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发展离不开真实历史文化 王正鹏(土家族)/文/摄影 知道有个蚌埠市,源于有个作家李建设,他讲他是蚌埠市的,有一天他见我有一张与张锲副会长的图片,他讲他知道张锲先生,说早年张锲先生在《蚌埠日报》社工作过,任文艺组组长,后来得到张锲先生的证实,张锲先生确实在蚌埠工作过。 十五年前我应聘于中华文学基金会某部门工作,虽然时间不常,但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与许多著名作家、书法家、画家成了好友与良师,若隐若现的知道有一个蚌埠,这都是因为人人都有私心的缘故。 在我做地名历史考古研究时,并没有发现蚌埠在古代有这个称谓,而只是发现有钟离国及塗山氏国的称谓,当我发现有这两个古国存在时,我便想从考古学的角度找到古代的文字、陶器、石器、骨器的实物,来证实这两个古国的存在。 也许是机缘的巧合,我推掉了一些日程的安排,于国庆长假期间到蚌埠市去探寻钟离国、塗山氏国的文物状况,要不是李建设去上海看世博会没人配我,我还不会想起寻找两古国的文物作为物证,来证明这两个古国的存在。闹得小范围沸沸扬扬发现禹面石的高群先生,在不经意的给我做了向导及导游,一路上他谈的是如何发现了禹面石,北大的季羡林教授也登了塗山,还有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澈也到了塗山,讲塗山的庙是汉代的刘邦皇帝过塗山时建的。 由于汉代刘邦在塗山顶上建禹王庙这个现实的证据,导致了历史学家的误解,把一个真实的母系部落国塗山氏国而掩盖了,连司马迁《史记》中“夏之始于塗山”也被后来的考古人员忘却,他们不知道汉代刘邦建禹王庙是建筑在塗山氏国国王王宫的遗址上的。有史料记载,禹五年大禹杀了外甥防风氏、烧毁了塗山氏宫、樊了万国朝拜时的住地而迁都的,禹娶妻塗山氏女而生启,启为夏代皇帝。这些零星的记载增加了我寻找塗山氏国的勇气,当我在望夫石(启母石)上考察时发现这是一件古代的雕塑品,后又查有考古人员定为唐代石刻,从考古人员定为是人为石刻起,我从做工及相关上考察得出这是一件母系社会塗山氏国时期的石刻。 我又从塗山氏国遗址上获得了部分新石器时期据今有7300年的陶器片,与塗山氏国采矿的标本石,这些极少的文物,使我坚定了现在的禹王庙,就是建筑在塗山氏国王宫的遗址上的,应该更名为:塗山氏国王宫遗址,这样才是真正的历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