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染病之二:60

 草木之人66 2015-05-05

 

        为了便于比较各个时期的传染病发病情况,将1961—2005年45年划分为5个时间段:1961—1970年为第1个10年(简称“70”年代,后类推),1971—1980年为第2个10年,1981—1990年为第3个10年,1991—2000年为第4个10年(为20世纪后10年),2001—2005年为21世纪前5年(简称近5年)。病毒肝炎未作分型,因甲型肝炎占多数故列入肠道传染病。

   急性传染病流行趋势 1961—2005年45年,即墨市共发生急性传染病136727例,其中共死亡1063例,平均年发病率为374.64/10万,年死亡率为2.91/10万,病死率为0.78%。发病率最高年份是1964年(2513.99/10万),最低年份是1998年(28.04/10万);死亡率最高年份是1964年(78.89/10万),最低年份是2001年,无传染病死亡病例。

        45年来急性传染病年发病率、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见表1。70年代年发病率波动在较高水平上,出现了2次发病高峰,间隔时间不等,分别是1964年(2513.99/10万)和1966年(2354.61/10万),是平均年发病率的6.71倍、6.28倍。80年代发病率逐渐下降,年发病率由70年代的整数4位下降到3位,出现2次小高峰,间隔时间3~4年,分别是1973年(691.44/10万)和1977年(488.74/10万)。

     各类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特点 7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占首位,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居第2位,肠道传染病占第3位;80年代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呼吸道传染病的死亡率占首位;90年代和20世纪后10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死亡率分别由第3位、第2位跃居首位,20世纪后10年新增了性病,肺结核自1997年纳入疫情报告.

  传染疾病概述 什么是传染病?

  我们一直在谈传染病,但究竟什么是传染病呢?医学上的定义是指由各种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常造成传染病流行,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经济建设有极大危害性。

  中国历史上的传染病

  我国古代称传染病为疫、疫疬、瘟疫、瘟病、伤寒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就详细阐述了有关对传染病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传染病的预防,远在二千多年前《内经·素问》就有记载,认识到未病先预防的重要性,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传染病的预防阐述具体而明确。16世纪我国民间就采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后传入欧洲,直至18世纪英国的琴纳才创用牛痘苗预防天花。我国历代医学家对传染病的防治及理论具有历史性的贡献。

  解放前的旧中国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流行猖獗,寄生虫使数千万人患病。解放初期我国就有1100多万人患血吸虫病、3000余万人患疟疾、2400万人感染丝虫病、50余万人患黑热病。解放后我国开展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推行免疫计划预防接种,在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消灭了天花,人间鼠疫已基本控制。霍乱、脊髓灰质炎、麻疹、伤寒、血吸虫病、疟疾等在大部分地区及一定范围内得到控制,但未能完全控制。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因预防措施尚未完全解决,或未能全面推广与落实,还不能完全控制其发生与流行。一些过去未有报道现在我国新发现的传染病有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艾滋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