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探惜 【转自《忘则怎生便忘得:闲品金庸笔下的爱情》】 在昔年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小宝与康熙》里,郑伊健扮演的陈近南一袭藏蓝长衫,配上招牌式的电眼,瞬间便可秒杀荧屏前的所有女性。由于是友情客串,这位陈总舵主出场时间极有限,而且在律令森严的清朝初期背景下竟然没有剃头,简直是耍酷耍到丧心病狂的地步。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陈近南留给我的印象都是近似于李寻欢一类,冷漠风流,特立独行。 我却怎么也想不到,真正的陈永华,会是一个忠肝义胆的中年谋臣,一个像袁崇焕那样的悲剧英雄。而韦小宝对陈近南,亦远不似电视剧里的张卫健对郑伊健那样的偶像崇拜,而是一种对父亲一般的依恋崇敬。 在当时的江湖中,盛传着一句堪比当下潮牌广告语的顺口溜,叫做:“平生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不仅是开头的狂热陈粉茅十八,所有江湖人士都以见到陈近南一面为荣,此架势足以与如今的一线偶像明星相媲美。 这样的影响力也直接导致了两股势力的忌惮,也恰如每一组人际关系中都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作为敌人的康熙,和作为同盟战友的冯锡范。 所以说,陈近南的教训告诉我们,像天地会这种招揽人才的媒体宣传手段,是一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在努力获得社会认同的同时,也应当顾忌一下各个权力集团的价值取向。 读书看电视的时候,大家都知道郑克塽手刃陈近南是愚不可及,恰似如今受尽诟病的崇祯之负于袁故经略。站在高处指指点点固然是轻而易举,然而站在冯锡范与郑克塽的立场,站在四面楚歌的崇祯的立场,残害忠良以陷自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似乎也是无可避免的必然之举。 操劳半生,换来一句功高盖主,委实是令人心寒。 很小的时候读春秋战国史,特别羡慕范大夫在勾践复仇成功以后飘然远去,一舟一美浪荡天涯。拿同时代的人来说,伯嚭之短视亦非罕见,伍子胥之悲怆乃是命定。而最讽刺的则是文种,设下计策助勾践夺取江山,换来的是与伍子胥一般的结局。 当时我只把这一段历史当做寻常小说故事一样看,只觉得范蠡是主角而其他人都是无关紧要的配角,惟有主角高瞻远瞩看得通透,本就是寻常道理。 直到后来的后来,当我知道世人本无分什么主角与配角,并不是因为你是主角所以你才光鲜亮丽幸福快乐,而是因为你有长远打算的本事,你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主角。 这样说来,陈近南的不幸殒命,似乎也是理之必然。 正因为他是陈近南,君可以不义,臣不可以不忠——所以他才明知冯锡范会对他不利,却始终手下留情;所以他才会在被少主郑克塽狠心暗算之后,竟而留下的遗言,让韦小宝切不可为他报仇。 每一次韦小宝恨得咬牙切齿,陈近南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身受国姓爷的大恩,做臣子的不敢有半句怨言。”要怪只怪陈近南名声太响、锋芒太盛,成为江湖偶像就必然伴随着相应的代价:传说中的英雄,始终不及匍匐滚爬的狗熊活得安稳。 堂堂陈总舵主,竟还不如他那徒儿会做人,竟还不懂得——无论有多高的本事,获得多大的恩宠,始终不忘在每位主子面前做出一副庸懦无能之态。在等级森严、人情为上的体制内,懂得迎风摇摆,方才是生存之道。 既是君为臣纲,那么君要臣死,也是做臣子的分内之事。 野史中朱元璋赐徐达鹅肉,吴越君主留下宝剑暗示名臣自尽,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进而导致将才凋零、举国积贫积弱,诸此种种,臣下从不敢有半句怨言。中国文化就是这么可怜可恨,而又可敬可爱,放在乱世固然是祸事一场,但倘若少了这些迂腐得不可理喻的信念,皇帝的虚怀若谷不再是奇迹,亦没有了太平盛世贤君名臣的传奇色彩。 因此上,纵使通晓结局而使时光倒转,袁崇焕与陈近南亦不得不义无反顾地走向命定的结局。舍一身血肉乃至举家性命,成就千古佳名,才是历来中国人最追求的无上荣光。要说豁达如范蠡,识得急流勇退,成全美人才子富商巨贾的湖畔传说,世间又有几人可以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