是出于仲景之手,而出自唐人之笔,此序可分四段,第一段从“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至“危若冰谷,至于是也”,第二段从“余宗族素多”至“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第三段从“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第四段从“孔子云”至“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在第一段中,有三处犯汉帝之讳,一是“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之“秀”字犯东汉光武帝刘秀之讳;二是“中以保身长全”之“保”字犯东汉顺帝刘保之讳;三是“降志屈节”之“志”字东汉桓帝刘志之讳。以仲景之学识,所写之文不应犯讳。考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引有一段张仲景之语,与《伤寒论自序》中第一段从“怪当今居世之士”至“蠢若游魂”的文字相同,孙思邈并未说明引自《伤寒论自序》,不知孙序所引张仲景语出于何处?因其有犯讳之嫌,是否仲景所说亦不得而知。

第二段中“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即可知非仲景所写,在上面的分析已说过和撰次仲景遗论书名不一,假若景写有此序,亦有《伤寒杂病论》书名,为何王叔和、皇甫谧、陈延之、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在他们的著作中未加以引用,而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引用景之语亦未说明出于景《伤寒论自序》,且史书亦未载此书。而《伤寒论自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难、阴阳大论、胎炉药录并平脉辨证”等语亦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所说有异,皇甫谧之说较可信此外,《伤寒论自序》仿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之嫌,备急千金要方》序云:“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於斯者,亦思过半矣” 《伤寒论自序》则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矑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因此第二段亦非仲景之语。

第三段文字见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病略例第三,孙思邈未说明是仲景之语,故亦不是出自仲景之手。

考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均无此文,《金匮玉函经》亦无此序。仅备急千金要方》序引有一段张仲景语与《伤寒论自序》序文第一段有相同处。因此我认为王叔和所撰次的仲景遗论根本没有景所写之序,此序乃唐人仿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杂以备急千金要方》序中所引张仲景之语而成。

第二,我们暂且不论《伤寒论自序》是否为仲景所作,单序文内容来看,序文所写乃是感于伤寒之莫救而作《伤寒杂病论》,且此序置于《伤寒论》中,因而《伤寒杂病论》只能是论伤寒之书,不可能论杂病,且《伤寒杂病论》之名于文理亦不通,在“伤寒”之后加一“杂病”,表示伤寒是杂病之意,而《伤寒卒病论》则与仲景之书是名实相符的,“卒”字之意,在古书中,有仓促,急速,突然之意,音为cù
,《墨子•七患》云:“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史记•仲尼弟字列传》曰:“虑之不先定,不可以应卒”,
在古医籍亦有记载,如葛洪《肘后救卒方》六卷,陶弘景有《补肘后救卒备急方》等。故卒病即急病之谓也。在古代伤寒病多为急重之病,故用卒病,宋臣校《伤寒论》序亦云“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伤寒杂病论》应是《伤寒卒病论》之误。考明赵开美所刻宋本《伤寒论》和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均收有《伤寒论自序》,但其目录均为“《伤寒卒病论》集”,且严器之在《注解伤寒论》序中亦称《伤寒卒病论》或《伤寒论》,而两书張仲景自序文中则均为《伤寒杂病论》,又康平本《伤寒论》目录为“伤寒卒病论”,序文中亦为《伤寒卒病论》,康平本在宋本前。由此可知在唐宋时期,《伤寒论》亦称《伤寒卒病论》。而宋、成本自序中《伤寒杂病论》书名的出现,有可能是宋本刊刻时,刻工将序文中《伤寒卒病论》中的“卒”误为“杂”所致,《伤寒杂病论》乃《伤寒卒病论》之讹。

通过以上分析,既然此序非仲景所作,而出自唐人之手,那么也就无所谓的《伤寒杂病论》,加上《伤寒杂病论》是《伤寒卒病论》之讹,因此也就不存在《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之说。事实上,真正包括仲景论伤寒和杂病两部分证治内容的书籍应是《金匮玉函要略》三卷,如孙奇在《金匮要略方论》序云:“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

综上所述:根据现有资料,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时不知其书为何名?其后才有《隋书经籍志》的《张仲景辨伤寒》十卷,《新唐书艺文志》的《伤寒卒病论》十卷,《崇文总目》的《伤寒论》十卷。最后为宋臣所校《伤寒论十卷,《张仲景辨伤寒》、《伤寒卒病论》及《伤寒论数相符,故《张仲景辨伤寒》和《伤寒卒病论》即《伤寒论》,至于张仲景自序中的《伤寒杂病论》,因张仲景自序乃唐人伪托,且《伤寒杂病论》乃后人将“卒”讹为“杂”所致,因而《伤寒杂病论》是不存在的,只有《伤寒卒病论》,即《伤寒论》,并未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而真正包括仲景论伤寒和杂病两部分证治内容的书籍应是《金匮玉函要略》。

参考文献

针灸甲乙经》

《小品方》

《隋书经籍志》

《备急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旧唐书经籍志(下)》

《张仲景研究集成》钱超尘
温长路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49月第一版

《金匮要略译释》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编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910月第一版

《注解伤寒论》(影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9562月第一版

《伤寒论版本大全》

《脉经》

《唐會要》

《伤寒学术史》叶正发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7月第一版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zqc4124 下载金币 +1 上传辛苦 2010-12-2 17:02

TO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