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天问》看共工、鲧、禹治水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下)

 白水清风 2015-05-04

从《天问》看共工、鲧、禹治水及

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下)

 

                                                                                     赵逵夫/文

    四、禹疏导治水方法的产生

《天问》中“河海应龙,何尽何历”二句,其义难通。洪兴祖《考异》与朱熹《集注》并引一本作“应龙何画?河海何历?”意义较为明确。闻一多先生说后面脱去二句,是也。此二句前面接“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则为问大禹治水事,殆无可疑。但他以为“应龙即禹”,“共工即鲧之分化”,则未妥。此二句带有神话性质的传说正反映了禹治水方法同鲧与共工的不同。对此二句的解释,王逸注引一说:   

    有翼曰应龙。……或曰: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

洪兴祖《补注》引《山海经图》云:

……夏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通。

柳宗元《天对》中也说:“胡圣为不足。反谋龙知?”以为是禹受应龙的启发与引导。实际上,这里正反映出禹治水与以前所不同的是用了疏导的办法。   

 先秦文献中最早说到禹的,都是说他同治水的关系。如《诗经》中: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商颂·长发》)

     丰水东流,维禹之绩。(《大雅·文王有声》)    

 而且,这里所肯定的禹治水之功绩,即在使水顺利东流。《国语·周语下》云:

     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韦注:共,共工也),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汨九川,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 ●  ,合通四海。   

由这一段记载看,禹治水有以下几种作法:   

一、“疏川导滞”,使水随大的地势流淌。   

二、当时人们不可能对每一条河都从头到尾加以疏导,使流之东海。禹也采取了“钟水丰物”的办法。这就是说,有些小水不能顺畅东流,也难汇入大河,便让它聚集为泽薮,这样不但于治水无妨,而且可以给周围以渔米之利。这就是说,他不仅“疏”,也“聚”,疏聚结合。这点是有取于共工的办法,但不是人为的堵塞,而是根据地势自然成泽薮。   

 三、采用“高高下下”的办法,疏通了河道,加深了泽薮,而且将所取之土积于河岸、泽旁,使成堤障。这就又是疏、聚、防的结合。防的办法既有取于共工,也有取于鲧。

四、“封崇九山”、“宅居九 ● ”。所谓“九山”,是指沿河人所居住之丘陵;“九 ● ”指临水可以定居之高地。《集韵·屋韵》:“ ● ,《说文》:‘四方土可居也。’或从阜。”则正是我们前面所说可以筑城之地势。禹将这些地方进一步加高填平,这又是继承了鲧的作法。《淮南子·齐俗》云:“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尚书》等文献的记载来分析,禹当年治理的,只是黄河中下游及其部分支流,不可能治理了九州所有的河流、山川。如《孟子·滕文公下》中说的“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只能看作是后世对禹治水巨大工程的夸张,表现了一种称赞和崇敬的感情。

禹的治水方法,在当时可以说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而其中最体现他的创造性的便是“疏川导滞”;即使“钟水”(聚水)的办法,也是同疏导其各个小支流相辅相成的。所以,传说中便突出了这一点,后来竟形成了“应龙画地”的故事。《山海经广注》辑《山海经佚文》中有云:

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通。禹因而治之。

这大致同鲧看到龟蛇曳衔之状获得启发而产生了筑城加石龟、土墩之类的想法一样,因为看到某种爬行动物经由一些水坑之地爬向低处,身下拉出一条道,水坑中的水沿着小的渠道流出,因而悟出了疏导之法。《国语·周语下》谈到禹治水方法时说他“象物天地,比类百则”(韦注:“取法天地之物象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类,亦象也。”),则“应龙画地”即所取法之物象;吸取共工、鲧的治水经验,结合其他方法,便是“比类百则”。

既然疏导之法为治水的根本办法,为什么此前的共工、鲧没有取这个办法呢?因为用疏导之法不能只疏人们居住地区附近的河道,一条河应从上游可能改道处直到下游全得加以疏导,使河道固定。但这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简陋,氏族、部落分割居住的情况下,是相当困难的。人们大约也不会产生这样不切实际的空想。在经过大的洪水之后,巨大的惨痛教训才逼着人们联合起来,从根本上对危害大的河流加以治理。

《墨子·七患》引《夏书》:“禹七年水。”《管子·山权薮》:“禹五年水。”《荀子·富国》:“禹十年水。”《庄子·秋水》:“禹之时,十年九潦。”《淮南子·要略》:“禹之时天下大水。”则到禹的时候,雨量大大增加,大小河流暴涨,连续发生水灾。象黄河这么大的河流失去故道,其威胁及人们生存、生产之程度可想而知。此前用鲧的办法,所筑城墙,也可能因长期浸泡而倒塌,使洪水侵入城中。为了生存,人们下决心根治洪水。部落联盟首领呢,也为了维护联盟内的团结,保障绝大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维护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威性,决心根治河水。我国社会发展到禹的时代,氏族和部落的权力、向心力相对减弱,部落联盟的权力大大加强,故禹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治河。屈原在《天问》中问:“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屈原虽然提出了这个问题,但要给以完满的回答,在屈原当时恐怕是困难的,人们恐怕已经不清楚,只有到禹的时候才有可能进行大规模治水活动,用疏导法治理黄河及其支流。

五、“鲧为夏郊”和玄天上帝

《天问》中问到鲧的地方多,而文字说明上前人留下的疑难也不少。所以,本文主要是要谈鲧治水的成绩,他在中国水利史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所以谈共工和禹,是为了说清楚他在治水上同前人、同后人的差异究竟在什么地方,后人继承了他的是哪些,并顺便澄清一下有些学者将共工与鲧混同为一等问题。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学者们以尧舜之是非为是非,鲧成了坏人的典型。屈原对鲧的评价同历来儒家及受儒家教育很深的文人的看法不同。下面我们还要结合《天问》谈一下鲧的声名和地位在民间的情况。

《天问》中说:“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这两句实际上是为了押韵而倒置的。意为“夫何三年不施,而永遏在羽山”。按《周礼·司圜》云:“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故王逸注云:“言尧长放鲧于羽山,绝在不毛之地,三年不舍其罪也。”王夫之《楚辞通释》云:“施,释也。舜锢之三年而后殛之,岂非其怙过不悛之故乎?”说俱是。三年而不释者,畏鲧之直言耳!屈原在《天问》中实借鲧以写心,同《离骚》中女媭借鲧以喻诗人一样。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过去学者们都从治水方法的变化方面去解说,恐怕不合诗人本意。因为关于治水方法的有“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及“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几句。这二句承上鲧被“永遏在羽山”、“三年不施”的问句,显然是问禹以乃父过于刚愎,他自己是怎样汲取教训而学乖的?这似乎也是由于《离骚》中女媭教训诗人的那些话而使他想到了禹。

比起鲧来,屈原对禹则要稍微不敬一点。如后面两节: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

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维嗜欲同味,而快朝饱?

第一节问:禹既然如人们说的尽心竭力地勤于公事,亲自视察各地治水,为什么还得到涂山氏之女,而在台桑之地有了私情?

第二节问:同怀春的女子结合,是为了继承血脉。为什么还违反同族不婚的礼俗,而快意于私欲的满足?

屈原也不一定真的对禹有多讨厌,而是同鲧相比,以为未必禹就完美无缺,鲧就像人们说的那么坏。

关于传说中鲧被囚之羽山三年后的结局,《天问》中说: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阻”借为“徂”,往也。穷,有穷,地名。《离骚》“夕归次于穷石”句,王逸注引《淮南子·地形》:“弱水出于穷石,入于流沙也。”洪兴祖《补注》:“郭璞注《山海经》云:‘弱水出自穷石。穷石,今之西郡删丹。……’”则即今甘肃省山丹县。其南有祁连山。鲧由东向西,经陇山、乌鞘岭等大山高岩,诗人问:鲧化为黄熊人后是怎么越过这些险隘的?又问传说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巫是怎么使他复活的?

《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按指昆仑南渊)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 ● 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注:“为拒却死气,求更生。” ● 窳实由形天的故事分化出。[16]形天同鲧都是因为有造反精神而被诛。只有西部的昆仑山的神巫有使之复活的希望。上古之昆仑山,为祁连山西部(酒泉以南部分)。看来鲧是由东到西,至天山昆仑。但  窳没有能复活,鲧也没有能复活。戴震《屈原赋注》解“巫何活焉”一句云:“原乃以为非巫祝所能复活。盖惜鲧之死也。”

《山海经·西山经》在三危之山(按在敦煌一带)、 ●山之后说: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山是“神耆童居之”。敦璞注:“耆童,老童,颛顼之子。”这“天山”,也指祁连山。《汉书·武帝纪》“天汉二年,与右贤王战于天山。”颜师古注:“即祁连山也。匈奴谓天为祁连。今鲜卑语尚然。”这帝江,也即颛顼之子鲧。“其状如黄囊”,正是形容黄熊之状。只是此黄熊不是一般黄熊而已。“江”、“鲧”一音之转。《墨子·尚贤中》:“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则称之为“帝”,也不为无因。鲧历险西征至昆仑山,企图复活恢复人身未果,故有天山帝江的神话传说。《左传·昭公七年》载子产说:

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

“夏郊”,言夏人祭天以鲧配祭。而且夏、商、周三代都祭祀鲧。

上面说的是鲧在上古神话和三代中的结局。汉代以后,由于意识形态领域儒家的一统局面,鲧却被借着其他的名义同样保持着“帝”的地位。

鲧被囚的羽山,即委羽之山,“在北极之阴,不见日也”(《淮南子·地形》及高诱注)。《墨子·尚贤》中也说,鲧被刑之羽之郊“乃热照无有及”。故后来鲧成为北方之神。《山海经·北山经》:

堤山……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

“龙龟”实即“龟蛇”。而山名“堤山”,这实际上是由鲧的传说所衍生出的神话。《楚辞·远游》:“召玄武而奔属。”王逸注:“呼太阴神使承卫也。”太阴神即指北方阴寒之地的神。洪兴祖《补注》曰:“说者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为鳞甲,故曰武。”那就是说:玄武,即龟蛇,这里是代替太阴神。这是一种委婉称呼,犹言以“左右”、“殿下”之类称尊贵之人。我以为这“玄武”所代指的太阴之神,只能是鲧。《远游》产生于楚都由纪郢迁至淮河流域之后,作者为唐勒。当时神仙家思想在楚地弥漫,唐勒受其影响。[17]故虽然屈原、唐勒所处时代大体衔接,但社会风气却有很大变化。因之屈原作品中所反映的是南方的历史传说与神话,唐勒作品中则已掺进神仙家、方仙道之类的编造了。

尽管在神仙家、方仙道(为道教滥觞)中把鲧变为北方之神,称之为“玄武”,但仍不失其事业上的光辉。《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李贤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东汉是道教正式创立的时期,也是鲧被正式定为水神的时期。这同《拾遗记》有关记载一致。《拾遗记》卷二云:

海民于羽山之中修立鲧庙,四时以致祭祀。

因为是水神,故海民祀之。

“玄武”,实际是由“玄冥”转变而来,“冥”、“武”一音之转。“玄冥”、“冥”为上古水官之称。《国语·鲁语上》:“冥勤其官而水死。”韦昭注:“冥,契后六世孙,根 ● 子也。为夏水官,勤于其职,而死于水也。”据此,则“冥”即《天问》中“该秉季德”、“恒秉季德”之季(《世本·帝系》:“冥生核。”核即亥,也即该)。但商代卜辞中有季而无冥,则冥为上古水官名,鲧与季并先后任之。为北方之神的玄冥,应为鲧而非季。《淮南子·时则》:

北方之极……有冻寒积冰、雪雹霜霰,漂润群水之野。颛顼、玄冥所司者万二千里。

《礼记·月令》:“其帝颛顼,其神玄冥”,郑玄注:

此黑精之君(按指颛顼),水官之臣(按指玄冥),自古以来著德立功者也。玄冥,少 ● 氏之子曰修、曰熙,为水官。

郑玄说玄冥为“水官之臣”、“为水官”,与《后汉书》中说玄武为“水神”相一致;说玄冥为“自古以来著德立功者”,与《礼记·祭法》“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的说法一致。

又《礼记·月令》郑玄注中说修和熙相继为水官,而皇甫谧《帝王世纪》中说:“鲧,帝颛顼之子,字熙。”则鲧即玄冥,殆无可疑。古人是将“玄冥”看作官名或尊号之名,故提到鲧和季都只称“玄冥”,久之,则既不知其来源,也不知其本原为谁。

《礼记》郑玄注言玄冥之神为水官,《后汉书》中说玄武为水神,一从历史言之,一从宗教言之,其实一致。有的书说玄冥为“雨师”(《艺文类聚》卷二引《风俗通》)。但产生在战国之末的《远游》中将玄武同“雨师”并列,则玄武为水神,即玄冥,应无可疑。

后来,玄冥、玄武之神,又变为“玄武帝”。宋真宗之祖曰赵玄朗,故宋真宗时改“玄武”为“真武”。又称作“玄天上帝”。元刻《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前集》在“后土皇地祗”之后有“玄天上帝”,言其形象“披发跣足”,足前有“苍龟巨蛇”。如果说“披发跣足”体现一个治水英雄,上古时代城建工程设计与施工指挥者的形象,还不能完全说明同鲧的联系,那么他足前的龟蛇形象作为标志性的描绘,是再明显不过了。这本书中关于玄天上帝来历、事迹的说明,在民间道士数典忘祖的编造中,已同鲧的生平有很大距离,但当中也隐隐绰绰反映出部分鲧的特征。如说玄天上帝生时“托胎净乐国王善胜夫人之腹”,虽然受了一点佛教故事国名的影响,但同《墨子·尚贤》中“昔者伯鲧,帝之元子”的说法相合;说其“愿辅上帝普被兆民”及所引《元洞玉历记》“至五帝世未(末),当上天龙汉二劫,下世洪水方息”云云,也同鲧奉命治水的事迹大体相合。

《礼记·祭法》云:

夫圣人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能捍大旱则祀之。……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非此类也,不在祀典。

中国由于两千多年中儒家思想的统治,以人划线,传说中曾与尧舜作对者,皆为坏人,将鲧和共工列入“四凶”,受儒生学士之唾骂两千多年。而实际上,他们同禹一样在我国水利史、文化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共工发明的筑坝堙塞之法为以后的小流蓄水、截水改流及修筑水库积累了经验,也提供了教训;鲧修筑城防为居民聚居地区避免洪水的侵扰创造了更有效的办法,而城邑得到保护又大大推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禹是在总结、吸收了他们经验的基础上,以疏导为主,采用防堵、疏导、钟聚相结合的办法,在治理黄河中下游及部分支流的巨大工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屈原在《天问》中对以尧、舜的是非为是非评价人物的错误观念提出挑战。《天问》中不仅对禹有所揶揄,对尧舜也没有从称赞的角度发问,事实上几乎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态度,表现出他勇敢的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当然,这只是针对鲧的评价这件事而言。在总体上,屈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对尧舜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从这一点说,《天问》不仅可以弥补夏代前后很多重要史实记载上的阙憾,而且在思想上可以同整个儒家著作的总和分庭抗礼、平分秋色。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表彰共工和鲧在中华文明史、文化史上的地位,目的之二是希望学术界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天问》的价值。

注释:

[1]“顺欲成功”,王逸以为顺众人之欲,洪兴祖以为顺帝之欲,朱熹以为顺鲧之欲,皆未妥。姜亮夫以“顺欲”为“川谷”二字之误,闻一多以为“顺”训“欲”。欲,将也,“犹言欲将成功”。闻氏释义近之,而以“顺”训“欲”,似不必。

[2]关于共工氏生活之地,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以为共即今河南省辉县,共水即洪水。洪水的传说即由此共水而来。郑永贞认为不周山即晋西南永济县境内的蒲山(亦名雷首山、中条山、首阳山、历山、甘枣山、猪山、渠猪山、襄山、吴山)。见其《不周山即蒲山考),刊《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但《山海经》中既有甘枣之山、历儿之山,也有渠猪之山、首阳之山》。晋西南有的山名恐是后人所附会。从《山海经》所记述看,似不周山在黄河以南,当洛阳附近。待考。

[3]《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但该书此处将共工谏尧放在鲧谏尧之后,将“举兵而流共公(工)于幽州之都”置于“诛杀鲧于羽山之郊”之后,时间上倒置。与颛顼争为帝的共工,自然在尧之前。今本(竹书纪年)唐尧十九年“命共工治河”, 当系共工氏之后裔。或言“禹伐共工”者,也是。其牵合于尧时者,涉鲧之事迹而误也。

[4]见茆泮林辑本《世本》。《札记·祭法》之《正义》引作“鲧作城郭”,《水经注》卷二《河水下》引《世本》作“鲧作城”,《广韵》卷三引《世本》作“鲧作郭”。城郭一回事,只是在有内外两层时加以区分。可能《世本》笼统作“作城郭”,而《水经注》和《广韵》据行文需要各引一半。

[5]《薛故城勘探试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4年6月26日。

[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澧县文物管理所《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文物》1993年12期;张绪球《屈家岭文化古城的发现和初步研究》,《考古》1994年7期。

[7]《新石器时考古获重大发现——郑州西山仰韶时期晚期遗址面世),《中国文物报》1995年5月10日;马世之《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浅析》,《中国学刊》1997年4期。

[8]稚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杜1985年10月新一版,145Ⅲ。   

[9]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因为共工氏不过防它自己氏族的淹没,所筑有限,鲧却是为各部落所推,大规模地工作,所以创作城郭的荣誉不正确地归于他。”(146页)徐先生的遗著《尧舜禹》一文修正前说“为共工所发明,鲧所采用并进一步改进。”“在共工时,它不过是保护自己部落的水患,规模较小,鲧时情况有所不同。共工时的土围子,确已发展为城墙之类建筑物。”见《文史》第三十九辑。

[1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报告》,《文物》1983年第3期。

[11]河南省博物馆登封工作站《一九七七年下半年登封告成遗址的调查发掘》;余波《国家文物局在登封召开告成遗址现场会》等,并见《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1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文物》1983年第3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七)》,《考古》1980年第4期。

[12]《辉县孟庄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1992年12月6日。

[13]杜在忠《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文物报》1988年7月15日。

[1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

[15]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472、474页。

[16]参拙文《形天神话钩沉与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5-6期;《三目神与氐族渊源》,《文史知识》1997年6期;《形天神话源于仇池山考释——兼论奇股国、氐族地望及武都地名的由来》,甘肃省文史馆《甘肃文史》第8期。

[17]参拙文《唐勒<论文御>与楚辞向汉赋的转变——兼论<远游>的作者问题》,《西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12期;拙著《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