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两度过苏州
潘君明
江苏巡抚署联
官须守正做来,苟事事瞻顾因循,纵免刑章终造孽;民欲持平待去,看个个流离颠沛,忍将膏血入私囊。江苏巡抚署,俗称“江苏巡抚衙门”,位于三元坊北口西侧的书院巷,是一处古建筑,现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联语为江苏巡抚丁日昌所制。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广东丰顺县(今属梅州市)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升江苏巡抚,驻节苏州。他是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在政务之余,他悉心读书,是清代三大藏书家之一,也工书法。这副联语,体现出作者如何做官、如何爱护百姓的心意,也是对官员的一种训导。 上联讲为官。当官的必须“守正”,即恪守正道也。每办一事,必须瞻前顾后,想得周到。处理问题要遵循法规办事,不可随意乱来。刑章”,即“刑法。依法办事,这是做官的职责和规矩。你如果违法办事,造成了冤假错案,那真是“造孽”“。造孽”,即做了坏事,是得不到好报的。 下联讲为民。做官的对待民众,必须“持平”,即持守公平也。做官的是人,百姓也是人,两者是平等的。当官的要看看百姓,他们为了生活,东奔西走,流离颠沛”,真是不容易啊。在百姓中发生了案子,告到衙门,为“官者要秉公办事,不能见钱眼开,去收百姓的银子,那是贪污受贿。“膏血”,指民脂民膏。将百姓的血汗钱装进自己的私囊,肥了自己,苦了百姓,你忍心吗! 这副联语,明白如话,说理透彻,似在讲话一般。由当官者自己撰联并书,悬于厅堂之上。上堂见联,见联警示,处理民案,公正持平,依法办事。当官者能做到这样,百姓也就有福了。 寒山寺碑廊联 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联语镌刻在寒山寺碑廊北侧,黑底白字,书体雄健,苍劲有力,为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所题并书,下有岳飞的落款和篆章印信。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善诗词,书法亦佳。著有《岳忠武王文集》。 据史籍记载:岳飞曾两度到过苏州,一在绍兴六年(1136),岳飞到苏州参加张浚召开的北伐会议,会后张浚将要远征,岳飞作《送张紫岩(即张浚)先生北伐》诗;“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幽燕。马蹀阏氏血,旗枭克汗头。归来报明主,收复旧神州。”从诗中可以看出,岳飞有收复失地的坚强意志。一在绍兴十一年(1141),岳飞进军朱仙镇(今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处),乘胜追击金兵,将要渡黄河直捣黄龙府之际,被高宗、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他路过苏州,投宿在寒山寺,受到僧众的热情款待。 联语由《送张紫岩先生北伐》诗中化出,上下联各加“三声”、“五伐”二字,更体现了岳飞杀敌的雄心。 上联的“阏氏”,原指汉代匈奴单于诸王妻的统称;下联的“克汗”,也作“可汗”,原是古代突厥、回纥、柔然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处借指敌人。联语中有一股豪杰之气,反映了岳飞“壮怀激烈”“,收复旧山河”的决心,体现了一位抗金名将的浩然胸怀、爱国热情。岳飞两度过苏州,此写于何时?从内容来看,有一股仇恨、悲愤之气,当写于后者。 黄寿凤自题联 虎尾春冰安乐法;马蹄秋水进修方。此为哲理格言联。撰联者黄寿凤,号同叔,吴县(今苏州)人。清诸生。工书,善金石。社会是纷繁复杂的,经常会发生各种矛盾。人们在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有时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很值得人们思考。实际上,这也是个处世的问题。作者自题这副联语,运用古籍的名言,告诫自己如何面对矛盾,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安稳处世。 上联的“虎尾春冰”,典出《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意思是虎为兽中之王,非常凶猛,你若踩了它的尾巴,它一定会向你扑来,那是很危险的。民间有“老虎屁股摸不得”之谚。春天的冰是薄的,承受不了压力,你若踩在上面,冰碎溺水,也是很危险的。所谓“如履薄冰”。你知道了这点,不去做这种危险的事情,处处事事谨慎小心,就可以得到平安快乐。这就是“安乐法”也。 下联的“《马蹄》、《秋水》”,原是《庄子·外篇》中的两个篇名。在这两篇文章中,庄子运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规律,必须顺其自然,回归到自然状态,千万不可违反规律,不可强求。后人即以“马蹄”“秋水”来告诫自己。宋诗人叶梦得《怀西山》诗云:“外物委虫臂,全生思马蹄”“。进修”者,进德修业也。宋范成大《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教育之道,风布于邦畿,进修之方,日闻于典籍”。这就是“进修方”也。 联语引经据典,比喻生动、贴切,如在说理,如讲故事,用顿挫之法,使人有所省悟,得益匪浅。不少书家看重此联,挥毫赠予他人者颇多。 |
|
来自: 苏迷 > 《苏州名人逸事、名人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