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机场航站楼为鄂尔多斯机场改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当时为华北地区第四大机场,是位于国内支线机场规模最大,全内蒙古第一的航站楼。适应了鄂尔多斯航空客运每年翻一番的快速发展需求。 鄂尔多斯机场航站楼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中旭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设计总承包,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及加拿大B+H建筑师事务所等分包设计单位共同参与设计完成。 新航站楼的外形曾取材于飞去来器和玉如意,也曾取材于升起的丘陵与地形,而最终一个来源于蒙古包的图案放在了屋顶天窗上,被放大再放大,成为了控制性的主体。两翼底部由地面升起,弯曲伸展,形成了形象独特的候机廊。有人说这是草原上的一只雄鹰,隐喻着大汗成吉思汗出生的传说;有人说这是一个能飞的大帐篷,像宫崎骏笔下的梦想。不经意间,“草原雄鹰”成为了机场的宣传词被广为流传。 航站楼鸟瞰图 新机场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势,创造了极为方便的一个全天候的停车场,综合利用地上、地下及坡道,有效地解决了复杂的外部交通。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的门户交通枢纽。 新航站楼两翼总长540m,高度45米,建筑最大进深180m。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设有夹层)。并设有5000多平方米的VIP设施。新航站楼满足E类机场的要求,具有登机桥11个,机位为2个E类,5个D类,4个C类。设计并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扩建后的航站区位于飞行区北侧。机场现总占地约2722亩,飞行区为2 100亩,航站区622亩。3400m长的新跑道可以起降波音747等大型飞机。 最终定案的机场大景观方案 施工中的景观 内部空间 与建筑形象相呼应,一个108m直径的空间由24组V型钢柱支撑,宏大的屋顶漂浮于32m的高空,中心30m直径的透空天窗与24根放射形镂空结构梁一起塑造出对于太阳的崇拜和独特的空间体验。穹顶下部一幅长达300m的手绘油画长卷,将按8个方位描绘草原天骄成吉思汗的一生,同时反映草原上的风土人情。天光云影将随时间的推移游离于航站楼大厅的每个角落。历史、传说、艺术、象征,现代交通、现代建造理念与建造技术共同凝聚在一起,构成了鄂尔多斯最重要的门户,演绎出“苍天白云,大漠雄鹰”的主题。 我们构筑了一套面对极端气候的方案,考虑了全天候从停车场到登机的空间序列——它构成了机场设计的特色与主线,即创造一个美好的、无障碍的四季绿化环境以应对鄂尔多斯严酷的寒冬与风沙。 我们将绿色花园植入到航站楼中,在穹窿顶的两侧分别设置了一个被称作“绿肺”的中庭,结合旅客进出港通道及候机等候区创造了两个四季常绿的区域。这个阳光明媚的区域将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和不期而遇的惊喜。 候机厅内的小型绿化中庭结合周围的咖啡厅、书店、儿童活动区、中转区、VIP入口等服务设施,给候机旅客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帮助消除旅行中的疲劳和等候中的焦虑,给旅客以全新的感受。“绿肺”上空是一座被置于两组绿色花园中间的宽大的桥梁,上面12组安检通道构成由此及彼的交通口岸。 四季厅 两个大型室内四季绿化中厅,宜人的流水及绿色,使得往来客流及候机旅客在鄂尔多斯戈壁漫长的冬季也有了温暖的春意。大厅内的流水在胡杨木的绿色中穿行,水下铺满鄂尔多斯阿色山上的石子,游走着红海子里的鱼苗,倒映着当代蒙族艺术家的作品。流水将随着归家的人群顺扶梯欢歌而下,把人们送入行李大厅、迎宾大厅,及至送上鄂尔多斯的土地。 这里将是参观鄂尔多斯的第一处博物馆。天上飞的雄鹰、地上跑的恐龙、远古的石窟、古代的长诗、机场下的地质岩层、各种植物以及有关草原的手工艺术品,都是我们设想的展示内容。 中转及延误候机厅 候机厅建成实景
五千多平方米的Vip设施,设有32间贵宾vip室,体现了蒙古人远古而来的好客之情。 蓝天白云迎宾厅 VIP大厅 技术亮点 上部大型钢屋盖采用混凝土钢骨柱。航站楼直径108m的穹顶采用24榀径向桁架和桁架间的单层网架组成的锥形钢屋盖。中间30米直径的钢结构采用自我开发的软件计算,达到“轻”“薄”“透”的要求。 大厅内的24根钢骨柱支撑的的结构桁架最终演化为采光天窗的“光梁”;柱子与屋面的衔接处采用V型的钢结构支撑,刚劲有力,有效地减小了结构跨度;幕墙的钢拉索结构为室内提供了通透的效果,遮阳板同时成为了水平龙骨;穹顶中心的单层壳体结构与模数化的三角型采光天窗合二为一。 天窗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双空腔玻璃节能技术,幕墙为4层玻璃。高效节能,中空加膜节能玻璃,隔热系数达到0.9.通透率达50%,是目前国内采用这种先进技术最大规模的工程。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 300米长,3600平方米的“大汗的史诗”大型主题天顶画由264块12米x1.5米的巨型玻璃钢画板采用可拆装的拼装式安装而成。 多维曲面的设计通过采用蒙皮技术获得了每个点的三维坐标,引导建筑及结构设计。首创迷你万向轴满足了平滑的室内多维曲面吊顶。使过去的数十公斤的节点仅为几两重,利用万象及金属挠度创造了平滑的室内吊顶。 航站楼主体钢骨柱与钢结构屋盖的连接采用Y型支撑。25米出挑的雨棚和主体采用链接式结合,取消了一排支撑柱子,成为单排支撑的雨棚。停车楼采用预应力空心楼盖,预应力采用缓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技术。
航站楼前的交通组织平台15000 ㎡。停车楼3.3万㎡,可容纳900辆停车位,同时联通航站楼及地下轻轨站。 浇灌绿地采用微灌,滴灌,使屋面雨水进入绿地,蓄渗回灌。节水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巨大的航站楼和停车空间都通过消防模拟设计,成为一个巨大通透的空间,提高了方向的辨别度和空间的舒适性及交通建筑的功能需要。 航站楼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社会的缩影。这里容纳着商务、旅行、交流、商业、服务、休闲与娱乐;容纳着分别与相聚的人生故事。它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触摸到这里的文化与历史,领悟到属于草原的政治与气息,感受到“阳煤土汽”经济发展的脉搏。从这种意义出发,鄂尔多斯机场航站楼成为了设计师和使用方共同的表达,饱含着对理想的执着追寻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同时也保持着对于实现可能的理性与审慎。 建筑设计图 航站楼鸟瞰图
大厅和穹顶效果图 候机厅效果图 航站楼平立剖面图 项目信息 设计总承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中旭建筑设计研究院 分包设计: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加拿大B+H建筑师事务所等 主要设计人员:韩玉斌、曲雷、何勍、孙净、贾卫平、李忠盛、王涤平、郭丽莉、魏文宇、郭晓南、马宁、罗卫东、徐忠辉、王强、孟繁龙。项目经理:潘书舟 主创建筑师简介: 韩玉斌,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现已调入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住建部研究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成员,北京市专家库评标专家。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要奖项。 曲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设计作品曾获2010年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201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斯古塔斯奖提名奖。 何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设计作品曾获2010年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201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斯古塔斯奖提名奖。著有《厦门近代建筑史研究》、《集美学村建筑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及学术研究报告。 摄影:张广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