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化—处世篇 . 醒世箴言《名人格言录》(21-30)

 愚雅轩 2015-05-06

 

中华文化处世篇 醒世箴言

名人格言录(21-30)

21、韩愈

21韩愈(唐)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五箴并序

    《五箴》是韩愈在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谪居阳山时所写的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自戒之作。通篇以自我批评为基调,但这种批评有出自真心的一面,也有告诫自己警醒的一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蕴含其中。

五箴并序【原文】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无勇也。予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讼其恶云。

【译文】

    人就怕不知道自己的过失。知道了自己的过失,如果不能改,那就是缺乏勇气。我今年三十八岁了,稀疏的头发日益斑白,松动的牙齿日益脱落。听力和视力都不如以前那么好,道德学问也一天天远离当初制定的目标。我达不到君子的境界,最终不得不成为小人,已是明确无疑的啦!写此《五箴》来批评自己一番。

游箴【原文】

    予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予今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呜呼予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决心求得多方面的才能,从早到晚,孜孜不倦的学习。我现在的情形:吃饱了就嬉游,从早到晚碌碌无为。唉!我这个人呀!难道不知道吗,我已被君子唾弃,归入小人之流了啊!

言箴【原文】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

【译文】

    不能体会言外之意的人,怎么可以同他讲话!能够体会言外之意的人,不用开口,就能知道你想说什么。在幕府中说得太多,人们反而以为你有二心;在御史进行评论,人们反而以为你是诬陷别人。你还不引以为戒么!难道一定要唠唠叨叨送掉性命吗?

行箴【原文】

    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梅而休,汝恶曷瘳?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

【译文】

    行为背离礼义,言论违反规范,即使后来没造成什么恶果,你也应该后悔。行为端正无邪,言论不离正道,人死精神不死,还有什么应该后悔的?该悔恨的不悔恨,你的恶性怎么改正?不该悔恨的却要悔恨,你的善心到哪里去了?有的东西难以追悔,有的东西则不必后悔,只要想想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你却不肯好好动动脑经。

好恶箴【原文】

    无善而好,不观其道。无悖而恶,不详其故。前之所好,不见其尤,从也为比,舍也为雠。前之所恶,今见其臧,从也为愧,舍也为狂。维雠维比,维狂维愧,于身不详,于德不义。不义不详,维恶之大。几如是为,而不颠沛?齿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为?

【译文】

    他没有优点,你偏喜欢他,因为你没有考察他的立身之道;他没有错误,你却不喜欢他,因为你没有搞清楚其中的缘故,以前所喜欢的,现在发现他的错误,追随他就等于依附,抛弃他就结成仇家,以前所憎恶的,现在发现他的美德,追随他则感到愧悔,抛弃他也就是颠狂。依附、结仇、愧悔、颠狂,对自己来说是很不吉祥,对德行来说则不合道义。不合道义不吉祥,犯的罪恶就特别大。考察这样做法的,哪个不遭受挫折?年轻的时候,对此不加思虑:如今上了年纪,为什么还不谨慎?

知名箴【原文】

    内不足者,急于人知。沛焉有馀,厥闻四驰。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无闻,病其晔晔。昔者子路,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矜汝文章,负汝言语,乘人不能,掩以自取。汝非其父,汝非其师,不请而教,谁云不欺!欺以贾憎,掩以媒怨,汝曾不悟,以及于难,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宁,终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铭汝前,汝何不顾,辱则宜然。

【译文】

    本身缺乏学养的人,急于被人知赏。本身学问很充实,名声自然会四处传扬。现在我告诉你,获取声名的办法:不要怕自己默默无闻,怕的是自己声名太显赫。过去孔子的弟子子路,他生怕自己太有名,可千余年来声名显赫,德行声望更加受到尊崇。自以为文章了不起,又对自己言辞很自负,乘人还没有这些本事,就把声名统统猎取,你不是别人的父亲,也不是别人的老师,不来请你就去教训,谁说这不是欺负人?欺负人招致憎恶,争名声惹人嫉恨,你竟然还不醒悟,灾难一定会降临。小人受到屈辱的时候,也能知道后悔,等到事过境迁,最后还是不能引以为戒。这番话你既然从心里悟出,又铭刻在你座位之前,你如果视而不见,耻辱就将不可避免。

22、刘禹锡 

22、刘禹锡(唐)

    刘禹锡(约772 — 约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先辈移居洛阳,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

    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存世有《刘宾客集》。

 22、书法《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乎高大,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乎深广,有蛟龙潜藏就显得有灵气。这里是一间简陋的小屋,但由于我有美德而远近流芳。苔藓爬上台阶,满眼碧绿;草木的颜色映入帘内,室中也有青意。在这里谈笑的有博学的鸿儒,往来的人中没有白丁。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用泥金写的佛经,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草堂。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22、国画《陋室铭》

陋室铭》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所作。《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一文,刘禹锡诸集均未见收录,近年有人疑为伪作。但此文前代屡见献文记载,内容又与作者行事相合,似仍以视为刘作为宜。本文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颂功德与昭申鉴戒。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3、白居易问访图 

23、白居易(唐)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白居易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516岁时, 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9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75卷、抄写5部。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71,收诗文3600多篇。

续座右铭并序【原文】

    崔子玉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行,常收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序为座右铭: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无以意傲物,以远辱于人。无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游与邪分岐,居与正为邻。于中有取舍,此外无疏亲。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是,行云贵日新。不敢规他人,聊自书诸绅。终身且自勖,身殁贻后昆。后昆苟歹是,非我之子孙。

【译文】

    崔瑗的《座右铭》我很敬仰。虽然没有全部实行,但也常写在屋里的墙上。但里面好像没有说完的东西,因而续写座右铭。

    不要羡慕富贵,不要忧虑贫贱。应该问问自己道德怎么样,贵贱不值一提。听到诽谤不要忧伤,听到赞誉不要高兴。应该考察自己做得怎样,诽谤和赞誉不值得谈论。不要骄傲自满,瞧不起人,以能远离别人的侮辱。不要用谄媚的脸色乞求事奉别人,以能自己尊重自己。出游要远离邪恶,居家要以正直为邻。从中有取舍,此外没有亲疏。修养外部以及内部,静静的保养和顺与纯真。修养内部也不要遗漏外部,行动要遵循义和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山是由微尘积累起来的。我们的道德也是这样,实行它贵在每天都自新。不敢要求别人,姑且自己牢记。要一辈子自我勉励,死后传给子孙。子孙如果违反了它,就不是我的子孙。

24、柳宗元

24、柳宗元(唐)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大散文家、诗人、哲学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省永济县),后世称其“柳河东”,本文节选自《柳河东集》,书名便源于此。因官终柳州刺史,故世称“柳柳州”。又因他和韩愈一起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与韩愈齐名,故世称“韩柳”。

   个人简历:青少年时期:迁居长安,饱读诗书,随父多方出游。早慧,13岁时,作有《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为朝官时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与“永贞革新”,为核心人物之一。仅七个月革新失败。贬谪远州时期:永贞元年九月,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 心理气质:他是一个抑郁性气质的人,这种气质影响到了其诗歌创作。所以很多诗篇的基调定位在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物描写与富于个性的幽怨情感的抒发相结合上(在心理气质上可以与苏轼做比较,开展研究性学习)。

   诗歌风格:清朗疏淡。诗歌名作:《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江雪》《渔翁》。

 散文风格:沉郁峻洁。

   文学主张:内容上,“文以明道”,“不平则鸣”;形式上,学古创新,词必己出。

    哲学思想:他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本体论者,反对“天命论”。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物质的“元气”的阴阳变化所产生的。

   政治思想:提出了以“生人之意”为动力的历史发展观,认为历史的发展不取决于“圣人之意”。

   文学影响:杂文、山水游记散文、寓言故事、传记散文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山水游记和寓言故事这两种文体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这两种文体的最后完成者,并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敌戒

   《敌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短文。这篇短文精辟阐明了对立事物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敌人的存在虽然是有害的,但是如果有很强的敌情观念,能够以敌为戒,常备不懈,奋发图强,就能够转害为利。如果在失去对立面以后,就忘乎所以,必定招来无穷祸患。全文语言古朴精简,是一篇典型的”戒“体文章。

   《敌戒》作于永州。这篇短文,144个字,从秦灭六国后因自满而亡、晋厉公战胜楚国后反而招致内乱,以及臧孙纥对憎恶自己的孟孙速之死发出感叹这三个事例,鲜明地指出:敌人的存在虽然是有害的,但是如果有很强的敌情观念,能够以敌为戒,常备不懈,奋发图强,就能够转害为利。如果在失去对立面以后,就忘乎所以,必定招来无穷祸患。作者强调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柳宗元的《敌戒》,揭示的是一个政治辩证法,就是在有敌国的时候,要以敌为戒,常备不懈,而在敌国消失以后,也不能忘乎所以,思想懈怠,这样才能够在有敌和无敌的时候,都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柳宗元的《敌戒》和美国人的“敌癖”完全不同。美国人的“敌癖”思想,是一种为了保留对立面以激励自己而故意和人为制造敌人的实用主义,是为了适应美国的政治需要,把本来不是敌人的国家非作为敌国来定位,来对待,来使用。

【原文】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迤迤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只益为癒。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译文】

    都知敌人是仇人,而不知有益得很,都知敌人对自己有害,而不知有利之大。秦国因为有六国存在,小心谨慎,以致强大。六国都消灭了,洋洋自得,却灭亡了。晋国在鄢陵打败了楚国,却不图进取,出现了战乱,全国都怨恨他。孟孙憎恶臧孙,孟孙死了,藏孙却很惋惜,说:没有药了,我不久也要死了。有智慧有能力的人,还最终出现危险,况且今天的人,竟不思考这一点。敌人存在就畏惧,敌人没了就手舞足蹈。废除了戒备,自己很满足,只会更加增加疾病。敌人存在,可以没有灾祸;敌人去掉,反而召来过失。有谁能知道这一点,他的学问就很大,他的声名将远播。因为有病而注意治疗,反而能长寿;自负自己健壮的人却往往暴死。纵欲不戒,不是愚蠢,就是老糊涂了。我作这首诗戒,你认真思考,没有毛病。


25、宋仁宗 赵祯 

25、仁宗皇帝(宋)

    宋仁宗赵祯,真宗第六子。本是李宸妃所生,被章献太后养为己子,于是继承皇位,他13岁继位,太后称制了十一年。他任富弼以和契丹,任范仲淹以拒西夏,在内政上恭俭仁怒,慎刑爱民,史书称其“为有宋第一仁主”。在位四十一年崩。

安乐铭【原文】

    存心要重纲常,行事要从忠孝。居必择邻,交必择友。治家以勤俭为先,待众以谦和为首。妓馆莫游,赌场莫走。远不义之财,戒过度之酒。嫉妒勿起于心,谗言勿宣于口。官粮须当早完,祖业须当谨守。常思已往之非,每念未来之咎。能依此言,安乐永久。

【译文】

    思想观念要重视三纲五常,行为做事要服从忠孝仁怒。居住一定要选择邻居,交游一定要选择朋友。治理家庭要以勤俭为先。对待民众要以谦和为首。妓院不要去游,赌场不要去走。远离不义之钱财,谨戒过度之美酒。嫉妒之意不要起于心,馋毁之言不要出于口。公家的税粮一定要早早的完清,祖宗的基业一定要小心的坚守。经常反思以往的错误,时时警惕以往的过咎。能够依照这些原则,安乐的日子就能永久。

26、宋代名相寇准 

26、寇准(宋)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衡州团练副使李迪迎寇准尸灵厝于衡州(今衡阳市)岳屏山花药寺,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26、京剧人物 寇准

六悔铭》出自 明人宋纁的《古今药石》                         

【原文】

    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明用时悔,酒后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此铭可为终身之用。

【译文】

    官行私曲,失时悔。做官的,心要如秤,不能为谁而任意轻重;心要如水,不能为谁而任意倚侧。一心为民服务,不为个人的利益或喜怒而有所偏失、曲护,至于受贿、包庇、冤狱、关说,置法令于不顾,当漏失被纠举出来时,后悔就晚了。

    富不俭用,贫时悔。凡是装门面、讲排场、骄纵挥霍的人,很快就会匮乏贫困。富时和你一起舟车趁逐的朋友,在你贫穷时,早已不见,谁愿代你填补往日浪费的大窟窿呢“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靠不住。

    艺不少学,过时悔。年少学艺,事半功倍。年少时懒惰荒嬉,坐成痴呆,直到“一个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少年的时光真宝贵,不知努力,等老大时,徒留伤悲,追悔莫及。

    见事不学,用时悔。经一事,长一智,社会是学到老的终身大学,逢事就留心,随时便学习,储蓄实际经验,使人生更成熟,临到用时,活手活脚。人只有在拒绝学习的时候,才是真的老朽。临到用时懂得少的人,难事就多,没有不后悔的。

    醉发狂言,醒时悔。狂饮猛拼,好像豪爽,等到醉时,胡言乱语,吐呕遍地,无礼冒犯,失态献丑,醒来就不胜懊悔。要明白中国人的劝酒灌醉,都是把被灌的人当成呆子看待,你又何必自以为海量而 气雄一时?

    安不将息,病时悔。人在疾病之中,都有很好的忏悔,只可惜病一好转,就全忘了。名利的计较,琐屑的操劳,不加节制,不稍安息,必须等到生病,才开始后悔。如果没有病时就想想生病之苦,许多尘心焦思,就减去了一大半。

27、晏殊 

27、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几铭》出自《铭刻琐记》【原文】

小饭防噎,硅行虞跌。
巾有角垫,衣存衽缺。
惟忠与孝,则罔摧折。

【译文】

吃零嘴要防止噎着,漫步行走要担心跌倒。
头巾上有角垫,虽衣服尚在,袖口却残缺了。
只有忠与孝,却没有受到摧折。

28、欧阳修 

28、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家诫

    在《 家诫》中真诚地表达了嵇康以儒家名教教子做人处世的思想。《 家诫》指出:“人无志,非人也”。不仅把“立志”看作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且把立志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家诫》所指的“立志”是儒家所反复强调的“士志于道”,即做一有德君子。在为人处世方面,《 家诫》要求子弟要善处浊世,小心谨慎,“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于宜”。凡遇到“心所不忍”之事,当“密为济之”,凡事要讲仁义、礼让、谦恭、廉耻、忠烈。以为教育子弟惜身爱命、 明哲保身是相当重要的。在外要少管别人闲事,尤其是不要打听他人的私事;要敬远长吏,不可与之交往过密;言语“不可不慎”,因为言多语失,祸多由此生;要注意交往中的礼节,不要强劝人酒,也不硬要人劝酒,拿起酒杯,表示出醉熏熏样子就够了,千万不能“ 困醉”,以免“不能 自裁”。《 家诫》中指出:“寿夭之来,生于用身;性命之遂,得于善求”。为了保全生命,必须学会保全性命的人生智慧,只有明智之士才能 明哲保身 。《 家诫》中的这些思想,大多是针对魏晋之际政治动乱不安、社会风气污浊,以致祸乱频仍,朝不保夕的现象而阐发的,其 明哲保身的家教思想后来在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得以发挥。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

“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器用;人不学习,不会通晓道理。”
玉作为一种物质,有它不变的常性,虽然不把它雕琢成器用,
它也不失为玉,人的习性是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改变的,
不学习就成不了君子,反而会成为小人,难道这不值得认真思考吗?

29、蔡襄 

29、蔡襄(宋)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汉族,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权相蔡京的从兄。原籍福建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惠。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福州五戒

    嘉祐二年(1057年),蔡襄第二次知福州的时候颁发了《教民十六事》。其主要内容有:教民监督、告发官吏的不法行为;教民参与市场的管理,鼓励民众告发市场上的诈骗者以及伪劣产品等;官吏不得擅自带兵搜围人家,检索违禁物品;禁止赌博、杀牛;僧人不得住宿民家;禁止丧事铺张浪费等。(《三山志》卷四十)从中可以看出《教民十六事》实际上是一篇反对腐败,提倡树立社会新风气的檄文,其中教民告官的条文尤为难能可贵。蔡襄办事也以身作则,所订立的各种制度带头遵守,做出了良好的榜样。

  当时的福建有着“重凶事,奉浮屠”的社会风气。亲人亡故,丧葬之时往往要大办酒肉斋筵、山头斋筵,名为孝行。贫苦之家为此典卖田宅,往往招致倾家荡产。为了革除陋习,蔡襄撰写颁布了《福州五戒文》。其主要内容有:办丧事“不可妄费”;婚娶不可“求财破费”;反对迷信鬼神;反对商贾欺诈和富人兼并穷人土地;此外还提倡家庭、人与人之间应和睦相处。另据《三山志》所载,蔡襄又作《戒山头斋会》,并立碑于虎节门下,反对办丧事时铺张浪费。

  蔡襄在福州任职的时间虽然只有五年多的时间,但与民实惠、急民所急,他的事迹也为后人所歌颂与感念,正如明代学者谢肇淛所称道的:“蔡襄在知福、泉二州及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所至兴利除弊,政教敷畅,而流风余韵,至今村氓妇孺犹能道说之”。(《别纪补遗》序)民众感怀蔡襄的功绩,在其离任之时私刻德政碑以纪念蔡襄的功绩。到了明代初年,乡民为了纪念两次主政福州的蔡襄,立蔡公祠于福州仓山(今仓山下藤路148号)。

【原文】

    观今之俗,为父母者,视己之子犹有厚薄;迨至娶妇,多令异食。贫者困于日给,其势不得不然;富者亦何为之?盖父母之心,不能均于诸子以至此。不可不戒!

    人之子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死生不违于礼,是孝诚之至也。观今之俗,贫富之家,多于父母异财,兄弟分养,乃至纤悉无有不校;及其亡也,破产卖宅,以为酒肴,设劳亲知,施于浮图,以求冥福。原其为心,不在于亲,将以夸胜于人,是不知为孝之本也。生则尽养,死不妄费,如此岂不善乎?

    兄弟之爱,出于天性,少小相从,其心欢欣,岂有间哉?迨因娶妇,或至临财,憎恶一开,即成怨隙;至有兴诉讼,冒刑狱,至死而不息者,殊可哀也。盖由听妇言,贪财利,绝同胞之恩、友爱之情,遂及于此。

    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随其贫富,未有婚姻之家不为怨怒。原其由,盖婚礼之夕,广靡费;已而校奁鼍,朝索其一,暮索其二。夫虐其妻,求之不已;若不满意,至有割男女之爱,辄相弃背。习俗日久,不以为怪。此生民之大弊,人行最恶者也。

    凡人情莫不欲富,至于农人商贾百工之家,莫不昼夜营度,以求其利。然农人兼并,商贾欺谩,大率刻剥贫民,罔昧神理;譬如百虫聚居,强者食啗,曾不暂息。求而得之,广为施与,翼灭罪恶,其愚甚矣。今欲为福,熟若减刻剥之心,以宽贫民,去欺谩之行,以畏神理?为子孙之计,则亦久远;居乡党之间,则为良善。其义至明,不可不至。

文】

    观察今日的风俗,做人父母的,看待自己的子女尚有厚薄之分,到了儿子娶了媳妇,大多让他们分居另炊。贫穷之家由于为每日的供给所困,这种情势使他们不得不这样,而富贵之家也为何要这样做呢?大概父母的心,不能够公正平均地对待各位儿子才到了如此地步。不可不引以为戒!

    人的儿子的孝敬,根本在于侍奉双亲而顺双亲的心思做事,无论死生都不能与礼相违背,这才是孝顺忠诚的最高表现。而观察今日的风俗,贫困和富贵之家,大多是与父母各管各的财物,兄弟数人分养父母,甚至于对很微小的事物也没有不计算的;到父母死的时候,儿子破产出卖田宅,把他的所获用来买酒肉,设宴款待亲友故旧,把钱送给佛教僧人,目的是求得阴间的幸福。推究他们的用心所在,并不在于为双亲送终,而是借以夸耀胜过他人,这是不懂得孝敬的根本啊。活着时尽力奉养,死了后不胡乱花费,这样难道不好吗?

    兄弟之间的友爱,是出于天性,年幼时小的跟着大的,他们的心情欢欣无比,哪里有什么隔阂呢?大概由于娶了媳妇之后,或者是对于财物的取予方面,憎恶的感情就开始有了,随即有了嫌隙和不和;甚至于有兴起诉讼,顶着受刑坐监的危险,到死都不安分放松的人,这特别值得悲哀啊!大概由于听了妇人之言,贪图财物利益,就断绝了一母同胞的恩德和兄弟友爱的情分,于是到了这种地步。

    娶媳妇怎么讲呢?想因此而传宗接代,哪里是为了财物呢。而观察今日的风俗,娶媳妇不顾及什么出生门户,只不过是为了求得钱财,无论是贫是富,没有两亲家不结为怨仇的,推究其中的原由,大概是因为操办婚礼之时,大大地奢侈浪费;之后丈夫清点装陪嫁财物的奁匣和袋子,早上索要这一件,晚上索要那一件。丈夫虐待他的妻子,索求嫁妆无有停止。假若不能满足丈夫之意,甚至有的隔断男女之爱,就相互抛弃了。习俗一天天的流传下来,而人们不以为奇怪,这是百姓中的最大弊端,人行为中最恶劣的表现啊。

    大凡人之常情没有不想富贵的,至于农民、商人、各种工匠之家,没有不昼夜经营考虑,以求得利益的。但是农民相互兼并,商人欺骗买主,大都是剥削贫苦的百姓,欺骗神明天理;这就如百虫聚集在一起,强横者吃弱小者,竟然没有片刻的停息。而搜求得到财物之后,却广为散发给人,希望能减掉自己的罪恶,这种做法是最愚蠢的。现在想求得福气,试比较减少剥削之心而宽待贫苦百姓与丢弃欺骗之行而畏惧神明天理哪一种好呢?为子孙后代打算,那么也能够永久长远;即使居住在乡村父老之间,那也能算是善良和行善。它中间的含义非常明白,不能不记在心间。

 30、吕本中(南宋诗人词人)

30、作者:吕本中(宋)

    吕本中 (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初授承务郎。徽宗宣和六年(1124),为枢密院编修官。后迁职方员外郎。高宗绍兴六年(1136),召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罢官。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其诗颇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又学李白、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格,诗风明畅灵活。其词以婉丽见长,也有悲慨时事、渴望收复中原故土的词作。感情浓郁,语意深沉。代表词作有《采桑子》、《蝶恋花》、《减字木兰花》、《生查子》(一)等,其中《采桑子》描写一女子的刻骨相思,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西江月”,恨恋人“不似”和“却似”,比喻巧妙,写法新颖别致,又饶有民歌风味,令人回味无穷,堪称妙手天成的上乘之作。词《蝶恋花》结句中的“眉尖一点”的指代也十分新巧,值得一提。东莱著有《东莱诗集》、《紫微诗话》、《江西诗社宗派图》。后人辑有《紫微词》。

《官箴》

    《官箴》,是古代汉族居官格言之类的著作。共一卷,宋代吕本中撰。吕本中,字居仁,号东莱先生。吕公著之曾孙。曾任济阴主簿、起居舍人,官至直学士院。一生著述甚丰。

【原文】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仁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已。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司马子徽《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

    事君如事亲,事官长如事兄,与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爱百姓如妻子,处官事如家事,然后为能尽吾之心。如有毫末不至,皆吾心有所未尽也。故,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岂有二理哉?

    官处事,常思有以及人。如科率之行,既不能免,便就其间求其所以使民省力,不使重为民害,其益多矣。

【译文】

    当官的法则不过如下三点:清廉、谨慎、勤勉。知道了这三要素,就知道怎样持身立世。但世上当官之人,面对钱财,处理事务时,不能自我克制,常常自以为不一定败露出来。存这种侥幸念头,就会什么事也敢去做。然而虽常常做事失败,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做。因此明正心志,处理事务,从一开始就要自励自警,这是不能不注意的。如不是这样,而是耍弄权术智谋,千方百计补漏救拙,虽侥幸免于灾难,损失却很大。不如自始即不为之,也就无须补救了。唐人司马承祯先生在《坐忘论》中说:“与其在最后弄巧补救,不如当初老实守规。”这是当官者处理事务的基本法则。费力少而见功多,没有比说这句话更精彩的人了。人能临事而深思熟虑,就不会事后后悔不迭了。

    侍奉君王如服侍父亲,侍奉长官如听命兄长;对待同事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和善,对待下级要像对待官仆一般友好;对待平民百姓要像对待妻子一般相爱;处理官场事务要如料理家事一样;这样,才能尽我的心力。只要有丝毫不足,就是我没有全力以赴,一心一意。所以,侍奉父母孝顺,就能对君王尽忠;对待兄长恭敬,就能对长官服从;治理家庭有方,就能胜任官职。家事、政事、不是同一道理么?

    当官做事,要推已及人,常替别人着想。如征收税赋之类事项,既然必须照章办事,不能避免,在具体执行时,就要尽力减轻人民负担,不要让其成为人民的灾难。这样所得益处是很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