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天以气而焘,地以气而持。万物盈乎天地之间,咸以气而生。及其病也,莫不以气而得。
内外四气 外有风寒暑湿,属天之四令,无形也;内有飢饱劳逸,属天之四令,有形也。 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者。谓积聚癥瘕,瘤气瘿起结核,狂瞀癫癎。疏曰:癥,坚也,积也。瘕,气血也。 二者,始因气动而外有所成者,谓痈肿疮疡,疥癣疽痔,掉瘈浮肿,目赤熛痓,胕肿痛痒之类是也。 叁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谓留饮癖食,飢饱劳损,宿食霍乱,悲恐喜怒,想慕忧结之类是也。 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谓瘴气贼魅,虫蛇蛊毒,伏尸鬼击,衝薄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割刺之类是也。 风木郁之病 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僵仆,筋骨强直而不用,卒倒而无所知也。 暑火郁之病 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肋胷背首面四肢,(月真)膹胪胀,疡疿呕逆,瘈瘲,骨痛节疼,及有洞泄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衰少,目赤心痛;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也。 湿土郁之病 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月真),呕逆,霍乱,饮发注下,胕肿身重,脾热之生也。 燥金郁之病 故民病欬逆,心腹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乾,面尘,色恶,金胜而木病也。 寒水郁之病 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痞坚,腹满,阴乘阳故也。 初之气 自大寒至春分,厥阴风木之位,阳用事而气微,故曰少阳。得甲子元头,常准以大寒交初之气分,以六周甲子以应六气,各主二月。正月、二月少阳。叁阴叁阳亦同。 二之气 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位;阳气清明之间,又阳明之位。 叁之气 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之位;阳气发,万物俱成,故亦云太阳旺。其脉洪大而长。天气併万物,人脉衰盛,造化亦同。 四之气 大暑至秋分,太阴湿土之位;天气吉感,夏后阴已用事,故曰太阴旺。此叁阴叁阳,与天气标本阴阳异矣。脉缓大而长。燥金旺,紧细短濇,以万物乾燥,明可见矣。 五之气 秋分至小雪,阳明燥金之位;气衰阴盛,故云金气旺,其脉细而微。 终 之气 小寒至大寒,太阳寒水之位;阴极而尽,天气所收,故曰厥阴旺。厥者,尽也。 风木肝酸【 达针】 与胆为表里,东方木也,色青,外应目,主治血。芍药味酸微寒,泽泻咸平,乌梅酸热。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主动。治法曰,达者,吐也,其高者因而越之。可刺大敦,灸亦同。 暑火心苦【 发汗】 与小肠为表里。南方火色,外应舌,主血运诸经。大黄苦寒,木香苦温,黄连苦凉,没药苦热。 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火。治法曰,热者汗之,令其疏散也。可刺少衝,灸之亦同。 湿土脾甘【 夺针】 与胃为表里。中央土也,色黄,应脣,主肌肉,应四时。蜜甘凉,甘草甘平。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治法曰,夺者,泻也,分阴阳利水道。可刺隐白,灸亦同。 燥金肺辛【 清针】 与大肠为表里。西方金也,色白,外应皮毛,鼻亦行气。乾姜辛热,生姜辛温,薄荷辛凉。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金。治法曰,清者,清膈,利小便解表。可刺少商,灸亦同。 寒水肾咸【 折针】 与膀胱为表里。北方水也,色黑,外应耳,主骨髓。牡蛎咸寒,水蛭咸寒。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水。治法曰,折之,谓抑之制其衝逆。可刺涌泉,灸亦同。 大寒子上初之气 初之气,为病多发欬嗽,风痰,风厥,涎潮,痺塞,口喎,半身不遂,失音,风癫,风中。妇人胷中留饮,两脐腹微痛,呕逆恶心,旋运惊悸狂癫,心风搐搦颤掉。初之气病,宜以瓜蒂散吐之,在下泄之。 春分卯上二之气 二之气,为病多发风温风热。经曰:风伤于阳,湿伤于阴。故头痛身热,发作风温之候,风伤于卫气也,湿伤于脾气也。是以风温为病,阴阳俱自浮,汗出身重,多眠,鼻息,语言难出。此以上二证不宜下。若与巴豆大毒丸药,热证併生,重者必死。二之气病,宜以桂枝麻黄汤,发汗而已。 小满巳上叁之气 叁之气,为病多发热,皆传足经者多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者,发热恶寒,头项痛,腰嵴强;阳明者,身热目疼,鼻乾不得卧;少阳者,胷胁痛,耳聋,口苦,寒热往来而呕。此叁阳属热。太阴者,腹满咽乾,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少阴者,口燥舌乾而渴;厥阴者,腹满囊缩,喘热闷乱,四肢厥冷,爪甲青色。叁之气病,宜以清凉,上温下养,不宜用巴豆丸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气
秋分酉上五之气 五之气,为病多发喘息,呕逆,欬嗽,及妇人寒热往来,痎疟瘅痔,消渴中满,小儿斑瘾疮疱。五之气病,宜以大小柴胡汤,宜解治表里之类。 小雪亥上终之气 终之气,为病多发风痰,风寒湿痺,四肢不收。冬水復旺,水湿相搏,肺气又衰,冬寒盛,故发则不收而痿,厥弱无以运用,水液澄澈清冷。大寒之疾,积滞瘕块,寒疝血瘕。凡气之疾,终之气病,宜破积发汗之类。 风治法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防风通圣散 天麻散 防风汤 袪风汤 小续命汤 消风散 排风汤 暑治法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白虎汤 桂苓汤 玉壶丸 碧玉散 玉露散 石膏汤 湿治法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朮木香散 桂苓白朮九 五苓散 葶苈木香散 益元散 神助散 火治法 火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凉膈散 解毒丸 神功丸 八正散 调胃散 大小承气汤 燥治法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 麻仁丸 脾约丸 润体丸 润肠丸 四生丸 葶苈散 寒治法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姜附汤 四逆汤 二姜汤 大戊己丸 附子理中汤 朮附汤 风门独治于内者 防风通圣散 防风天麻丸 防风汤 大黄丸 消风散 袪风丸 承气汤 陷胷汤 神芎丸 小续命汤 备急丹 暑门独治于外者 白虎散 桂苓甘露散 化痰玉壶散 益元散 玉露散 石膏散 拔毒散 水澄膏 鱼胆丸 金丝膏 生肌散 湿门兼治于内者 葶苈木香散 白朮木香散 五苓散 益元散 桂苓白朮丸 防风当归饮子 神助散 大橘皮汤 防风通圣散 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 柴胡饮子 火门兼治于外者 黄连解毒汤 凉膈散 泻心汤 神芎丸 调味承气汤 八正散 调胃散 桂苓汤 五积散 小建中汤 麻黄汤 升麻汤 燥门先治于内后治于外者
寒门先治于外后治于内者 大己寒丸 理中丸 谓热药攻其表,寒药攻其里。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
来自: johnney908 > 《四柱入门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