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性定位

 好风凭借力云清 2012-11-30

语文: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性定位

江苏省泰州中学 董旭午

语文姓语,语文是语文,语文是生命,语文是文化,语文是生活……关于语文,我们听到的说法和看到的论证实在太多了,这里就不再饶舌辨正了。笔者认为,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还是不要过于空泛、玄虚的好。那么,语文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而言,“语文”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就该特指中小学生手中语文教科书的语言内容。鉴于这样的认识,这里,我们不妨就给“语文”下一个更接近实际的定义: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广大中小学生在校学习语言、学会做人,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所凭依的教科书中的语言内容。这样一来,我们不妨也给“语文教学”下个定义:语文教学就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校充分利用语文教科书中的范文所进行(包括从教科书出发)的教学生学习语言、学会做人,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语文”和“语文教学”这两个概念理性地回归本位,其意义可谓重大。下面,笔者就此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语文”定位理性了,语文教学的本务自然就务实、简约了

目前,语文教学大纲把“语文”表述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这个定义内涵过于宽泛,并没有揭示出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实际上,中小学阶段(也应该包括大学阶段)的学生所学的所有学科都应该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学生的发展和提升有益。这种内涵过于宽泛的定义,自然也就给“语文”穿上了华而不实的“迷彩服”,导致什么都像就是不太像“语文”。当然,中小学语文学科也确实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但若反过来讲,说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东西就只等于中小学语文学科,恐怕就大荒而特谬了。多少年来,我们就是用这个所有学科的“共性”来简单化地定义“语文”的,严重丧失了中小学语文学科这个特殊对象独特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来,“语文”也就自然成了“万能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就是不怎么装“语文”自己)这样一来,语文教学也就不安分了,也是什么东西都往里装,什么责任都来往自己肩膀头上抗,结果是越来越不像“语文教学”,净干些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的事情。近些年了,什么人性教育、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悲悯教育、公民教育、环保教育等,乱花变幻迷人眼蛊人心,语文教育、母语教育被大打折扣,导致“人文教育”泛滥成灾,语文教学效率严重下滑,害了学生也害了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时至今日,一些人还在那里探讨各种文体该“教什么、怎么教”之类的问题,这种走回头路的故事实在是不该发生的,但现实却实实在在地需要它发生。面对这样的现实,笔者认为,如果真的能够像前文所阐述的那样,让“语文”归于本真和理性,那么我们也就不难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和理性了。如果“语文教学”回归了本真和理性,语文教学的本务也就自然会变得明确、务实而简约了,即教学生学好和会学语言,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这种本领具体包括听说读写思能力,听读是语言内容输入的能力,读写是语言内容输出的能力,思维则是介于“听说”和“读写”之间的语言加工能力。所以,语文教学的本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

二、“语文”定位理性了,语文教学活动自然就返本归真了

近些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些背离“语文”本质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文”的定性和定位不够理性,不能够理性地对待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属性和地位。再进一步讲,“语文”的定性和定位不够理性,应主要归责于课标制定者、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专家、专业媒体工作者等。这一点,无需多言,有现行课标中的一些理想化提法为据,有现行课文不够典范、训练体例不够务本的教材为据,有近年来的一些华而不实的文章为据。(限于篇幅等原因,恕不举实例)大家都知道,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绝大多数只是教学实践者,有的主动“跟风”,有的被动“跟风”,还有不少人是什么风都不跟,只是一门心思地搞应试。所以,在笔者看来,语文教学活动出现太花哨、太喧闹、太漂浮、太离谱等一些偏离甚至抛弃本务的问题,一线教师所负的责任应该不大。实事求是地讲,在广大一线教师的心里(甚至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师),“语文”也早已被等视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内容了,一提起“语文教学”也就自然会想到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来组织的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只是我们的一些“专家”总是不肯朴素、本真一些,总是有一些超现实的“高雅脱俗”。退一步讲,如果我们当初就能够理性地看待“语文”和“语文教学”,并从一线教学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恐怕课标的一些表述也就不会那么玄奥、离谱了,教材的选文和体例也就不会脱离“语文”的本质和“教学”的实际了,一些“专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玄虚、离奇的“创新思维”了,广大一线教师也许就会更踏实,更务本,更从容了。可见,“语文”长期定义得过于宽泛和模糊,应该是“语文教学”长期定位不理性、“语文教学”的本务长期争吵不休、莫衷一是的根本原因;同理,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不务正业、随意盲目、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也应该是“语文”定位的长期不理性。为此,笔者认为,“语文”理性地定位了,“语文教学本务”和“语文教学活动”自然也就都本真、理性地归位了。这样一来,语文教师也就清楚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了,也就会理直气壮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不仅如此,课标制定、教材编写、教学研究也才有可能随着大气候的不断改善而返本归真,并反过来再促进语文教学的返本归真,素朴务实,健康发展。事实上,也只有语文学科教学才能担当起这个本务,因为其他学科绝无需担当此本务。可惜的是,我们“语文人”总是不能够统一这样的认识,一些人总爱自视神圣,不务正业,种别人田荒自己的地。如果仍继续这样,那我们所输掉的将不仅仅是“语文”和“语文教学”,更是学生赖以安身立命、发展创造的母语教育,更是学生幸福美好的未来!

三、“语文”定位理性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曾讲,中小学各学科,唯有语文这个学科可以任人指手画脚、说东道西,因为似乎语文谁都可以教,谁想怎么糟蹋就怎么糟蹋!笔者很清楚,老先生的这种愤慨多源于人文泛滥、不务正业的课堂教读,多源于急功近利、支离破碎的应试教学,多源于以升学和分数为标尺的评价体系。对此,笔者认为,“语文”属性、定位、任务不明才是问题的关键,或者说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是非不断,左摇右摆,任人折腾,效率低下。近年来,“泛人文化”课堂教学倾向就很严重,教师动辄就架空课文组织学生现场合作探究,讨论并发表“独立见解”,致使语文教学的本务意识严重缺失,教学效率下滑。例如,学生根本就没有深读课文,没有走进周朴园的心灵,就在那里架空课文、人云亦云地声讨周朴园的“虚伪和狠毒”,好像这个人物就没有一点真心和无奈似的。更有甚者,大赞祥林嫂具有“争取婚姻自由的”叛逆精神,大批朱自清的爸爸“违反铁路交通法”,大谈“奥巴马上台当总统是马丁§路德§金领导黑人进行斗争的胜利成果”等等。所有这些怪现象,都与“语文”的理性定位教学的本务不明很有关系。课堂45分钟是有限的,不务正业、理想化的事情用时过多,自然就严重削减了教学生学好和会学语文的时间,再加之教学的应试化倾向一直都很严重,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很难令人满意了。这里要强调一点,笔者这样讲,并不意味着反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人文教育,非但如此,笔者甚至认为当下一些语文教师做得还很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必须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关键是语文教学绝不直截等于人文教育,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教语文的前提下,在完成语文教学本务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入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人文教育。

近年来,我们也确实常会听到一些人文院校的教授们的批评:什么文化积淀不厚重,要多读背经典,打下人生的底子了;什么缺少人文情怀,要加强爱心和感恩教育了;什么生命意识淡漠,要注重生命教育了;什么缺少诗意,要强化诗意人生教育了,什么审美能力缺乏,要突出审美教育了等等。在这样一些观点的影响下,一些语文教师确实非常受鼓舞,于是就急不可待地“秀”起来了,把语文课直截演绎成“诗意课堂”、“人文课堂”、“生命课堂”、“爱心课堂”、“环保课堂”等。岂不知色彩过多,背负的过多,反而导致语文课堂浮泛甚至迷失。须强调的是,尽管一些弄潮儿一“秀”之后确实获得了一些“名利”,有人甚至成了什么新课改的“名家”,但现实却依旧是那么无情,那么叫人不敢乐观:学生写字依旧勾勾巴巴,作文依旧干干巴巴,说话依旧磕磕巴巴,对语文教学的诟病之声反而越来越多了。中医讲很讲究元气,元气不足,人就要出大毛病。笔者认为,语文学教学也该有自己的元气,那就是教学生学好文做好人,而滋养和发展这个“元气”的主阵地就是语文课堂!如果中小学语文学科和教学找不着自己的位置,不清楚自己的本务是干什么的,那语文教师就只好东听西听,没有自我,只好一阵接着一阵地刮风作秀,折腾了半天结果只能是害自己更害学生。

笔者这样讲,也绝没有全盘否定一些教授的思考和一些教师的探索的意思,只是想强调,“思考”也好,“探索”也罢,都应该对我们进一步搞好语文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健康推进语文新课改有益,而绝不能成为祸害甚至毁掉语文课堂教学的毒素!再说,专家教授们都有自己的专攻,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强调自己的专攻的重要性,这也都无可厚非,只是大家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和“语文教学”独特的本质属性,切实为“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独特属性、为母语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多作些考虑。社会上出现“道德和良知贬值”、“人格和尊严跌份”“爱心和正义缺失”等现象,大家对此都很着急,都迫切希望语文教学能有点作为,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有一点我们必须得牢记,这一切决不能以放弃中小语文教学的本务为代价!再者,大学里的人文课程更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而中小学语文课则强调教材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凭借或范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吸收课文内容,更要做到利用课文这个“例子”教学生学好语文做好人,让它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总之,“语文”理性地返本归真了,大家的认识一致了,课标、教材和教研等因素也就自然都会朝着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返真归本的方向用力了,一线语文教师也就自然会轻装上阵、目标明确地、心无旁骛地专心搞好语文课堂教学了。这种返本归真、守本务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想不提高效率都是很不容易的。

四、“语文”定位理性了,语文学科的社会地位自然也就提升了

生活常理告诉我们:人只有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地做好自己,才有可能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就中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道理也应该是一样的。建国以来,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左摇右摆、效率总是不甚令人满意。过去,语文教学动辄成为政治思想教学的附庸,今天又直截等同于人文教育了,似乎一直都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以至于到现在还在探讨“语文姓什么”、“语文教学该做什么”、“各种文体该怎么教”之类的问题。其实,这类问题,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解决得比较好了,可惜没有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以至于现在又不得不走回头路。就这么折腾来折腾去,一会儿全盘否定,一会儿又深刻反思,自己都不能正视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姓什么,又该做什么,更不清楚这一切都是“为什么”。这样一来,语文教学活动长期处于随意、盲目、混乱、花哨、漂浮、低效的状态,我们还可能指望“语文”受人重视吗?固然,学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不重视语文,与语文学科谁都明白点儿、谁都可以说三道四这一现实有关,但这与“语文”定位不理性、“语文教学”本务不简明、“语文教学活动”不务本似乎应该更有关系。要扭转这样的局面,我们每一位“语文人”就必须首先理性地认识这些不足,进而归真、守本、务实、高效地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并努力做到所有因素都能最大化地发挥良性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教文”的前提下和过程中有机地做好“立人”的工作,健康推进语文新课改,真正实现“教文立人”这一语文教育理想。总之,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这个概念必须要有一个理性的定位了。有了这个定位,一切也就理顺了,广大语文教师也就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了,课标制定者、教材编写者和广大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也就明白该怎么指导和服务语文教学了,所有的“语文人”也就容易共识与合力了。果真如此,语文教学也就绝不会再这样没名没分地瞎折腾了,母语教育、学生发展和民族未来也就都大有希望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