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890季【湿地·晋然】识得记叙文真面目,应对考试时更轻松

 csxxhzgh 2016-09-05


卷首语

记叙文作为三大文体之一,是历来中考命题的必考文体之一。记叙文阅读的考查点,既涉及到其六要素,还涉及到表达方式、线索、顺序、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及内容与中心等的考查。如何应对记叙文的阅读题型,如何在记叙文的阅读答题中号准题干脉搏并准确答题呢,请走进王世宏老师带来的中考记叙文备考策略。

谈谈中考记叙文备考策略


/王世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上讲,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


考点解读一:信息提取与概括

(一)题型解读

本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和主题的准确感知、概括和理解。

(二)备考策略

1.概括语段内容

A.思路方法:首先要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概括时要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根据题干赋分来验证答题是否全面。

B.答题格式: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如何(一定要体现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个要素)

2.概括语段主旨

A. 思路方法:认真品析文章的题目、首尾段、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然后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B. 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考点解读二:词语及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一)题型解读

      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这也是课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内在联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二)备考策略

1.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A. 思路方法: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派生义、特定义、隐含义),而不是词典义。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B. 答题格式:“×××”一词在文中是……的意思,+手法效果,写出了人的心情或性格(物的情状或特点),表现了作者(或被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A. 思路方法:

a.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b.从结构上看作用: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收束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

c.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及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设置悬念、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情景交融、小中见大等,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

B. 答题格式:“×××”这句话的意思是……(深层含义),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结构或表达效果)

3.标题的作用

A. 思路方法:分析文章标题可以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入手。

a.分析标题的含义:①从理解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入手,联系全文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②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标题的含义③对于用象征手法的标题,要找出本体与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④梳理文章的线索⑤把握文章感情的出发点⑥判断文眼进而把握主旨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b.分析标题的作用

散文类:交代六要素之一(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物、主要情节)、点明文章主旨、交代行文线索、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说类:突出主题、设置悬念、点明线索、交代主要内容。



考点解读三:表达方式及作用

(一)题型解读

表述特定的内容所使用的特定语言方法、手段就叫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考点主要考查在阅读中识别记叙(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在阅读中分析体味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二)备考策略

1.定义

a.记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b.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c.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d.议论,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e.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2.答题格式:

A.本段(本句)运用了××表达方式,使读者对基本情况有概括性的了解,获得一个整体印象(记叙)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抒情)/生动细致的刻画了人或物……的特点,使读者对描写对象有真切的感受(描写)/解说性状,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直接了解(说明)。

B.a.肖像/神态描写及作用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等。

b.语言、行动描写及作用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或对话)/一系列的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心理描写及作用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d.环境描写及作用

自然环境,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e.细节描写可以参考具体的描写类型作答。

f.其它:

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衬托、突出……特点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生动形象,较好地写出了……的特点。


考点解读四:表现手法及作用

(一)题型解读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对比、衬托、伏笔、铺垫、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前后照应、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讽刺手法等。

(二)备考策略

1.象征: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而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作用: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7.伏笔和铺垫:伏笔是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揭示或暗示;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总之,我们要按照“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的顺序去组织答案,切忌停留在文章表面做浅层次的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一)备考策略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者笔下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自然环境主要渲染气氛、点明背景、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要为下文的人物性格作铺垫。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作者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一定要从情节入手,据事析人。

4.精读细节描写,探微人物内心。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的品味,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

答题格式:××是一个……(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人。他……(人物在文中的活动表现)。



考点解读五:结构层次分析

(一)题型解读

1.记叙顺序:所谓记叙的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此外还有平叙和补叙。对初中生来说,只需要掌握前三种即可。

顺叙: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中的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

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人物更丰满、结构更紧凑。

2.文章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人物线索、地点线索、物品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时间线索。

3.结构层次:划分层次的方法有:

1)以写事为主的文章:按时间先后;按地点转换;按发展阶段。

2)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按成长阶段;按地点变换;按性格特征变化;按感情变化。

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按空间变化;按时间变化

(二)备考策略

A.思路方法:寻找线索的几种技巧:a.注意题目;b.注意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反复出现的事物;c.注意议论抒情的句子。

划分层次的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B.答题格式

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a.文章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b.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叙述……,后叙述……,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c.文章穿插叙述了……,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2.文章线索:文章以……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划分层次:注意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重点关注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过渡照应:句子(或段落)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a.对上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呼应标题)、总结上文;b.对下文:引起下文、埋伏笔、作铺垫;c.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最后都要加上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考点解读六:语言的赏析

(一)题型解读

本考点方要考查字、词、句的赏析,重点考查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有幽默诙谐、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头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6.从语言的特点鉴赏,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7.从语言的作用鉴赏。一般从内容、表达效果或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等方面思考。

(二)备考策略

A.从修辞角度赏析词句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写出了)……的特点。(注意: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及答题模式:

1比喻:把……比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2拟人:赋予××以人的性格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

3夸张:形象突出……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6反复:强调……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更有文采。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B.从语言特色角度赏析词句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朴实无化、朴素自然、言简意赅、文字洗练、意境深邃、文辞凝练、刻画传神、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有绘画的色彩美、有诗的韵味美、清丽隽永、稳健深沉、感人肺腑、说理深刻、富有诗意、行文起伏跌宕……(适当地选入)。(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C.品评加点词语作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模式:(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3)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记叙文阅读示例

这世上没有你不行 2015沈阳市语文中考)

①人为何而生?每一个人,既生于世,必有他独特的用处。

②这是一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战祸而家破人亡,卖掉了大房子,只留下偏处旧地产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③这件事发生时,老太太正在伊豆山温泉旅行。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杀,被警察救起,他是个孤儿,愤世嫉俗,末路穷途

④老太大到警察局要求和男孩见面 警察知道老太太的来历,同意她和男孩谈谈。

⑤“孩子,”她说时,男孩扭过头去,像块石头,全不睬她,老太太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了你没人能办到的事的吗。”

⑥她反复地说了好几次,男孩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⑦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对,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⑧男孩冷笑道:“哼,当然了!你想我会相信这套?”

⑨“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

⑩“老糊涂……”男孩嘴硬腿不硬,还是跟着走了出来。他当然不愿意留在警察局,但也别无去处。

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却对男孩爱护备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强,内心变得安稳平和了。

为了让他培育些有用的东西,老太太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十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萝卜熟了,老太大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

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愉快地吹奏自娱,老太太听了也很高兴,赞道:“除了你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乔治,真好听,”

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大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高中毕业,乔治白天在地下铁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学夜间部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

学生们常用手摸着乔治健壮的肩膀说:“啊!你真是又高大又健壮!”

“你因为胸部这么厚实,所以中气足,吹起笛子来能一口气吹那么久,是吧?”

“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

听了盲学生的话,乔治对老太大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到的妙事了。”

“你瞧,对吧?”老太太说,“你如果不是孤儿,也许就不能领悟盲人的苦处。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为别人做美妙的事。你十七岁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爱惜。你大声呐喊,说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后来,你自己却有了慈悲之心。”

乔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21)他们两人已把身受的痛苦化为仁慈。因为悲痛在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能增强一个人的体会与体贴他人之心。

(22)老太大说:“尽量让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等到你从他们脸上看到感激的光辉,那时候,甚至傅戎们这样精疲力竭、对生活不满而又厌倦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23)在老太太的茶室里,年轻的乔治利用假日自撰笛曲,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那些孩子眼虽不明,手却能写,为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选自《意林》,有删改)

14.选文第段,乔治见到老太太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结合选文,补全下面方框中的内容。

冷漠怀疑——A          ——愉快自信——B        

15.选文第段和第段中先后提到了妙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它们的含义。(4分)

第一个妙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妙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为什么写老太太让乔治种生长迅速的萝卜?(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文第(21)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选文中盲学生为什么把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4.A安稳平和 B心悦诚服

【解析】在提取文本信息时,我们要尽大可能地用文中的原词。从文本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乔治的心理变化历程:由不睬、冷笑(冷漠怀疑)到安稳平和再到听到盲学生话语后的高兴(愉快自信)最后心悦诚服地点点头。答题中需要填的词语自然就出来了。

15.第一个妙事泛指美好的事;

第二个妙事指乔治帮助盲学生,使他们得到快乐的事。

【解析】这是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我们能得出第一个“妙事”是“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了你没人能办到的事”即美好的事。第二个妙事当然指的是乔事在盲人学校任教收获学生欣赏的事了,即乔治帮助盲学生,使他们得到快乐的事。

16.因为种生长迅速的萝卜可以让乔治体会成功,找到自信表现了老太太有智慧,充满爱心,教育方式巧妙。

【解析】这是一道对人物形象与文本理解进行综合考查的题目。这里老太太的人物形象正是通过“让乔治种生长迅速的萝卜”这件事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根据分析情节表现人物要与主题挂钩的原则,可以得知这是为了表现老太太教育方式的巧妙和她的智慧。

17.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盲学生对乔治的喜爱。

【解析】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五种方法,我们根据句子特点很容易判断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它的作用结合上面的备考策略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或对话)/一系列的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得出描写对象——盲学生的心理。

18.议论;点明中心,写出个人所经历的痛苦能转化为体会和体贴他人之心的仁慈;总结上文(过渡)。

【解析】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我们根据句子特点能得出这是一句议论。其作用内容上是“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结构上从位置可以得出是总结上文。

19.这首曲子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盲学生感受到乔治对他们的关爱就像是清风流水样滋润心田。

【解析】透过《清风流水》这个曲名的字面意意再结合文本,我们就能从浅层的字面意思和深层的含义作答。

(王世宏,山西高平河西镇中学语文教师,爱语文,爱生活,爱湿地。)

湿地晋然:识得考查真面目,应对考试更轻松

策划:晋然编辑部@语文湿地

主编:王世宏

编辑:王慧敏 陆花平

美编:司艳平

终审:司艳平

制作:王兆霞

投稿:jinran@yuwenshidi.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