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门重宝(一)

 芝润斋 2015-05-04

[转载]法门重宝(一)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得19处,法门寺为其中第5处,因此,法门寺最初又称阿育王寺,无忧王寺。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扩建该寺。

    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

    仁寿二年(602年)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

    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后改建成四级木塔。

    唐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唐代先后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唐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最后一次送还佛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

   

    宋代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

 

    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

 

    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

 

    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

    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多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


[转载]法门重宝(一)

 

    鎏金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整件盐台近视为一簇荷叶、莲花、莲蕊、荷叶杆组成的立体造型,并有摩羯、花草等附件装饰,新颖别致。

 

[转载]法门重宝(一)

 

    金银丝结条笼子以金丝和银丝编结而成,笼体为椭圆形桶状,上有盖,下有足。顶部以金丝编织成盘旋而上的七层锥状物,象征七级浮屠。盖口与笼口以子母扣扣合,上下口及底边均以鎏金银片镶口。

   

    整个笼体编结成网眼状,笼底亦镂空,制作精巧细腻,玲珑剔透,是唐代金银编织工艺中绝无仅有的精品,代表了晚唐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转载]法门重宝(一)

 

    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银碢轴,由碾槽、辖板、槽身、槽座4部分组成。

 

    唐代人喝茶先要将茶叶烘焙干,碾碎过罗,加以佐料,最后煮而饮用。这套茶具小巧玲珑,设计科学,是专门碾茶所用。


[转载]法门重宝(一)

 

    鎏金仙人驾鹤纹壸门座茶罗子,仿木制箱匣体结构,由盖、身、座、罗、屉5部分组成。

 

    罗身上部为双层框罗斗,罗斗两端有空隙可来回抽动。罗屉用来呈接过罗的茶沫。罗的出现是人对茶沫的细度有更高要求的结果。唐代茶罗以前从未出土过,此件茶罗为首次发现,弥足珍贵。

[转载]法门重宝(一)


    鎏金银龟盒,是贮存茶沫所用,既可揭盖取茶,又可以从龟口倒出,整体造型惟妙惟肖,极富动感,实为稀世之宝。

 

    龟在唐人的心目中象征吉祥长寿,作为茶具装饰图案,表现了唐皇室祈求圣寿万春,圣枝万叶的心愿。


[转载]法门重宝(一)

 

    这套茶具主要包括烘焙、碾罗、贮藏、烹煮、饮用等器皿具,是唐僖宗的御用珍品。

 

    作为国宝重器奉献给佛祖真身舍利,以事虔诚礼佛的心愿,与佛教中的茶供养相吻合,足见当时的茶文化已是皇家礼佛的最高礼仪。

 

[转载]法门重宝(一)

 

 

[转载]法门重宝(一)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当中的顶级作品,烧制工艺复杂,制作难度高,配方秘而不宣,故称秘色瓷。在当时比金银还要珍贵,通常只作皇室贡品。   

 

    秘色瓷在制胎施釉及烧造等方面独具特色,烧制成型的秘色瓷器似冰类玉,颜色呈湖蓝青色,显得典雅高贵,在光线的照射下,似盛有水,清彻明亮,玲珑剔透,给人以“巧剜明月染春水”之感。

 

    过去历史学家在古书上看到秘色瓷这个词,却没有见到过实物。

 

[转载]法门重宝(一)

 

    这件五瓣葵口高圈足秘色瓷碗,被定为国宝级文物,高圈足与碗壁比例恰倒好处,给人舒适之感。

 

   光薄的唇舌,向外翻卷, 如一朵荷叶,俯视碗内总觉得有一汪擦不干的清水。

 

[转载]法门重宝(一)

 

[转载]法门重宝(一)

 

[转载]法门重宝(一)

    中国古代陶瓷与青铜器制造业很发达,而疏忽了玻璃的生产。玻璃的生产一直是我国的弱项,这些地宫出土的玻璃器是阿拉伯皇帝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为表示虔诚之心将这些当时视为国宝的玻璃器送入法门寺供养了舍利。

    玻璃器上的刻花反映了典型的依斯兰风格,这些玻璃器属于依斯兰早期玻璃制品,它反映了当时玻璃制造的最高水平,不仅在我国罕见,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

[转载]法门重宝(一)

    这副茶杯茶盏是唐代人所生产的,它的工艺造型明显沿袭了中国传统青铜工艺的浇铸法,反映了唐代人玻璃制造业在努力学习外国的同时还继承了本国的传统。

    这副茶杯茶盏达到了当时中国玻璃生产的最高成就,也表明了中国唐代茶道形成从煮茶向点茶的过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