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johnney908 2015-05-0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天以气而焘,地以气而持。万物盈乎天地之间,咸以气而生。及其病也,莫不以气而得。

     且风之气和平而璺启,热之气暄而舒荣,火之气炎暑而出行,湿之气埃溽而负盈,燥之气清劲而悽怆,寒之气寒气而归藏。此六气时化司化之常也

     及其变,风之气,飘怒而反大凉;热之气,大暄而反寒;火之气,飘风燔燎而反霜凝;湿之气,雷霆骤注而反烈风;燥之气,散落而反湿;寒之气,寒雪霜雹而反白埃。此六气之变也

     故天久寒则治之以暑,天久凉则治之以暄,天久晦则治之以明,天久晴则治之以雨。

     夫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而况人禀天地之气,五运迭侵于其外,七情交战于其中,是以圣人啬气如待至宝,庸人役物而反伤太和,此轩岐所以论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故遂有九气不同之说。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

     所谓九者,怒喜悲恐寒暑惊思劳。其言曰: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逆上矣。王太僕曰:怒则阳气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则呕血及飧泄也。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又云:恐则伤精,却上而不下流,下焦阴气,亦廻环而不散,故聚而胀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气还,故气不行也。新校正云:不行当作下行,寒则腠理闭,气下行,故气收矣。

     王太僕云:身凉则卫气沉,故皮肤之理及渗泄之处,皆闭密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散也。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出,故气泄矣。又云: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故热则肤腠开发,荣卫大通,津液泄,汗大出也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又云:疲劳役则气奔速,故喘息。气奔速则阳外发,故汗出。内外皆踰越于常纪,故气耗损也。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又云:繫心不散,故气亦停留。

     此《素问》之论九气,其变甚详,其理甚明,然论九气所感之疾则略,惟论呕血及飧泄,余皆不言,惟《灵枢》论思虑悲哀喜乐愁忧盛怒恐惧而言其病。

     其言曰:知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和刚柔,如是则邪辟不至,而长生久视

     是故憷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荡散而不藏;愁虑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神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憷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瘁色夭,死于冬;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瘁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筋挛,两胁不举,毛瘁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瘁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嵴不可俛仰屈伸,毛瘁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遂死矣

     《灵枢》论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然无寒暑惊劳四证,余是以推而广之:

     怒气所至,为呕血,为飧泄,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胷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痺,为肥气,为目暴盲,耳暴闭,筋解发于外,为痈疽。

     喜气所至,为笑不休,为毛髮焦,为内病,为阳气不收,甚则为狂。

     悲气所至,为阴缩,为筋挛,为肌痺,为脉痿,男为数溲血,女为血崩,为酸鼻辛頞,为目昏,为少气不足以息,为泣则臂麻。

     恐气所至,为破(月囷)脱肉,为骨酸痿厥,为暴下绿水,为面热肤急,为阴痿,为惧而脱颐。

     惊气所至,为涎潮,为目,为口呿,为癫癎,为不省人,为僵仆,久则为痛痺。

     劳气所至,为咽噎病,为喘促,为嗽血,为腰痛骨痿,为肺鸣,为高骨坏,为阴痿,为唾血,为冥视,为耳闭,男为少精,女为不月,衰甚则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为昏瞀,为中痞,叁焦闭塞,为咽嗌不利,为胆瘅呕苦,为筋痿,为白淫,为得后与气快然如衰,为不嗜食。

     寒气所至,为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下利清白,吐利腥秽,食已不飢,坚痞腹满急痛,癥瘕(疒颓)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

     炅气所至,为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大,而鼓之有声如鼓,疮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甚则督瘛,目昧不明,耳鸣或聋,躁扰狂越,骂詈惊骇,禁慄如丧神守,气逆衝上,唾腥涌溢,食不下,胕肿疼痠,暴瘖暴注,暴病暴死。

     凡此九者,《内经》有治法,但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夫

     怒伤肝,肝属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喜伤心,心属火,喜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属金,悲则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亦自病。思伤脾,脾属土,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亦自病。

     寒伤形,形属阴,寒胜热则阳受病,寒太过则阴亦自病。炅伤气,气属阳,热胜寒则阴受病,热太过则阳亦自病。

     凡此七者,更相为治。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嚯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胷中无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

     炅可以治寒,寒在外者,以焠针(火矣)熨烙灸汤而汗之;寒在内者,以热食温剂平之。寒可以治炅,炅在外者,以清房凉榻薄衣以清剂汗之:炅在内者,以寒饮寒剂平之。

     惟逸可以治劳,经曰:劳者温之。温谓温存而养之。今之医者,以温为温媛之药,差之久矣。岐伯曰,以平为期。亦谓休息之也。

     惟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

     此九者,《内经》自有定理,庸工废而不行。今代刘河间治五志,独得言外之意,谓五志所发,皆从心造。故凡见喜怒悲恐思之证,皆以平心火为主。至于劳者伤于动,动便属阳,惊者骇于心。心便属火,二者亦以平心为主。今之医者不达此旨,遂有寒凉之谤,羣聚而譟之,士大夫又从而惑之,公议何时而定耶?

     昔余治一书生,劳苦太过,大便结燥,欬逆上气,时喝喝然有音,唾呕鲜血。余以苦剂解毒黄连汤加木香、汉防己煎服,时时啜之;復以木香槟榔丸,泄其逆气,不月余而痊。

     又尝以巫跃妓诋以治人之悲结者,余又尝以针下之时,便杂以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余尝击拍门窻,使其声不绝,以治因惊而畏响魂气飞扬者。

     余又尝治一妇人久思而不眠,余假醉而不问,妇果嗬怒,是夜困睡。又尝以酸枣仁丸,治人多忧;以白虎汤不计四时,调理人之暑。

    余又以无忧散泻人冬月得水中之寒痺,次以麻黄汤数两作一剂,煎以枣姜,热服汗出而愈;如未愈者,以瓜蒂散涌之,以火助其汗。治寒厥亦然。余尝治大暑之病,诸药无效,余从其头数刺其痏,出血立愈。

    余治此数者,如探囊然。惟劳而气耗恐而气夺者为难治。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昔闻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躔度。及风云雷雨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而忘其圊。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

     又闻庄先生者,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去取药。数日更不来,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庄引《素问》曰:惧胜喜。此二人可谓得元关者也。然华元化以怒郡守而几见杀,文挚以怒齐王而竟杀之。千万人中仅得一两人,而反招暴祸。若乃医本至精至微之术,不能自保,果贱技也哉?悲夫!

  内外四气

  外有风寒暑湿,属天之四令,无形也;内有飢饱劳逸,属天之四令,有形也。

  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者。谓积聚癥瘕,瘤气瘿起结核,狂瞀癫癎。疏曰:癥,坚也,积也。瘕,气血也。

  二者,始因气动而外有所成者,谓痈肿疮疡,疥癣疽痔,掉瘈浮肿,目赤熛痓,胕肿痛痒之类是也。

  叁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谓留饮癖食,飢饱劳损,宿食霍乱,悲恐喜怒,想慕忧结之类是也。

  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谓瘴气贼魅,虫蛇蛊毒,伏尸鬼击,衝薄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割刺之类是也

  风木郁之病

  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僵仆,筋骨强直而不用,卒倒而无所知也。

  暑火郁之病

  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肋胷背首面四肢,(月真)膹胪胀,疡疿呕逆,瘈瘲,骨痛节疼,及有洞泄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衰少,目赤心痛;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也。

  湿土郁之病

  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月真),呕逆,霍乱,饮发注下,胕肿身重,脾热之生也。

  燥金郁之病

  故民病欬逆,心腹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乾,面尘,色恶,金胜而木病也。

  寒水郁之病

  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痞坚,腹满,阴乘阳故也。

  初之气

  自大寒至春分,厥阴风木之位,阳用事而气微,故曰少阳。得甲子元头,常准以大寒交初之气分,以六周甲子以应六气,各主二月。正月、二月少阳。叁阴叁阳亦同。

  二之气

  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位;阳气清明之间,又阳明之位。

  叁之气

  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之位;阳气发,万物俱成,故亦云太阳旺。其脉洪大而长。天气併万物,人脉衰盛,造化亦同。

  四之气

  大暑至秋分,太阴湿土之位;天气吉感,夏后阴已用事,故曰太阴旺。此叁阴叁阳,与天气标本阴阳异矣。脉缓大而长。燥金旺,紧细短濇,以万物乾燥,明可见矣。

  五之气

  秋分至小雪,阳明燥金之位;气衰阴盛,故云金气旺,其脉细而微。

  终 之气

  小寒至大寒,太阳寒水之位;阴极而尽,天气所收,故曰厥阴旺。厥者,尽也。

  风木肝酸【 达针】

  与胆为表里,东方木也,色青,外应目,主治血。芍药味酸微寒,泽泻咸平,乌梅酸热。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主动。治法曰,达者,吐也,其高者因而越之。可刺大敦,灸亦同。

  暑火心苦【 发汗】

  与小肠为表里。南方火色,外应舌,主血运诸经。大黄苦寒,木香苦温,黄连苦凉,没药苦热。

  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火。治法曰,热者汗之,令其疏散也。可刺少衝,灸之亦同。

  湿土脾甘【 夺针】

  与胃为表里。中央土也,色黄,应脣,主肌肉,应四时。蜜甘凉,甘草甘平。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治法曰,夺者,泻也,分阴阳利水道。可刺隐白,灸亦同。

  燥金肺辛【 清针】

  与大肠为表里。西方金也,色白,外应皮毛,鼻亦行气。乾姜辛热,生姜辛温,薄荷辛凉。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金。治法曰,清者,清膈,利小便解表。可刺少商,灸亦同。

  寒水肾咸【 折针】

  与膀胱为表里。北方水也,色黑,外应耳,主骨髓。牡蛎咸寒,水蛭咸寒。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水。治法曰,折之,谓抑之制其衝逆。可刺涌泉,灸亦同。

  大寒子上初之气

  初之气,为病多发欬嗽,风痰,风厥,涎潮,痺塞,口喎,半身不遂,失音,风癫,风中。妇人胷中留饮,两脐腹微痛,呕逆恶心,旋运惊悸狂癫,心风搐搦颤掉。初之气病,宜以瓜蒂散吐之,在下泄之。

  春分卯上二之气

  二之气,为病多发风温风热。经曰:风伤于阳,湿伤于阴。故头痛身热,发作风温之候,风伤于卫气也,湿伤于脾气也。是以风温为病,阴阳俱自浮,汗出身重,多眠,鼻息,语言难出。此以上二证不宜下。若与巴豆大毒丸药,热证併生,重者必死。二之气病,宜以桂枝麻黄汤,发汗而已。

  小满巳上叁之气

  叁之气,为病多发热,皆传足经者多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者,发热恶寒,头项痛,腰嵴强;阳明者,身热目疼,鼻乾不得卧;少阳者,胷胁痛,耳聋,口苦,寒热往来而呕。此叁阳属热。太阴者,腹满咽乾,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少阴者,口燥舌乾而渴;厥阴者,腹满囊缩,喘热闷乱,四肢厥冷,爪甲青色。叁之气病,宜以清凉,上温下养,不宜用巴豆丸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气

  

     四之气,为病多发暑气,头痛身热,发渴,不宜作热病治,宜以白虎汤,得此病不传染。次发脾泄,胃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霍乱吐泻,下痢及赤白相杂,水谷不分,消渴,肠鸣切痛,面浮足肿,目黄口乾,胀满气痞,手足无力。小儿亦如此。四之气病,宜渗泄,五苓散之类。

  秋分酉上五之气

  五之气,为病多发喘息,呕逆,欬嗽,及妇人寒热往来,痎疟瘅痔,消渴中满,小儿斑瘾疮疱。五之气病,宜以大小柴胡汤,宜解治表里之类。

  小雪亥上终之气

  终之气,为病多发风痰,风寒湿痺,四肢不收。冬水復旺,水湿相搏,肺气又衰,冬寒盛,故发则不收而痿,厥弱无以运用,水液澄澈清冷。大寒之疾,积滞瘕块,寒疝血瘕。凡气之疾,终之气病,宜破积发汗之类。

  风治法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防风通圣散 天麻散 防风汤 袪风汤 小续命汤 消风散 排风汤

  暑治法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白虎汤 桂苓汤 玉壶丸 碧玉散 玉露散 石膏汤

  湿治法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朮木香散 桂苓白朮九 五苓散 葶苈木香散 益元散 神助散

  火治法

  火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凉膈散 解毒丸 神功丸 八正散 调胃散 大小承气汤

  燥治法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 麻仁丸 脾约丸 润体丸 润肠丸 四生丸 葶苈散

  寒治法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姜附汤 四逆汤 二姜汤 大戊己丸 附子理中汤 朮附汤

  风门独治于内者

  防风通圣散 防风天麻丸 防风汤 大黄丸 消风散 袪风丸 承气汤 陷胷汤 神芎丸 小续命汤 备急丹

  暑门独治于外者

  白虎散 桂苓甘露散 化痰玉壶散 益元散 玉露散 石膏散 拔毒散 水澄膏 鱼胆丸 金丝膏 生肌散

  湿门兼治于内者

  葶苈木香散 白朮木香散 五苓散 益元散 桂苓白朮丸 防风当归饮子 神助散 大橘皮汤 防风通圣散 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 柴胡饮子

  火门兼治于外者

  黄连解毒汤 凉膈散 泻心汤 神芎丸 调味承气汤 八正散 调胃散 桂苓汤 五积散 小建中汤 麻黄汤 升麻汤

  燥门先治于内后治于外者

  

     神芎丸 脾约丸 麻仁丸 润体丸 四生丸 姜附汤 四逆汤 二姜汤 朮附汤 谓寒药攻其里,大黄、牵牛之类;热药攻其表,桂枝、麻黄、升麻之类。

  寒门先治于外后治于内者

  大己寒丸 理中丸 谓热药攻其表,寒药攻其里。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