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生命燃烧理论”

 顺其自然王也 2015-05-03

再谈“生命燃烧理论”

之前我曾经说过,人的“生命燃烧”是一种看不见“火焰”的“燃烧”,它是一种有氧气参与的“低温燃烧”。对于有机物来说,有氧气参与的“低温燃烧”那只能是“发酵”,“发酵”是离不开“发酵菌”的。我们知道,对于“发酵”来说,在氧气充足的前提下,温度越高它的“发酵”速度就会越快,那么它因“发酵”而产生的气体(可燃性气体)就会越多,这样“生命燃烧”的“火势”就会越大,身体就会变热。为什么感冒会发烧,那是身体自发的一种本能反应,是在全面提高全身的“战斗力”;而我们的西医却在使用“抗生素”,在消灭细菌的同时,也把大量的有益菌、发酵菌统统杀灭,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越来来越变得“不热”了。所以说在《伤寒论》里,仲景治疗外感(伤寒)为什么要用“辛温药”就不足为奇了。

低温燃烧(发酵),除了产生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气体燃料)之外,同时还产生身体所需的各种前期营养物质(液体燃料),随着体温的升高,体内的一些“液体燃料”,会不断被分解“燃烧”;这时,各项生命活动都会变得非常活跃。

苦药为什么性寒?为什么能清热甚至解毒?

现代科学研究对西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研究成果,也可以拿来为中医的研究和发展服务。苦味药除了能“燥湿”,其“杀菌”作用同样不可小觑。“燥湿”意味着去除水分,疏通气机,意味着“发酵”的程度会降低;其“杀菌”作用,意味着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把益生菌(酵母菌)杀死,其结果是“发酵”的程度也会降低,生命“燃烧“的程度就会降低,所以苦味药“性寒”。“发酵”的程度降低了,那么“热毒”壅滞的根源就消除了,所以,苦味药大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药“六神曲”的作用

知道了“酵母菌”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就不难想象的到中药中的“六神曲”,其中含有多种“酵母”,这为人的“生命燃烧”提供外援性“酵母菌种”。所以,在使用中药“六神曲”时,最好搭配对身体“加热”,但又不能使用“苦寒药物”,否则,活的酵母会被苦寒药物杀灭。

再说睡眠的作用
    人在进入睡眠中,就象一台发动机调降了“油门”,处于“怠速”运行状态。这就意味着他的消耗减少,而积累增加。把人体的睡眠比作机器的“充电”,实际上机器和人一样,都是在“充能”。人体经过一个晚上的睡眠(发酵),会产生大量的阴物质(精和气),也就是我们同常所说的精血,在这个“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精血越多,那么第二天的精力就会越旺盛。精血的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睡眠的深度。也就是身体“发酵”的时间长短; 第二是体温。体温相对较高的人,晚上“发酵”的程度就会越高,产生的阴物质(精血)就会越多; 而现在众多的阳虚寒凝体质的人体温相对偏低,那他的“发酵”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在睡眠中产生和积累的能量就会相对偏少; 所以,就有人会说,自己也睡了很长时间,但到第二天还是昏昏沉没的没有精力,原因就在这里。
    可见,睡眠是为了第二天的“劳动所需”。

生命煅烧理论(续)——燃料
    生命燃烧理论中的三要素(燃料、氧气和温度),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辩病、治疗的一个大的框架,就象盖房子一样,是一个主体工程架构。那么“燃料”就是这个主体工程的“核心”部分,应部分网友的要求,今天就着重谈一下“生命燃烧”理论体糸中的“燃料”。
    我们知道,在机器使用的燃料当中从形态上划分,有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以及气液混合燃料。比如固态酒精,液态酒精、柴油、煤油、汽油和机油等; 若从功能上划分可分为燃油和润滑油。而中药中所使用的“燃料”,要从起源上看,大多数来自于植物,大都是光合作用的产物,都具有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功效,所以从形态上是无法划分的,只能从功能上划分。事实上传统的“中医理论”也是从功能上划分的。由于在实践和用药的过程中我发现传统的“温里剂”和“解表剂”这一说法不够恰当,所以这“解表药”和“温里药”的分类也应该被取消。
    由于现在我还对于中药掌握的并不是很多,只能对于“燃料”大体上做一个简单的分类,我把他们划分为:增温燃料、增液燃料、增气燃料和化精燃料。下面我就分别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增温燃料
    我把原料药材本身气味不大,进入体内后却能使身体变热的中药,称之为“增温燃料”。其中包括大部分的温里药。像附子、干姜、桂枝、肉桂等等。
二、增液燃料
    我把原料药材本身气味不大,进入体内能够增液形成更多阴物质的中药称之为“增液燃料”。其中包含一大部分的滋阴药和清热药,如生地、玄参、麦冬、山药、知母等。
三、增气燃料
    这里我把原料药材本身气味很浓、清香四溢,进入人体后能够祛寒、化湿、升温的中药统统称之为“增气燃料”。像大部分的解表药、芳化药、理气药和一部分的祛风药等,都可以被划分为“增气燃料”,因为有机物在体内被分解后的气体燃料进入体内,可以“四通八达”,可以直接参与“燃烧”。如荆芥、薄荷、藿香、辛荑、黄芪等等。
    在实践应用当中,我发现这些“增气燃料”非常重要,反观现今大多数中医人的用药,我发现用的很少,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什么原因?还是《伤寒论》里张医圣就很少用,后来的一些有名的医家也很少用,只是大多被用在舒肝理气上。
四、化精燃料
我把中药能温补肾阳的中药称这为“化精燃料”,诸如杜仲、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狗脊等。我感觉这些药能将身体中的津液转化为肾精(精血),所以把他们称之为“化精燃料”。在使用上往往与“增液燃料”同用,如肾气丸,右归丸等。

五、气液混合燃料
同时具有增液和增气作用的中药,我把他们称之为“气液混合燃料”。如人参、甘草类中药材。
六、复活燃料
这类中药材大多为祛风、熄风、止痛、止痉类,对于治疗因久病引起的动风、恶风、疼痛等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僵蚕、地龙、乌蛇类。原打算把这类中药划归到工具类中药中,但考虑到它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就把他们单列出来,以后在治疗的“实战篇”中详细介绍。

 

 “燃料”的用途及各类燃料之间的关糸

一、“增温燃料”大都性温,往往与其它类“燃料”同用,但也有单独使用的时候,如“回阳救逆”所用的附子、干姜、桂枝等。

二、“增液燃料”中除了性温者外还有一些性凉的,如知母和天花粉等,往往与其他类“燃料”同用,尤其是性凉的必须与“增温燃料”或“增气燃料”同用。

三、“增气燃料”由于其“辛香走窜”的特性,所以它的扩散能力很强(即行气能力很强);由于它的“易燃性”,与“增温燃料”配合作用,其升温能力会大大提高,毫不逊色于附子类。常常与其他类“燃料”配合使用,否则会出现“烧干锅”的现象。

四、“化精燃料”往往是把身体内的“津液”转化为肾精的,所以在使用上常常与“增液燃料”配合使用;为了使生精的速度提高,也常常与“增温燃料”和“增气燃料”配合使用。

 “燃料”的归经问题

不同的“燃料”甚至同一类“燃料”,它的归经也可能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人体内的每条经络所需要的“营养”是不同的。比如心肌的跳动与小肠的蠕动,这两种运动性质不同,所以他们的组成物质也不会相同;还有肺部、肝脏等等,每一个器官的组织构造不同,这就决定了各部所需要的“燃料”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药物的归经。

“生命燃烧”理论(续)——“工具类”中药

无论是看得到“火焰”的“高温燃烧”,还是看不到“火焰”的“低温发酵”都是有氧参与的燃烧,只不过对于人体内的“燃烧”,燃烧的对象大都属于有机物(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对于有机物的燃烧分解,在没有益生菌的参与发酵是很难完成的;在没有一定的温度支持下也是很难完成的。

反观现在的多数患者,大都是一片阳虚的寒象。这一方面有劳动量小、活动量少的因素;也有西药抗生素的大量连续使用,和冷饮零售外加熬夜的双重作用,使得人体内这一“发酵”过程变慢、变弱,以至于导致人体“生命燃烧”的“火势”下降,从而出现一片阳虚之象。久而久之在身体内形成各种各样的壅滞,严重影响体内“燃烧”时对氧气的充分吸收和利用;在治疗上不免要使用各种各样的药物“工具”:祛痰药、泻火药、利水药、活血药、清热药、解毒药、泻下药、固涩药、凉血止血药等。对于体内代谢物的排出,不同的部位所使用的工具是不同的,比如骨质和肉质,由于两种组织的成分不一样,他们的新陈代谢(运输和排泄)所使用的工具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工具类”药物也是有归经的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里中药的分类很多,但在我的“生命燃烧”理论中,中药只分为两大类:燃料类工具类

在“生命燃烧理论”中为什么把中药分为两大类?

在“生命燃烧理论”中的中药分为“燃料类”和“工具类”,这是基于“生命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氧气和温度这三个必要条件,其中“温度”是最终的目的,其它两项都是为第三项(温度)服务的,而“工具类”只为氧气的充分利用和燃烧服务,即为了排除阻碍氧气和顺利燃烧的因素(痰、湿、气、血、火、毒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