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技巧专题

 宛平2008 2015-05-02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中考说明】

2014年中考说明语文》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层级);把握文章结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体会重要词句的丰富含意(理解能力层级);分析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综合能力层级);欣赏文学作品,能领悟作品内涵,欣赏作品形象,品味作品语言(鉴赏评价的能力层级);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表达应用的能力层级。)分值14分,4个小题。即第21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3分);第22题人物形象的分析(4分);第23题优美语句的赏析(3分);第24题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4分)

【课时】6课时

【考场点睛】

一、考点导航

1、理清叙述要素,把握叙事线索,理清文章写作层次。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内容。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4、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5、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7、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

二、答题技巧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三、文学作品阅读常见的术语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能准确辨析)

2.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内涵: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试卷位置:第21题)

常见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常见考点二:概括层意(段意)

答题技巧:

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总的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常见考点三:概括文章主旨

答题技巧:

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2.注重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常见考点四:情节图表

四、语言赏析(试卷位置:第22题)

1.考点分析

本考点方要考查字、词、句的赏析,重点考查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

2.词语理解

如何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分析步骤:①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②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③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句子深意(表现了……突出了……

3.句子的理解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形象生动、清新优美、富有感染力、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委婉含蓄、准确严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结合文体、语境、修辞和具体语句选用分析)

4)句子在文中常见的几种作用: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衬托(正衬、反衬)(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画龙点睛),点明中心开门见山,点题,总领上文.

5)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比喻:把……比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拟人:把……比成……,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③夸张:形象突出……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

⑤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⑥反复:强调……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⑦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⑨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⑩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6)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7)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头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8)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9)从语言的特点鉴赏。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10)从语言的作用鉴赏。一般从内容、表达效果或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等方面思考。

4.赏析句子艺术形式上的作用的入手角度: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②表现手法(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

③语言上的作用(包括修辞及关键词的作用)

5.文题含义(浅层+深层)

①总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②抓住文中一些关键信息,采用层层剥笋方法分析。③解题时注意文题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等),联系文章分析其隐含的意思是什么。④拟题时注意找文中能体现全文内容和中心的关键词语,然后运用这些词语组织精练的语言或直接或含蓄拟题。

6.答题技巧

①从修辞方面赏析词句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写出了)……的特点。(注意: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②从语言特色方面赏析词句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③答题结构这句话写出了……(句子表层含义)表现了……(思想情感、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

作者思想感情: a.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尤其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而表现的作者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甚至是对某类人或事的态度和看法,支持或反对;批评或赞成等。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是内在的一种态度,只有认真分析,细心品味才能得知,但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中对主要人物客观性的评价等常常是我们找寻找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

c.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与他写文章时的创作意图有很深的联系。

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文中人物形象对人与事的态度和看法,这直接由文章内容表现出来。

五、品味人物 理解环境(试卷位置:第23题)

1.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分析人物首先弄清描写的分类方法,因为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是描写。

①描写(内容)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②描写(繁简):细节描写、白描(初中不要求掌握)

③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分析人物可从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的作用,如,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从繁简的方面看可以是细节描写,而从角度方面分析可以是正面描写。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作用

1)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以小见大,更真实深刻地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2)侧面描写

①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②环境、场面气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是最基本的一点);2.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4.推动故事发展(伏应、引出下文等)

③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抒情、议论进行分析。作者对所写人物所抒发的感情和所作的评论,往往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社会。

④综合分析看似矛盾或者对比色彩鲜明的事件,全面评价人物性格。从阅读的角度考虑,人心难测,指的就是人物的性格一般情况下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定性,分析时务必全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六、联系自我谈体验(答题格式:观点+阐述)(试卷位置:第24题)

1.关于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是指作者为突出主题所采用的方法,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写作目的所采用的一切手段都是写作手法。它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概念主,既包括表现手法、结构特点,也包括表达方式及用词用句等。在叙事散文中,它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布局谋篇、表现手法乃至用词用句特点来把握。

1)叙述人称与叙述方式

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亲切有真实感,第二人称是亲切,如同面对面说话,便于抒发诚挚真切的感情,第二人称在实际应用中整篇使用较少,而考试中涉及人称变化时相关试题出现较多,第三人称的作用是客观全面。

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顺叙的作用是文章条理清楚,读者易于接受,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结构曲折,吸引读者,插叙的作用是充实内容,使交代更清楚,结构曲折有致。

2)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与中心关系处理,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题。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以上所有表达技巧,在解题的过程中,既要答到其作用,还要联系文章内容,这样答题才完整。当然在考试中也要注意分值,如过渡的考查,一般来说,2分题只须答出作用,4分题则要具体化。

2.关于个性解答

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考查中体现为一种开放性的阅读试题,要求体现阅读者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答题时可以充分发挥个性,进行自由的表达。这也并非毫无限制,它必须是对材料内容、主题、情感等多个角度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解题步骤:

1)细读。这是答题的基础,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情感。写作技巧,理解具体语境中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再结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提炼。要善于捕捉材料中的重要的语言信息,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文意、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作出正确的判断。

3)联想和拓展。要能在阅读中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4)表达。即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特别要能够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感受启示题

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题、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谈。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点,这样更能写出自己的创意,这样也才能更深入。

格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合理想象题

要求: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题相吻合。

方法:(1)心理描写:在仔细研读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用第一人称。(2)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仔细研读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用第三人称。(3)环境描写: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