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分型

 十六级灰阶 2024-01-15 发布于山东



胆管的解剖

1、肝内胆管:起自毛细胆管,继而汇集成小叶间胆管,肝段、肝叶胆管及肝内部分的左右肝管。肝内胆管和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及其各级分支的分布和行走大体一致,三者同为一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所包裹。左、右肝管为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支。­

2、肝外胆道 ­

(1)左、右肝管和肝总管:左、右肝管出肝后,在肝门部汇合形成肝总管。左肝管较为细长,长约2.5~4cm,全程位于肝门横沟内,与肝总管间形成90°夹角;右肝管较粗短,长约1~3cm,与肝总管间形成约150°夹角。肝总管直径为0.4~0.6cm,长约2~4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中,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

(2)胆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胆总管长约7~9cm,直径0.6~0.8cm。若直径超过1cm,应视为病理情况。­

根据其行程和毗邻关系,胆总管分为四段:­

①十二指肠上段:始于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止于十二指肠上缘。此段经网膜孔前方,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下行,肝动脉位于其右侧,门静脉位于两者后方。胆总管探查、取石及引流手术多在此段进行;­

②十二指肠后段:行经十二指肠第一段后方,其后方为下腔静脉,左侧有门静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③胰腺段:在胰头后方的胆管沟内或实质内下行;­

④十二指肠壁内段:胰腺段胆总管下行至十二指肠降部中段后,斜行进入肠管后内侧壁,长约1.5~2cm。85%的人胆总管与主胰管在肠壁内汇合形成一共同通道,并膨大形成胆胰壶腹,亦称乏特(Vater)壶腹。壶腹周围有括约肌(称Oddi括约肌)使十二指肠粘膜隆起形成皱襞。壶腹末端通常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下1/3或中1/3处的十二指肠大乳头。另有15%~20%的胆总管与主胰管分别开口于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主要包括胆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和壶腹括约肌,它具有控制和调节胆总管和胰管的排放,以及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重要作用。

­


胆管囊肿的概述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congenital biliary dilatation) 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胆管畸形,常合并胆总管末端狭窄、胰胆管合流异常、胰胆管结石,其癌变率达到普通人群的 20~30 倍,积极的外科处理是当前首选治疗措施。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有助于充分了解CBD的类型及合并症,对制订完善的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Todani分型

i1959年,Alonso-Lej提出了前三型,1975年日本学者户谷(Todani)增添了后两型,目前这种五型分类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意见趋于一致,也被广泛应用于影像及临床。

Ⅰ型:孤立的肝外胆管梭形囊肿或称胆总管囊性扩张症,为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5%~90%。一般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正常,胆囊管汇入囊肿。又可分三个亚型,1988年,Kusunoki发现此型囊肿的远端(即狭窄段)胆管壁明显缺少神经节细胞,提出神经节细胞缺如是本型的病因。

Ⅰa型局限性胆总管囊肿;

Ⅰb型节段性胆总管扩张(常伴远端)没有胰胆合流异常。

Ⅰc型弥漫性胆总管梭形扩张,最常见。

Ⅱ型:肝外胆管憩室,在胆总管形成大小不等的憩室,多位于胆总管外侧壁。较少见,仅占2~3.1%。

Ⅲ型:胆总管开口囊性脱垂,又称胆总管末端囊肿,仅占1~5%(1.4%)。一般以一个狭窄的开口汇入十二指肠内,偶有位于胰腺内者,胆总管和主胰管分别在十二指肠壁内汇入囊肿。此型在临床上有时被误诊为十二指肠内息肉或肿瘤。

Ⅳ型:多发性的肝内或肝外的胆管扩张,占15-35%,又分成两个亚型。

Ⅳa型,肝外胆总管扩张同时合并肝内胆管扩张

Ⅳb型,肝外胆管的多发性扩张。

Ⅴ型:肝内胆管单发或多发性囊肿,又称Caroli病,约占20%。Caroli按组织结构将其分为单纯型与门静脉周围纤维化型两类。

Va型单纯型肝内胆管扩张 有肝内的胆管扩张但肝实质的色泽与质地正常,仅在扩张的胆管壁上有纤维组织增生,与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无关。约一半以上的病例合并肾囊性病变或髓质海绵状肾。

Vb型静脉周围纤维化型 除肝内的胆管节段性扩张之外,常伴有肝脏先天性纤维化,从门静脉间隙到肝小叶周围均有广泛的纤维增生,甚至可导致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症,也叫做Caroli综合征。

Ⅵ型:胆囊管囊肿,罕见。1983年Bode和Aust首先报道1例。1991年,Serena等又报道1例,并建议列为一种新型胆管囊肿。



CBD华西分型

基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CBD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根据胆管扩张病变累及胆管树的部位进行分型—CBD华西分型。

Ⅰ型:远端肝外胆管扩张型。胆管病变部位仅累及肝门部远端胆管(包括胆总管和肝总管),而肝内胆管正常或是继发扩张(囊肿切除术后肝内胆管扩张明显减轻或消失);并且扩张胆管呈单发或多发,可为囊状、梭状或憩室样扩张,它包含Todani分型的Ⅰ、Ⅱ、Ⅲ及Ⅳb型。

Ⅱ型:远端肝外胆管合并左右一级肝管扩张型。胆管病变部位在Ⅰ型的基础上还累及左右一级肝管,且一级肝管存在明确狭窄(非继发扩张),二级及以上肝管未见明显异常。

Ⅲ型:肝外胆管合并二级及以上肝管扩张型。胆管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在Ⅱ型的基础上合并二级及以上肝管扩张,扩张肝管可局限于单个或多个肝段,也可为全肝弥漫性分布。Ⅱ型和Ⅲ型一并组成Todani分型的Ⅳa型。

Ⅳ型:单纯肝内胆管扩张。病变部位仅累及肝内胆管,无肝外胆管树的扩张,它对应于Todani分型的Ⅴ型。





董氏分型

2013年董家鸿院士结合大宗病例数据分析和临床实践,基于解剖及临床病理特征,提出了新分型即董氏分型。

A型:肝脏周围胆管扩张,即Carroli病。A1型指病变局限于部分肝叶,A2型指病变弥漫于全肝。

B型:中央肝管扩张。B1型为单侧肝叶的中央胆管扩张,B2型为累及两侧肝叶主干管分叉处的扩张。该分型在Todani分型中未能体现,临床上通常也将其与Carroli病混淆;

C型:仅累及肝外胆管的胆管扩张症。单纯累及肝外胆的胆管扩张症,无论是呈囊状扩张(Todanni I型)还是憩室样扩张(Todann 型),也无论是单发性还是多发性扩张(Todani IVb型))其治疗方法和预后无显著差异,故划归为同一类型。

D型:中央肝管与肝外胆管同时受累,对应Todani分型的IVa型。



影像表现


 Todani Ⅰa

 Todani II

Todani 

 Todani Ⅳa

Todani V型(Caroli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