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生命燃烧理论” 之前我曾经说过,人的“生命燃烧”是一种看不见“火焰”的“燃烧”,它是一种有氧气参与的“低温燃烧”。对于有机物来说,有氧气参与的“低温燃烧”那只能是“发酵”,“发酵”是离不开“发酵菌”的。我们知道,对于“发酵”来说,在氧气充足的前提下,温度越高它的“发酵”速度就会越快,那么它因“发酵”而产生的气体(可燃性气体)就会越多,这样“生命燃烧”的“火势”就会越大,身体就会变热。为什么感冒会发烧,那是身体自发的一种本能反应,是在全面提高全身的“战斗力”;而我们的西医却在使用“抗生素”,在消灭细菌的同时,也把大量的有益菌、发酵菌统统杀灭,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越来来越变得“不热”了。所以说在《伤寒论》里,仲景治疗外感(伤寒)为什么要用“辛温药”就不足为奇了。 低温燃烧(发酵),除了产生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气体燃料)之外,同时还产生身体所需的各种前期营养物质(液体燃料),随着体温的升高,体内的一些“液体燃料”,会不断被分解“燃烧”;这时,各项生命活动都会变得非常活跃。 苦药为什么性寒?为什么能清热甚至解毒? 现代科学研究对西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研究成果,也可以拿来为中医的研究和发展服务。苦味药除了能“燥湿”,其“杀菌”作用同样不可小觑。“燥湿”意味着去除水分,疏通气机,意味着“发酵”的程度会降低;其“杀菌”作用,意味着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把益生菌(酵母菌)杀死,其结果是“发酵”的程度也会降低,生命“燃烧“的程度就会降低,所以苦味药“性寒”。“发酵”的程度降低了,那么“热毒”壅滞的根源就消除了,所以,苦味药大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药“六神曲”的作用 知道了“酵母菌”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就不难想象的到中药中的“六神曲”,其中含有多种“酵母”,这为人的“生命燃烧”提供外援性“酵母菌种”。所以,在使用中药“六神曲”时,最好搭配对身体“加热”,但又不能使用“苦寒药物”,否则,活的酵母会被苦寒药物杀灭。 再说“睡眠”的作用 “生命煅烧”理论(续)——谈“燃料” 五、气液混合燃料
“燃料”的用途及各类燃料之间的关糸 一、“增温燃料”大都性温,往往与其它类“燃料”同用,但也有单独使用的时候,如“回阳救逆”所用的附子、干姜、桂枝等。 二、“增液燃料”中除了性温者外还有一些性凉的,如知母和天花粉等,往往与其他类“燃料”同用,尤其是性凉的必须与“增温燃料”或“增气燃料”同用。 三、“增气燃料”由于其“辛香走窜”的特性,所以它的扩散能力很强(即行气能力很强);由于它的“易燃性”,与“增温燃料”配合作用,其升温能力会大大提高,毫不逊色于附子类。常常与其他类“燃料”配合使用,否则会出现“烧干锅”的现象。 四、“化精燃料”往往是把身体内的“津液”转化为肾精的,所以在使用上常常与“增液燃料”配合使用;为了使生精的速度提高,也常常与“增温燃料”和“增气燃料”配合使用。 “燃料”的归经问题 不同的“燃料”甚至同一类“燃料”,它的归经也可能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人体内的每条经络所需要的“营养”是不同的。比如心肌的跳动与小肠的蠕动,这两种运动性质不同,所以他们的组成物质也不会相同;还有肺部、肝脏等等,每一个器官的组织构造不同,这就决定了各部所需要的“燃料”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药物的归经。 “生命燃烧”理论(续)——“工具类”中药 无论是看得到“火焰”的“高温燃烧”,还是看不到“火焰”的“低温发酵”都是有氧参与的燃烧,只不过对于人体内的“燃烧”,燃烧的对象大都属于有机物(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对于有机物的燃烧分解,在没有益生菌的参与发酵是很难完成的;在没有一定的温度支持下也是很难完成的。 反观现在的多数患者,大都是一片阳虚的寒象。这一方面有劳动量小、活动量少的因素;也有西药抗生素的大量连续使用,和冷饮零售外加熬夜的双重作用,使得人体内这一“发酵”过程变慢、变弱,以至于导致人体“生命燃烧”的“火势”下降,从而出现一片阳虚之象。久而久之在身体内形成各种各样的壅滞,严重影响体内“燃烧”时对氧气的充分吸收和利用;在治疗上不免要使用各种各样的药物“工具”:祛痰药、泻火药、利水药、活血药、清热药、解毒药、泻下药、固涩药、凉血止血药等。对于体内代谢物的排出,不同的部位所使用的工具是不同的,比如骨质和肉质,由于两种组织的成分不一样,他们的新陈代谢(运输和排泄)所使用的工具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工具类”药物也是有归经的。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里中药的分类很多,但在我的“生命燃烧”理论中,中药只分为两大类:燃料类和工具类。 在“生命燃烧理论”中为什么把中药分为两大类? 在“生命燃烧理论”中的中药分为“燃料类”和“工具类”,这是基于“生命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氧气和温度这三个必要条件,其中“温度”是最终的目的,其它两项都是为第三项(温度)服务的,而“工具类”只为氧气的充分利用和燃烧服务,即为了排除阻碍氧气和顺利燃烧的因素(痰、湿、气、血、火、毒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