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货币金融数据分析入门

 太极匡 2015-05-05

中国货币金融数据分析入门

光大证券 金融业 王剑

18917966628

1、概述

银行业、金融业的研究分析需要关注各类宏观、货币与金融数据。涉及的数据最主要的包括三大类:(1)货币数量;(2)利率水平;(3)融资情况。其他还包括外汇数据、金融机构业务数据等。

本报告将主要分析方法做统一整理,形成一个总体分析框架,为投资者今后的深入分析做一个指引。

2、货币数量

2.1、货币政策框架

货币数量和利率水平,主要受央行货币政策影响。

央行货币政策目标比较多元,各国不一,大体上包括物价(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我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人行货币政策主要目标是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未写入该条款中,但可以视为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国际收支平衡也未写入,但与人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相关。

对于货币政策本身,我们有三个分析步骤:

2.1.1、央行确定货币总量目标

首先,为达成币值稳定这一目标,要求人行根据经济需要,合理适度投放货币。

所谓的经济需要,包括三方面:(1)经济总量增加(实际值,不是名义值,用实际GDP表示)需要对应的货币增量;(2)物价上涨(虽然目标是物价稳定,但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总有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需要对应的货币量;(3)货币深化,即将原先不投入市场的要素投入了市场中(在我国主要是土地),需要对应的货币。另外,不计入CPI的物价上涨(主要是房价),也计入这一顶。

1:央行根据实际经济需要确定货币投放目标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央行通过估计上述三方面数据,确定一年的新增投放货币量。比如,2015GDP目标为7%左右,CPI目标为3%左右,再加上2百分点左右的货币深化,最终确定了M2增速为12%。当然,这不是硬性指标,而会根据GDPCPI、货币深化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

2.1.2、央行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派生来实现货币总量目标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央行首先投放基础货币,然后由存款货币银行(基本上就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派生货币。

2: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由基础货币派生形成货币总量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和超额)。现金不参与派生。存款准备金则用来派生货币。最终货币总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比值,称为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投放,央行具有较大自主权。在基础货币基础上,央行再控制银行的信贷、购债等派生渠道,用以控制货币派生。以此,将货币总量控制在其合意范围内。

3:央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货币派生来控制最终货币总量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但央行也有对上述两个环节失控的时候。

基础货币方面,热钱快速流入(或流出)时,居民(主要是指外贸企业)结汇会导致央行被动投放(或收缩)基础货币(同时也直接投放存款)。此时,央行就通过调节派生环节,来控制货币总量。比如2007年热钱大幅流入时,央行不得不屡次提高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而目前有可能是2007年的逆过程,热钱流出,央行降准(提高货币乘数)。

货币派生方面,2012-2013年,信贷收紧,银行通过自营非标向企业投放信用,在货币经济学原理上与放贷同样能派生货币,但非标不在央行监管范围内,因而派生失控。因此,央行只能通过收缩基础货币的方式加以干预,导致2013年“钱荒”,最终才遏制住这一局面。

2.1.3、调节货币政策松紧来实施宏观调控

最后,为达成经济增长这一目标,央行会调整既定的货币政策,做出宽松或紧缩的决定,将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经济过热时期,央行收紧货币,经济衰退时则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帮助复苏。

央行直接操作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前述的调节基础货币、派生货币的各种手段。这些工具并不直接作用于经济本身,而是作用于中间目标,包括货币总量和利率水平等。然后,货币总量或利率水平的变化,再作用于经济运行。

但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并非万能,只是因素之一。有可能存在其他更重大的因素,影响经济,导致货币政策效果有限。

打个比喻。农民的目标是丰收(货币政策目标),手里的工具是农药(货币政策工具),农药不直接作用于粮食丰收,但能控制虫害(中间目标),进而帮助丰收。但影响丰收的因素很多,有可能虫害控制住了,却出现天灾,这个就不是农药管得住的了。

4:货币政策的工具、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

 

主体

工具

中间目标

最终目标

央行

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总量

利率水平

币值稳定

经济增长

农民

农药

虫害

粮食丰收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2.2、实证:央行如何调节货币总量

我们从实际数据角度观察央行如何调节货币总量。沿用上述框架,分为投放基础货币和控制派生渠道两个环节,最终目标是将货币总量控制在其合理目标范围内。

2.2.1、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观察基础货币投放细节

央行每月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包含基础货币(储备货币)的详细数据,包括货币发行(即流通中的现金,M0)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即存款准备金)两部分。

2014年末,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基础货币共29.4万亿元,其中货币发行6.7万亿元,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22.7万亿元。历史上看,两者比例常年稳定,除春节时期M0剧增外(节日现金持有量增加),其余时间较为稳定。近年也有微弱的M0占比下降趋势,主要是受支付电子化影响。

5: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基础货币总额


6: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基础货币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如果单纯研究货币政策,那么整张资产负债表甚至可以理解为都是围绕基础货币在运行。央行动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基础货币,最终都会反映在表中其他科目上。投放基础货币的工具包括:

1)公开市场操作:用央票或国债等证券为标的,央行通过在银行间市场买入卖出这些证券,调节银行的准备金。这些操作体现在“发行债券”(央票)、“其他负债”(主要是逆回购等)等负债科目中。比如,央行向银行发行央票,则增加“发行债券”科目,减少“储备货币”科目,从而降低基础货币。央票发行会形成央行的利息支出(货币政策成本由央行负担),近年用得少了。

2)再贷款:除传统再贷款外,近年央行推出的PSLMLF等本质上都是再贷款。这些操作体现在“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科目中。央行发放再贷款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储备货币”两个科目同时增加金额。再贷款会形成央行的利息收入,货币政策成本由商业银行负担,但会转嫁给借款人。

4)向政府贷款:向政府贷款也是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但我国禁止央行向政府授信,“对政府债权”科目目前无变化。

5)政府存款:政府存款也是基础货币投放工具。政府通过收税的方式从民间获取资金,这些货币理论上就退出流通。此外也通过政府采购,将货币重新投入流通。我国是每季度终了后的第一个月缴纳税款,基础货币因此收缩,对流动性会有一定影响。

6)国外资产:主要是外汇资产。居民通过外贸等活动赚到外汇,向商业银行结汇换取人民币,自己拿到人民币存款。商业银行再向央行结汇,拿到准备金,形成基础货币。表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就是“外汇资产”和“储备货币”科目同时增加。央行持有外汇资产,运用于各类投资,有时还会承担汇率损失,承担了货币政策成本。

上述各类科目的变化,背后是各类基础货币投放(或回收)工具的运用。从2014年数据来看,外汇占款投放了6411亿元基础货币,央行通过再贷款投放了1.28万亿元,公开市场操作投放了4738亿元,再加上其他投放或回收渠道,全年共投放2.3万亿元。

72014年基础货币的各种投放渠道


82014年基础货币投放细节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用央行资产负债表分析基础货币是严谨的,但有个缺陷,就是每月央行资产负债表披露时间较晚,基本上是推迟2个月左右披露,时效性不高。因此,平时我们主要通过追踪热钱、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政府收税或采购等数据,来估算最新的基础货币总量。

2.2.2、从其他数据观察货币派生细节

有了基础货币数据后,我们再观察如何派生出货币总量(M2)。

首先,M2中有一部分存款,是居民结汇时形成的,不是由基础货币派生而来的。可以粗略地假设,这部分存款约等于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外汇资产。

余下的货币(包括存款和存款取现后的M0)便是由基础货币派生而来。由此,我们已经将货币总量(M2)划分为了两个部分。2014年末,我国M2总量122.8万亿元,其中外汇资产为27.1万亿元,则余下部分95.7万亿元。这95.7万亿元为派生而来。 

92014年底M2总量划分为两部分


10:M2划分为外汇投放和派生两部分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我们再将派生而来的货币总量作分解,划分为各派生渠道。银行将自有资金投放给非金融企业的行为,均能派生货币,主要包括三类:(1)发放贷款;(2)购买非金融企业债券;(3)自营非标等。

前两项均有公布,然后可相减求出第三项。

央行公布的《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披露了商业银行对非金融企业和民居投放的信用总额(包括“对非金融机构债权”、“对其他居民部门债权”两个科目,包括贷款和债券),即为贷款、债券之和。然后,再根据已披露的信贷总额数据,相减后,便可将信贷、债券两类加以区分。

以此,信贷、债券、自营非标三类即可大致划分出来。比如通过观察2012-2014年数据,2012-2013年上半年非标膨胀,派生货币,而后“钱荒”对此有一定的遏制。2014年后,同业业务监管规范化,非标又有上升。

112012-2014年派生货币总量划分为三大类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光大证券研究所

上述是余额数据。还能在此基础上求得年度增量数据,用来判断当年新增M2的投放渠道。比如,2014年派生货币的增量中,85%由信贷投放,债券渠道投放了7%,自营非标等投放了8%。不同投放渠道往往对应着不同的借款人,因此会导致货币投向不同领域。比如,信贷渠道,主要投向贷款借款人,以大型企业为主。而2012年,非标渠道贡献了21%的派生货币,这意味着这些货币投向了非标资产的借款人,也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产开发商等。

12:派生货币增量的不同派生渠道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光大证券研究所

央行通过直接干预银行的信贷额度、购债情况(一般是窗口指导),来控制派生货币总量。自营非标原先不在央行管控范围内,所以出现了2012-2013年上半年那样的非标失控导致M2失控的局面。目前同业业务已经统一纳入监管,重演M2失控的可能性不高。

至此,我们平时所花的“钱”究竟是怎么来的,已经十分清晰。

3、利率水平

在一个充分市场化的经济体中,货币数量和利率水平是充分对应的指标,控制数量就能影响利率水平。但我国目前金融体系并未完全市场化(当然,没有一国的金融体系是彻底市场化的,只是程度区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不够通畅,因此在控制货币数量的同时,还需同时调节利率。

依然结合前文所述的货币政策框架,首先央行投放基础货币,这会形成一个市场,即银行间市场。然后,银行再通过向借款人投放资产,派生货币,这是另一个市场,即信贷市场。

13:银行间市场与信贷市场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银行间市场和信贷市场之间,存在利率传导机制。但受银行放贷行为影响,该机制并不会很通畅,因此两个市场的利率水平会有差异。

同时,派生货币有不同渠道,各渠道间有一定割裂性,也会形成子市场。

3.1、银行间市场利率:银行的资金成本

银行间市场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构成,是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银行间市场是央行调节货币流通和货币供应量的场所,同时又是银行调节资金余缺、多余资金保值增值的场所。

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央行(或其授权的登记机构)开立账户,存有超额存款准备金(这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所以有时也可将银行间市场理解为基础货币的市场),用以银行间交易。超额存款准备金一般是银行为应对流动性需要而额外准备的资金,其收益率水平很低,是一种牺牲收益性来保持流动性的做法。因此,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与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水平高度相关。

2010年宏观调控以来,市场利率上升,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日趋下降。这两者互为因果:一方面,市场高收益,引诱银行降低超额准备金率,把资金拿去赚钱;另一方面,超额准备金率下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更紧,收益率更高。

14: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银行间利率呈明显负相关

资料来源:WIND(单位:%

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水平是观测银行自身资金松紧的关键指标。理论上,银行在资金短缺时可从银行间市场融资,这是它们除存款外的重要负债来源,且是主动负债来源,其利率水平充分市场化。而存款是被动负债,且利率管制(管制也有波动,但波动较小且慢),因此,我们更倾向将银行间利率水平视为银行的资金成本。

将来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其利率水平应该接近(但不会超过)银行间利率水平。否则,存在套利空间。从这一角度也能说明,银行间市场利率是银行业的资金成本。

银行间市场利率,主要观测七天回购定盘利率(FR007)和SHIBOR3M),分别代表短期利率和中期利率(长期利率则用国债利率)。其中,FR007是定盘利率,准确性更高。SHIBOR是报价利率。目前,SHIBOR3M)已跌破4%,从2013年“钱荒”开始的高位显著回落。

15FR007代表的短期利率和SHIBOR3M代表的中期利率

资料来源:WIND(单位:%

准备金缴纳、财政存款变化、热钱进出等因素会影响短期银行间利率。央行林林总总的货币政策,最终作用于基础货币,将银行间利率水平调节在合理范围内。因此,银行间利率水平是央行政策对冲上述所有影响因素的结果。所以,我们与其讨论央行是宽松还是紧缩,还不如紧密观测其政策效果。

3.2、信贷市场利率:借款人的融资成本

上节提到,我们将银行间利率水平视为银行的资金成本。如果将银行类比为制造业,则银行间市场是银行的原材料市场,而信贷市场则是其产成品市场,两个市场利率之间的差就是银行的“毛利”区间。

信贷市场利率是银行资产运用的利率,反映其收益水平。由于贷款利率已经充分市场化,因此相比存款利率更具有可参考性。

央行在每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当期的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并披露有一般贷款、票据融资、个人住房贷款细项数据。

16: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从数据上看,受经济下行、有效信贷需求减弱影响,2014年以来贷款整体利率是有所下降的。四季度末为6.77%,较2013年降43BP,较三季度末降20BP,这助于借款人降低财务压力。

但同时,仍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1)这样的降幅对企业而言可能仍是杯水车薪;2)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还受贷款结构影响,有些企业的贷款利率未必下降。

为观测结构情况,我们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获取贷款各利率区间的占比情况。整体而言,近年利率上浮的贷款的占比有明显提升。一方面,这是行业转型过程中,银行为获取更高资产回报,客户定位下沉,逐步向中小微企业和零售倾斜,从而上浮贷款占比提升。但另一方面,2010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也抬高了贷款利率水平。

17:近年利率上浮的贷款的占比显著提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而低利率贷款的突击投放也能拉低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01412月,利率下浮的贷款占比为13.1%,而11月及此前一直是10%以内,大多为7-9%左右。所以,是12月单月大量投放了利率打折的贷款(主要是国家背景的大项目、大企业),将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水平拉低。

18201412月利率下浮贷款的占比突然上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为剔除这种贷款结构因素对利率的影响,我们需要观察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票据贴现是小微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其利率水平更能反映实体经济信贷利率。常用的指标包括中国货币网公布的“长三角票据贴现价格指数”,此外还有“票据直贴利率(6个月)”。央行也有公布各地的票据转贴现利率。

19:长三角票据贴现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WIND

此外,各类民间利率也能反映小微企业的真实融资成本,比如温州指数等。

3.3、银行间利率与信贷利率之间的传导

上文已述,银行间利率代表银行的资金成本(原材料成本),信贷利率则是银行的产成品价格。如果原材料成本下降,那么产成品价格也有下降的空间。这似乎是很简单的微观经济学原理。

但事实上,宏观经济下行过程中风险的加剧,致使风险溢价增加,从而抬升了贷款利率。甚至,当风险溢价高至一定水平后,理论上计算出来的合理风险定价很高,这会导致借款申请人的逆向选择(信誉良好的借款人已经不愿申请这样的贷款),银行不得不停止发放这类贷款。

但对于低风险的信贷品种,资金成本的下降,确实可以刺激银行的信贷投放意愿。低风险信贷品种包括个人住房贷款、小企业的票据贴现、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等。

因此,过高风险因素导致银行惜贷,进而导致银行间市场的宽松效果无法传导至信贷市场。这因素也从根本上导致类似美国的QE在银行主导金融体系中效果不会明显。

4、融资状况

融资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融资又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随着金融工具创新,两者的区别有些含糊。

为分析方便,本报告从货币经济学角度,将间接融资定义为“能够派生货币的融资方式”,也就是银行投放信贷、购买非金融企业债券、投放自营非标等。其他渠道均可视为直接融资,是存量M2使用权的转移,不会派生M2

4.1、间接融资:三种主要方式

继续延续上文的分析框架。首先,间接融资就是银行通过资产运用派生M2的过程,在上文《2.2.2、从其他数据观察货币派生细节》中已有阐述。

三个货币派生渠道(银行投放信贷、购买非金融企业债券、投放自营非标等),就是间接融资的三种主要方式。其中,信贷渠道是主体,2014年信贷增量占派生货币的比例达到85%

我们再将新增信贷量作结构分解,可以大致观察到信贷投向。信贷大致划分为个人中长期贷款(主要是住房贷款)、个人短期贷款(经营贷、消费贷等)、对公中长期(一般是国家背景的大项目大企业贷款)、对公短期(一般是中小微企业贷款)。2014年新增信贷中,对公中长期贷款占比高达45%,对公短期贷款仅占16%,与前面几年两者比例刚好相反(2009-2010年是四万亿刺激,大量投放大项目贷款,所以对公中长期贷款也多)。

202014年新增信贷中对公长期贷款占比很高


21:近年来年度新增信贷结构


资料来源:WIND


资料来源:WIND

2014年的这一状况反映了实体经济疲弱,中小微企业信贷需求不足(银行对他们也惜贷),信贷资源大量投放至国家背景项目(基建、棚改等)。这便是实体部门融资行为的大致情况。

4.2、直接融资:种类丰富,总量提升

由于银行间接融资的过程就是派生M2的过程,而M2全年目标既定,因此这也意味着间接融资总量是相对确定的,比如银行信贷额度也确定。比如,2015年,从12%M2增长目标,大致估算出信贷额度为11万亿元左右。这11万亿元的信贷额度,假设和2014年一样,大比例投向国家背景项目,则私人部门拿到信贷额度也少,能够服务的借款人相对有限。

其他借款人则需要从直接融资方式中寻求融资。理论上,高达120多万亿元的存量M2均可用来直接融资,但现实中真正投入直接融资的货币却很少。

比如,2014年,社会融资总量16.5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占比35%左右,总额达5.8万亿元。这5.8万亿元占M2总量仅5%左右。相当于,只有5%左右的M2存量用来直接融资。

22:社会融资总量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包括了大部分直接融资种类,但融资方式日新月异,我们预计未来该统计指标仍会修订。

最典型的直接融资方式是发行股票和债券。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逐步建立,股票市场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四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层次分明的市场,债券市场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企业债、金融债等。该融资包括在社会融资总量内,一般归为直接融资。但如果是银行自有资金购买了债券或股票(极少数情况下有发生),则属间接融资。

各类资产管理计划也是一种新型的融资工具。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发行资产管理产品(或称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然后投向融资方(投向股票、债券的除外,因为那些已统计在股票、债券的融资里)。这里的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和银行、券商、基金子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我们有时统称其为泛资管行业。资产管理不派生货币,可归为直接融资。但有时候资产管理方会提供刚性兑付,与直接融资“风险自负”的原则不符。资管行业中,信托投资、委托投资包括在社会融资总量中,但其他银行理财产品、券商资管直接投向融资方的,则不明确。

但能够发行股票、债券或资产管理计划获得融资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其他未达到银行信贷或股票、债券、资产管理门槛的借款人,则需要向更小微的金融机构求助。这些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公司、金融互助社、融资性互联网金融(P2P、众筹等)等,我们将其统称为微金融。从覆盖人群上来说,这个群体数量远超前面的银行、股票、债券、资产管理计划所覆盖的客户群,因而是真正的普惠金融,意义重大,有可能是我国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大任中的中竖力量。这类融资大多统计在社会融资总量的“其他”项下。

4.3、为何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经常强调要提升直接融资比例,这主要出于几点考虑。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直接融资由市场主体双方自行完成融资交易,金融风险由市场主体自行承担,风险高度分散。而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不利于金融稳定性。

其次,每一笔间接融资均会派生货币,导致货币总量巨大。从M2/GDP比例上看,我国已接近200%2014年末),其他银行主导金融体系的国家,该比例也高。

最后,正如上文阐述的,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银行间市场与信贷市场有所割裂,银行对风险规避,使宽松的银行间市场利率无法传导至信贷市场,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传导。

另外,经济转型也需要新的融资方式。银行融资毕竟是债权融资,且利率相对低,偏好低风险行业(毕竟银行要为存款的安全负责),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而我国目前正处经济结构转型时期,新兴产业方兴未艾,需要风险投资、产业基金、股票市场等新型融资方式。金融毕竟是为经济服务的,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需要相应的融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