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山 考
盛鸿郎/文
涂山,相传为禹娶妻及治水功成后会诸侯之所在。但历来对涂山说法各异,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江州(今四川省重庆市巴县)、当涂(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濠州(今安徽省怀远县)四说。而在会稽,近年的一些述作中,又有禹陵乡涂山、梅山乡梅山、绍兴县华舍大西庄、安昌西●山等说法。为此,正本清源,实属必要。
本文根据对古籍记述的考证和现场查勘、访问,认为涂山在今绍兴县安昌镇东,现山名为西●山,或称西余山。
一、古籍有关记载
涂山之“涂”,原作●或●,后改为●,今简化为涂。现将笔者所涉及到的不同记述及出处,摘录于下:
相传为春秋孔子编选的《尚书》中的《虞书》:“予娶于●山”;
而另一篇《益稷》作“娶于●山”。这是最早禹娶妻涂山的记载。同是春秋鲁人的左丘明,在《左传》中有:“禹合诸侯于涂山。”首次提出涂山为会诸侯之所在。
战国鲁墨翟撰的《墨子》:“禹葬会稽,衣衾三领,桐棺三寸。”
西汉,司马迁亲自“上会稽,探禹穴”,经实地考察后,在他的名著《史记》中,作这样的记述:“禹曰:‘予娶涂山’。”“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孔子世家》:“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并对会稽名称来历,作了明确的注解,在《秦始皇本纪》中写下了“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记载了自夏以后第一位来会稽祭大禹的天子。
东汉袁康、吴平辑录的《越绝书》,在《吴地传》中有“建武二十八年(52)”一句,但陈桥驿教授认为:“无非是把一部战国人的著作,加以辑录增删而已。”在《记地传》中有:“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第一次明确提出涂山确切位置。
东汉建武年间,赵晔在《吴越春秋》中作了更为详尽的记述:“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在这里,第一次提出:禹三十才娶,妻名女娇;新婚四日即离家治水;而“涂山之歌”,被人称为我国最早的诗歌。在舜崩后,“(禹)即天子位。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乃大会计治国之道,内美釜山州镇之功,外演圣德以应天心,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因传国政,休养万民,国号曰夏后”。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会稽山。一曰九江当●也,……从●,余声。●亦作●,今作●。”说明了涂字演变过程及其发音,并指明为会稽山,但又注明当时已有当涂之说。
晋有“左传癖”之称的杜预,在注《左传》涂山时,说:“在寿县东北,说者云:今濠州也。”提出濠州说。
东晋,蜀郡江原人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禹娶于涂山,……今江州涂山也。”提出江州说。
梁人任●《述异记》:“昔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氏后至,禹诛之。”
唐代苏鹗在《苏氏演义》中综合上述观点云:“涂山有四:一会稽,二渝州巴南,三濠州,四当涂县。”
从以上记述中可以看到,涂山在会稽说,记载最早,最详,至东汉始有当涂说,至晋才有濠州说和渝州说。故历来认为,禹既葬于会稽,涂山当在会稽。《吕氏春秋·有始》、《淮南子·地形》、《周礼·夏官职方氏》,均将会稽山列于九山之首,其道理也出于此。
二、西●是涂山的证明
西●山在今绍兴县安昌镇东南2公里,距市区府山南麓(原山阴县府旧址)15.4公里,位于东经120°30′,北纬30°7′,为南北长755米,东西宽710米,面积0.4平方公里的方形山丘,从西南方看去,形如一只翻转的锅,山顶高程116米(黄海)。
西●山为涂山,可从以下各个方面证实:
1.山名来历
西●山,一名西余山,又名旗山或石旗山。
●,为户牖间画有斧形的屏风。●座,为君主的座位,犹言御座。《荀子·儒效》:“周公屏成王及武王,履天下之籍,负●而坐,诸侯趋走堂下。”汉王充《论衡》:“户牖之间曰●,南面之坐位也。负●南面向坐,●在后也。”《周礼·明堂位》:“天子负斧依南方而立。”与现大禹陵庙大殿中,大禹塑像后绘有九斧之壁相合。据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考,越即戉或钺,为大斧也,为越之象征。取名西●,即说明禹会诸侯之象,又说明其在越地。
余,《越绝书》有“朱余者(注:今朱储,在西●山东南约7.5公里),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去县三十五里”。距西●山之西北6里,至今尚有盐仓头村,而涂(山)古字为●,从余、从山,可见涂山,非但有涂泥中之山的意思,也有盐的意义,且是古越语,说明涂山在越。余,发声为涂,现当地居民对西余山的发音仍为西涂山,绍兴人至今称海边的滩地为海涂。
西●山,其山势由西向东坡下,颇像三角旗,故又名旗山,今其西南麓,有旗山村(原名湖村)。《嘉庆山阴县志》:“涂山大禹庙,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山之南麓,宋元以来,咸祀于此,明始祀于会稽山陵,此庙遂废。又一在三江巡司北。”为何有此变动,不得其详。据倪守箴《古镇风采》:相传,明刘伯温认为旗山与鼓山(今白马山,位于西雇山西3公里)有出帝王的风水,为破之,故有拆除山顶禹庙和凿破鼓山之举,禹庙祭祀始东移至会稽山麓。
2.涂山诸寺历有记载
《嘉庆山阴县志》卷三十四:“福安寺,在县西北九十二里(疑为四十二里)。后唐长兴元年(930)因古栖隐寺基建,号资福院。宋治平元年(1064),改福安院(《嘉泰志》)。寺向在山之东南,嘉靖间,营何诏墓(何诏,为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墓在西●山之阳,迁寺于溪之东岸。后仅存侧楼三间,寺僧稍葺之,额曰涂山古刹(《府志》,案旧志作西北五十里,涂山东麓地名西●,又名西余)”。
“法源庵,在县北涂山。明弘治间(1488-
1505年),白洋朱和妻矢节抚子,设宅延王文成守仁为之师,其子侄簋簦篪节等俱成名。祟祯间(1628-1644),曾孙总制燮元,偕侄春坊兆柏归老,舍宅为庵,捐助改字号田数十余亩(呈报)”。
据现场调查访问及倪守箴《古镇风采》,何诏墓在西●山东南山坡,背山面河,当时规模极大,民国初,为峡山何氏后裔出卖高贵太湖石所毁。1957年,当地农民毁坟破椁,仅有积水及铁剑一把。现溪之东打簟桥边,乃有福安寺及涂山古刹之遗址,广十五亩,并发现《重建福安院碑记》一块,涂山寺已复建。法源庵在涂山西北麓,1979年,建高温印染厂。
根据上述记载,涂山位置也是确切的。
3.涂山的方位
在所有古籍中均言明在绍兴西北,虽其距县、府衙(均在现府山南及东)里程有差异,但大多为17.5公里至25公里。据现万分之一地形图量测,其直线距离为15.4公里。
旧《浙江通志》言山阴:“负涂山,面兰亭,秦望南屹,沧海北环。”而西●山与兰亭均在东经120°30′附近(北纬:西●山在30°7′,兰亭在29°56′),十分吻合。
4.有御碑及志记文物可证
旧志均记有涂山古器物:
石船、石帆、铁履、铁屐。《郡国志》:“涂山有石船,长一丈,云:禹所乘者。”《十道四蕃志》:“圣姑从海中乘石舟、张石兜帆至此,遂立庙。庙中有石船,船侧掘得铁屐一量。”《寰宇记》:“宋元嘉(424
453年)中,有人于石船侧掘得铁屐一双。”《会稽记》云:“东海圣姑乘石船、张石帆至,二物见在庙中,盖江北禹庙也。”
●于。《寰宇记》:“圣姑祠又有周时乐器,名●于。铜为之,形似钟,而有颈。映水用芒茎拂之,则鸣。”
古●、青玉印。《寰宇记》:“宋武(420-422年)修涂山禹庙,得古●。梁(502—557年)初,又得青玉印。”
白璧。《十道四蕃记》:“宋孝武孝建年间(454-456年)使任延修禹庙,土中得白璧三十余枚。明知万国所执。梁(502—557年)初治庙,穿得碎●及壁百余片。”
诸此文物,今虽不见,但原涂山禹庙中有御碑十余块,今在居民住房及猪栏中,尚可见及。
不久前,据说西●山上挖出红石一块,上刻有字,据见者言,均不识,被农民卖给拖拉机手,不知下落,如能找到,可能会有新的证据。
圣姑,被当地人误传为观音,据西●村罗岳林(76岁)、胡爱志(72岁)言,当时在寺中,千手、白衣、送子等多种观音均有,而其中以望海观音最大。
5.白洋山的旁证
白洋山,位于西●山北3.5公里。亦名大和山、乌风山、龟山。峰顶高程125米。
《嘉泰会稽志》记;“乌风山,在(山阴)县西北四十九里。”
《嘉庆山阴县志》:“乌风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一名龟山,滨海。今名白洋山(旧志)。南麓旧设白洋巡检司(《一统志》)。”
然记述较详,首推《康熙山阴县志》:“乌风山,去县西北五十一里。一名龟山。滨于海。有洞出乌风。当潮生时,远望之,宛然如龟出没水中,今名白洋。”据《古镇风采》说,其附近有盛陵村,为徐姓聚居地,相传有阿那公公和阿那婆婆带领民间一百童男、一百童女,从该山出发,去日本取灵芝草。后人为纪念此事,历来有农历正月初三、初四在徐氏宗祠举行祭祀活动。
据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说:“春秋战国时,我国有五大港口,即碣石(今河北秦望岛)、转附(今山东烟台)、琅●(今山东胶南县)、会稽(今浙江绍兴)、句章(今浙江宁波)。”会稽港口位于何处,未见记载。《越绝书》有;“舟室者,句践船宫也,去县五十里”,即越国造船基地。联系“白洋巡检司城,在县北五十八里(府志城北五十里),大海之上有白洋山,缘山而城,亦汤和所筑,方一百一十丈,高一丈一尺,厚一丈。城门一,楼铺四,女墙一百七十六”,该城为信国公汤和在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与三江所城、三江巡检司城同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始移柯桥官塘西,改称柯桥巡检署,说明明代大和山尚在海中,而白洋港有航海灯标——琉璃阁。20世纪90年代,出土一批石、陶文物,鉴定为西周、东周时期的遗物。可见古越先民早已定居于此,且海运发达,在交通方面,为禹会诸侯创造了条件。
6.海市蜃楼与防风氏被诛
后唐马缟在《中华古今注》卷上记载大禹会诸侯于涂山时,说天空中出现大量军队的现象:“昔禹王集诸侯于涂山之夕,忽大风雷震,云中甲马及武士一千余人,中有服金甲及铁甲。不被甲者,以红绢抹其首额。禹工问之,对曰:‘此抹额盖武士之首服,皆佩刀以为卫队,乃是海神来朝也。’一云‘风伯雨师’。”周士琦在1994年9月5日《光明日报》著文《“天兵天将”的真相》中认为:“会稽山即涂山”,“很可能是防风氏率领的赶往涂山赴会的地面部队所形成的幻景”。据最新考证,防风氏领地在今浙江省德清县(已改莫干山市)三合乡。西●山农民,至今尚传杀防风氏于涂山,血自山上流入山下河道,河水为之染红,故有红桥村(在西●山村北)地名;另一说,《嘉泰会稽志》引自《旧志》:“有斩将台,在涂山东,谓禹会诸侯,防风氏后至,于其人长,筑台斩之。”贺循《会稽记》言:“防风氏身三丈,刑者不及,乃筑塘临之。故曰刑塘。”该地名今称型塘。距西●山西南5.5公里。《嘉泰会稽志》:“防风庙,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禹诛防风氏,此其遗址。宋时其地属巫山乡(在县北二十八里),故有人认为巫山(今梅山)即涂山。”按《吴越春秋》的说法:“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屑禹也”,应在涂山。
迟到受诛,未免刑之过重,但《中华古今注》虽属野史之类,却为禹诛防风氏的原因提出另一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且涂山在海边,海市蜃楼,在历史上亦时有发生。《府志》有以下记述:“(钱塘江)北流薄于海盐,东极定海之蛟门,西历龛赭入鳖子门抵钱塘……,风恬浪静,瞬息数百里狂飚忽作,亦时有覆没。天雨初霁,海中有蜃气,大为奇观。”西●山东8公里,有一驼峰山(在马鞍山西),古称蓬莱山,“外塘未建以前,兹山尚居海中,缥缈浮波,宛然蓬岛。……其西南隅小桥曰蓬莱桥,山下庙额曰:‘主管蓬莱’,此名迹可证者,云海最奇,风洞亦灵异,耕者望之,以占晴雨”。甚至迎恩门(西郭门)外的驿馆,亦称蓬莱。可见古时,海市蜃楼在山阴确可见到。
7.禹会乡的建制
山阴,宋时有禹会乡建制,取禹会诸侯之意。其地在今华舍镇东南一带,当地有禹会殿、禹会桥及诸侯江等纪念性建筑及地名,至今,诸侯江村民尚流传禹率诸侯至“泥鳅”地(意谓道路泥泞如履泥鳅背)停滞不能前的故事。附近沙地王、塘下坞、镇塘庵等地名可以佐证。当时在海边,为涂地。虽禹会乡境界今不可考,但今华舍镇在此附近,又无其他山丘,亦可证明西●山即涂山。
由上述各条可见,西●山(或称西余山)确为涂山。但为何冠以“西”字,细考其出现时间较晚。孔晔《会稽记》中有余山条目,尚不称西余山;成书于1201年的宋《嘉泰会稽志》,既有涂山、涂山禹庙条目,又有西余山;既有禹会乡,又有巫山乡涂山里(即禹陵乡涂山村),但均前者详后者略。在古器物中,对涂山禹庙出土文物,均作肯定;而对今会稽山禹庙出土的●璋、璧、●,则言:“观者多疑非古物,或谓后世以奉神者,其说近之”,观点十分明晰。所以西者,为明以后,涂山禹庙废后,才逐渐强化。
三、涂山与会稽山的关系
在考定今西●山为涂山后,那么涂山与会稽山是何关系呢?
在古籍记载中,或称涂山即会稽山,或称禹会诸侯处为会稽山,而在今绍兴,此两山却明确分为两处。笔者认为:涂山既为禹娶妻所在,又为会诸侯处,最早的会稽山应指涂山;后因大禹陵寝所在,又有禹发金简玉字书,“得通水之理”的禹穴,故改指今会稽山。其理由如次:
1.涂山形似覆釜。会稽山又称覆釜山。但在今会稽山,无相似之山,而涂山自西南方望之,极为相像。
2.《山海经》的记述。《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方形,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音决)。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现会稽山,石质属熔凝灰岩。其水流方向,只有南侧水南流而折东(今小舜江),入舜江(今曹娥江)而北流,与《山海经》记述不符。而涂山,北傍海,其水南流,《水经注》云:“浙江北经山阴县西。”晋灼《汉书》注:“江水至会稽山阴为浙江。”《府志》:“汉以前(浙江)俱经山阴城外,唐以后淤塞。”“注于列涂”,即今会稽山北广大河网平原地区;其山,石质为花岗岩,当地至今尚采作墓石,故更接近《山海经》记载。
当然,上述说法,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在此提出这一看法,以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便于问题的解决。
四、结论
从以上考证,可引出以下结论:
1.涂山之“涂”,原古字为●或●,从余,从山;余,发声为涂,当地人们至今读余为涂。古越语为盐,既有海边涂泥之意,也代表盐。●座为御座,含会诸侯之意;●为绘有斧形的屏风,而斧即为越。可见涂山无论从字形、发音、图形等方面,均与越有关,又有古籍记载相印证,说明涂山在越。
2.现绍兴县安昌镇西康山(亦称西余山)即古称涂山或余山所在。从地名学、现存御碑、群众口碑、志书记载、古地理及海运等方面资料看,可相互印证。其在明代有大禹庙,尚傍海,与白洋港相对,有海市蜃楼现象。在山名前冠以西字,同刘伯温破风水,大禹庙祭祀东移至会稽山有关。现禹陵乡上、中、下涂山村,虽在南宋时,已有涂山里的建制,但无资料可证,可能与《说文解字》:“●,会稽山”有关,从会稽山反推涂山所致。
3.现西●山,形似覆釜。《山海经》记述的会稽山,与今会稽山多不相合,疑古涂山即会稽山。
——原载陈瑞苗、周幼涛主编《大禹研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