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字军东征的历史真相

 fx1164 2015-05-06

欧洲的历史在走向中世纪的进程中,其实就意味着黑暗的宗教色彩接受种种蛮荒的进化,无论是君权的独揽、政治的争斗、人民的日常生活,都逃不过宗教色彩铺天盖地的渲染,社会因为有些所谓的特权阶级变得相当的畸形,而上帝赋予这些神职人员的特权被大肆的篡改,成为了特权阶层的宝剑,伸向何方都打着上帝的旗号,完全颠覆了上帝所赋予人间的本意。就连不可一世的欧洲各国国王也不得不因为宗教的问题变成了某些意义上的傀儡,无法掌控本国的组多涉及宗教的权力!权力集中在了以教皇为首的基督教神职人员的手中!

最典型就是1096—1270年,西欧封建主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史称“十字军东征”。他们借口反对异教徒,打着圣战的旗号,对东部地中海各国进行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侵略战争。罗马教廷称这场战争是宗教战争,即是基督教反对穆斯林、十字架反对弯月的战争。弯月指新月,是伊斯兰教的象征。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每个参加出征的人,包括骑士、农民、小手工业者在内,胸前和臂上都佩有“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把十字军东征看作一个极具英雄主义的传奇故事。中世纪欧洲的骑士历险东征,再加上神秘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东方世界,更给这段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增添了无穷魅力。遗憾的是,有趣的故事毕竟不是冷漠的历史。在所谓高贵的骑士、富饶的东方、野蛮的异教徒和碧血黄沙的豪情后面,掩藏了无数的屠杀、欺骗、贪婪与丑恶。可以用“侵略”直接来形容这传奇的十字军!现在,暂且用史实来揭开这层笼罩了一千年的神秘的面纱。

11~13世纪末,奉“主的旨意”,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罗马天主教会在“上帝的引导下”,打着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的旗号,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了持续近195年的侵略性远征。(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领土是在十一世纪末叶被穆斯林(塞尔柱突厥人)占领的。)从1095年发动第一次十军至1291年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灭亡,一般认为先后共有八次东征,其中较重要的为前四次。

十字军大规模东征(主要是陆路)共进行过八次: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是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11月26日在克莱蒙(法国)召开的高级宗教会议上宣布的。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是因埃及苏丹撒拉丁军队于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战役中击溃耶路撒冷王国军队并占领耶路撒冷而引起的。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是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的。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是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国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领奥匈十字军联军对埃及进行的远征。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进行。这次东征使基督徒于1229年一度夺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占。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是法国国王圣者路易九世统率下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两次东征,但均遭失败。

造成此次战争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上的诱惑,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贸易发达,大量东方贵重商品经由意大利运往西欧,大大刺激了封建贵族的物欲。他们认为远征东方可以攫取新的领地和财富。自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以后,罗马教皇的权势下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教皇力图恢复对东方的统治,甚至不惜诉诸武力。社会各阶级均参加十字军东征。以教皇为首的教会上层僧侣是十字军东征的思想鼓动者和总策划者。他们利用宗教狂热极力扩大罗马教廷的政治影响,企图将希腊东正教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力图通过掠夺东方国家领土和建立新的“基督教”领地来增加自己的财富;破落的骑士阶层也为发财致富的机会所吸引,他们成为十字军的主要成员;大封建主力图扩大自己的领地和增加收入,并梦想在东方富庶的土地上建立受其支配的国家。意大利的热那亚、威尼斯和比萨等城市在筹划十字军东征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因为,从近东驱逐塞尔柱突厥人,并同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各族人民重建贺易关系,对这些城市十分有利。为求摆脱封建压迫和极端贫困的道路,贫穷的农民也参加了最初几次十字军东征。但是,从十二世纪后半期起当农民看清这种希望不可能实现之后,便拒绝参加十字军东征。天主教会宣布十字军军人是“为信仰而战的勇士”,把他们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并予以各种特权。

如果说把十字军的侵略行为看作是中世纪扩张的主要形式,这肯定是偏激和不全面的!这场所谓的“圣战”根本就是资本主义兴起的前兆,对于资本积累得一种渴望所导致的!!同时也是摆脱西欧社会自身的种种经济和社会文化冲突的一条出路,将自身的矛盾转化到了对于异教徒的征伐之上!妄图通过外在的诱惑,利用征战来解决狭小的西欧范围内不能平均分配的形形色色的欲望!宗教只不过是那个年代所赋予的最具号召力的旗帜,上帝和耶稣的威望被神的仆人所利用,美好的宗教信仰成为了为信仰而战外衣下的替罪羔羊!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加上经济的改善,逐渐诞生了'市民'这个新阶层。他们在商业气息浓厚的城市长大,为了更大的利益可以不顾一切。很快,商人的足迹遍及整个地中海海岸,他们甚至还与维京人做生意。城市造就了他们,他们也造就了一批富有、甚至独立的商业大城市(比如说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如果这时能在东方有个一夜暴富的机会,商人们无疑会积极参与——哪怕是军事行动。

传统的贵族阶层的情况有所不同。西欧当时实行长子世袭的制度,因此很多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弟只好去当一个寄人篱下的骑士。骑士向他们所依附的贵族效忠,他们是一个类似于职业军人的团体:盲目崇拜占庭勇力,愚忠。很多人都是大字不识的白丁。这些精力过剩的人们把时间消耗在比武竞技上,或者是为了主子而与其他贵族来点小打小闹的战斗。这种事情相当的频繁,无力制止的教会于是赋予骑士们宗教与道德意义——骑士们将以上帝的名义保护平民与教会,随时准备消灭一切异教徒。至于那些大贵族虽然没有这种'神圣'的职责,但他们同样对于市场上日渐丰富的商品垂涎三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迫切需要财富,需要权势;而这一切的根本就是他们需要更大的领地。

同时最主要的诱因是教皇也想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众所周知,自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来,罗马教会就一直想用各种手段重新控制东方的基督教派别。1073年,当时的教皇在致函要求拜占庭东正教归顺被拒绝后,差一点儿就要去兴师问罪。现在,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斗争中暂时占上风的教皇重新把眼光投向东方。罗马教会很快就会统一整个基督教,收复圣地。万事具备,缺的就是一个理由。

当时中东地区有两股较大的势力:基督教的拜占庭,还有伊斯兰世界。此时的拜占庭已经不复昔日的辉煌,版图的缩小就是最好的证明。一度疆域环绕地中海的大帝国,现在已经龟缩到了巴尔干半岛,首都随时有被敌人兵临城下的危险。不过尽管实力不济,拜占庭仍然十分富裕。帝国的地理位置在商业上十分有利——正好位于亚洲与欧洲的必经之地。商人可以同时与落后的西欧、野蛮的东欧还有中东的穆斯林做生意,并靠着这种转口贸易顺利获得大量利润。富商们逐渐渗透入政府机构,并开始取代传统的统治阶层——军人与贵族势力。整个国家开始向商业倾斜,成为欧洲那些新兴商业城市的强大竞争对手。而在巴勒斯坦地区则更为混乱。这里杂居着矛盾重重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中间还搀和了不少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在南部,什叶派在埃及建立的法蒂玛王朝也在逐渐控制该地区。

正值10世纪末期的中东,拜占庭的实力大为衰落,而伊斯兰世界则四分五裂。无论是政治情况还是宗教、民族情况都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如果外部势力要进入该地区,此时无疑是最适合浑水摸鱼的时候。

纵观这段历史,可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梦一般的远征。整个西方世界仅仅因为宗教情绪(这是直接原因兼导火索)就兴师动众,将东方世界闹的天翻地覆。没有任何作战方案或者情报就心血来潮的开战,而少数人对于财富的渴望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知道,拜占庭从来没有把对伊斯兰教徒的战斗称为'圣战'。应该承认的是,东方世界当时对于宗教的宽容远胜于西方。按照当时的伊斯兰教观点,被称为“读经人”的犹太人与基督教徒与穆斯林信仰的是同一个神,唯一的区别只是他们没有得到最高的启示,只要交点人头税就可以正常生活,仅此而已。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十字军会在东方遇到那么多基督教徒,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耶路撒冷大屠杀时回有那么多犹太人。换做西欧,异端肯定是没有好下场的。

应该说几乎每个参与此事的欧洲人都是赢家。乌尔班二世曾经许诺过要赦免所有十字军的罪过,而后来教会还真的靠卖赦罪符和假圣物大赚其钱。普通士兵虽然没有获得什么财富,但起码也有了心理安慰:自己是圣地的解放者。至于贵族们,则有了新的封地,甚至自己的国家。

十字军在东方的一系列政权,其实就是一块块殖民地。名义上说各伯国、公国都直接服从耶路撒冷国王。这一点在开始还做得到——毕竟君臣们都是一起打天下的生死之交。但到了后来,贵族们的领地已经相当于独立王国。领主们分成两派:一派是第一次东征就定居下来的贵族,另一派则是新来的。这两派整天勾心斗角,逐渐架空了国王,也让十字军阵营逐渐分裂。

最大的受益人应该是那些意大利的商人。这些城市的舰队帮助十字军夺得海岸,又保障了十字军的海上运输线,因此在东方各个城市里获得了自己的特别自治区作为奖励。商人们在这里大做转口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应该说这些人也有自己的贡献:普及银行业,倒卖奢侈品,传播各种新事物(包括阿拉伯数字),将东方的文化、风俗带回西方。另一方面,商业城市开始逐渐在幕后操纵政治——第四次对拜占庭的远征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意大利城市要教训自己的商业对手,同时掠夺财富。在这些强大的商人中后来出现了一个还算有名气的人物,名字叫马可波罗。

十字军远征的目标是保卫东方的基督教会,采取的措施就是大杀异教徒。结果证明这一招相当的失败:在十字军撤退后,饱受迫害的伊斯兰教徒向东方的基督教徒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同时由于十字军和罗马教会对待当地教会的态度十分生硬,也激起了他们的反抗:到后来东方的基督教会完全倒向伊斯兰教的势力.最大的受害人当然是东方的穆斯林。西方的军队屠杀、抢掠、歧视他们,占领他们的城市,迫害他们的宗教。尽管1291年十字军被完全赶出东方,但是远征的影响甚至至今仍然存在。

长达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带来了巨大灾难,当事各国生命财产的损失无法估量,使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为此长期互相仇视。十字军始终无法实现它的口号,圣地既未能永久收复,穆斯林反而较前大为扩张,从北非、小亚细亚,一直到东南欧,都成了穆斯林的势力范围。拜占廷帝国被严重削弱,终于15世纪中叶亡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是,十字军东征也扩大了教皇的影响,增进了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团结,助长了民族主义。大批欧洲人涌向东方,东方古老灿烂的文化促成欧洲文明新的觉醒,为13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开辟了道路。(来源:伊漾的新浪博客,坐观君稍有编辑)

看到这里,有没有人觉得还不解渴?坐观君再给大家补充点儿材料:

十字军远征总体上说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参加者的社会成分繁杂不一,武器装备上极不统一。身裹甲胄的骑士装备的是中等长度的剑和用于刺杀的重标枪。一些骑马或徒步的骑士除剑外,还装备有锤矛或斧子。大部分农民和市民装备的是刀、斧和长矛。十字军采用的是骑士军战术,战斗由骑士骑兵发起,一接战即单个对单个的决斗,协同动作有限。

与十字军作战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种是轻骑兵。交战时,他们先用箭击溃十字军的部队,然后将其包围,实施勇猛果敢的攻击,把它们分隔成数个孤立的部分加以歼灭。

恩格斯写道:“……在十字军远征期间,当西方的‘重装’骑士将战场移到东方敌人的国土上时,便开始打败仗,在大多数场合都遭到覆灭。”

十字军远征持续了将近200年,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后世史家评论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失败还更坏些。”十字军所谓要夺回的圣地耶路撒冷,遭到空前的血洗。单在一所寺院里,就有约1万名避难者惨遭屠戮。十字军一个头目写给教皇的信里说,他骑马走过尸体狼藉的地方,血染马腿到膝。寺院、宫殿和民间的金银财物被抢劫一空,许许多多的古代艺术珍品被毁。这场屠杀以后,十字军到“圣墓”前去举行宗教仪式,随后又投入了新的烧杀虏掠。《耶路撒冷史》记载说,十字军占领该城后,对穆斯林不分男女老幼实行了惨绝人寰的3天大屠杀。“勇士们”为了掠取黄金,剖开死人的肚皮到肠胃里去找。后来,因死人太多,干脆把死人堆架起来烧成灰烬,再在尸灰里扒寻黄金。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时,对该城烧杀抢掠一星期,将金银财宝、丝绸衣物和艺术珍品抢劫一空,使这座繁荣富庶的文明古城变成了尸山火海的废墟。为了分赃方便,就把金属雕塑熔铸成块件。法国编年史家维拉杜安写道:“自世界创始以来,攻陷城市所获的战利品从未有如此之多。”

(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