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比教材改革更难

 变通致久 2015-05-05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有趣的变化,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竟也收录其中。

  之前的50多年里,中小学教材都是全国统编,直至最近几年才开始实行一纲多本,即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由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组织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可以发行。各地区或学校采用哪个版本教材,原则上是有选择的主动权的。现在新编并通过审查批准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有10多种,初中语文有8种,高中语文有5种。
  语文出版社社长、语文版课本修订版主编王旭明表示:“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假’,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评价在大行其道,教材危机表现为强化话题,却忽视知识传授;强化学生活动,缺技术训练。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语文观,才能编辑出好的教材。”
  据介绍,语文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修订,一是减少篇目,四册教材共减少15篇,约占原课文总量的10%;二是更新部分课文,修订版教材新换了29篇课文,占全部课文的25%。新换的课文更注意文质兼美,贴近儿童生活,符合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年级下册的《狐狸列那》、《想做好事的尤拉》,二年级上册的《天路》、《子罕之宝》,二年级下册的《沙滩天使》、《对症下药》。了解到,1、2年级和7、8年级教材的教师用书、学生辅导用书等各种配套教辅进行修订的同时,根据教育部要求启动小学中高段(3―6年级)以及初中9年级教材的修订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并送教育部审查。
  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是仅靠教材改革就能完成的。知识真正到达孩子,孩子真正接受教育,还需要教师思想观念的改革。
  
  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可能每个人都对中小学教材有很深的记忆。比如,彩页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南京长江大桥》《火烧云》……当然,还有众多琅琅上口的古诗。
  
  记忆不全是美好的。曾经给予我们持久影响的是哪些?也许每个人情况有所不同,但是,我想,起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或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类,是无法忘记的。不但无法忘记,而且至今有用。而其他的,一部分被彻底遗忘,另一部分只剩下了零星的碎片。
  
  教材其实让我们耿耿于怀。正因如此,“一纲多本”后,语文教材的每一次改动,都会引发热议。从鲁迅文章的减少,到朱自清文章的争议,到民国课本的走红……一次次躁动背后,都潜藏着我们的记忆、缺憾,以及对下一辈的某种补偿心理——我们希望他们接受的教育比我们更好,比我们少走弯路。
  
  关于教材的建设,几乎是一门专门的学问。语文者,如叶圣陶所言,“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但落实到教材层面,具体的“语文观”却是千差万别。不过,再高深的理论,也不应该违反“用户体验”这一普遍的经验。我们一方面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应求诸我们的“初心”。
  
  比如,如果结合语文的特点和中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核心应该是“美”的。美首先体现为一种亲和力。从装帧到插图,贴近儿童的心理,让孩子喜闻乐见;美还体现为优美的语言文字,需要多一些容易记住的、节奏感强的古诗,而不在于主题“向上”、“贴近时代”却语言无味的记叙文;美还体现为想象、意趣,比如《蜗牛》式的“流行歌曲”。
  
  它要求的其实是我们放下“教育”的架子和功利,放下假大空的“爱国情怀”,真正启迪孩子在快乐中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
  
  从这个角度看,最新修订、刚刚通过评审的语文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确是下了一番功夫:一是《我爱上学》换成了《我爱学语文》;二是四册教材共减少15篇,减少了10%;三是新换了29篇更为“文质兼美,贴近儿童生活”的课文,占25%。由于还没有看到,不能遽然断定变化是否“脱胎换骨”,但不管怎样,这些变化起码都是积极的、符合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
  
  同时,还必须看到,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是仅靠教材改革就能完成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取得实效,关键在教师如何行动,而教师如何行动又取决于教师如何思维,因为思维决定行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决定什么样的行动。 知识真正到达孩子,孩子真正接受教育,还需要教师思想观念的改革。而一个群体思想的扭转,可能比一本教材的改革更为艰难。剧本再好也要靠人来演。应试教育观念不退出舞台,教师的教育思想、育人观念、不彻底改观,素质教育的剧本再好也难以上演。

  
  现在,各种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多了起来,如通识的、校本的;国家级的、省市级的;上级规定的、学校自愿的等等。在这些培训中,教师能听到和记下一些新的教育观念和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但是,如果教师自己不能梳理自己教育情境中的问题,不能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即使他们能复述这些观念和案例,效果仍然是暂时和表面的,对教师行为的改变无足轻重。良好的教师思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但实际情况是不少教师思维出现了失衡,如观念维持与更新上的失衡、看待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上的失衡、由不思考引起的失衡等。教师思维失衡,有的时候是由教师不思考、聆听他人但自己不内化造成的。 教育中,谁是手段,谁是目的? 在我们看来,搞课程改革和抓学生学业考试成绩都是手段,发展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但从案例反映的情况看,教师在思维上倾向于要么抓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要么搞新课程改革,倾向于抓学业为统考,搞新课程改革也为统考。这种思维是对手段的严重偏好。

  
  课改让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而升学、统考却又要逼着他们不厌其烦地去背去做超负荷的作业,还不敢有丝毫体罚和变相体罚,我们可真为难。

  
  据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成绩,而是使考试成绩更高更好,我不知道下过此结论的人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做到的,是哗众取宠还是真有其宝贵经验,他们的考试成绩是指素质教育的成绩还是应试教育的成绩。而我们的切身体会是,要保证和提高统考和升学成绩,就难以实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实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统考和升学成绩就难以保证。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搞好,至少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做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