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的这个问题应该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搞清楚。对于本科生来说,能否搞清自己成绩所代表的的意义,对于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而对于导师来说,也希望能招到满意的学生。那么学习成绩到底能体现什么呢? 当然,不可否认,为了出国或保研的需要,成绩有功利的意义。但本文仅探讨“成绩”本身代表什么,而不探讨“成绩”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首先,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相关性是非常大的。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吗?最早是我在北大数院的一位老师与其他人聊天时提到:科研能力与学习成绩未必成正比。后来我到现在的工作单位,有两位女领导(毕业于北大理科院系),她们都自称在本科阶段成绩优异,但并不觉得自己科研能力强,所以也就没有从事研究工作。 那么从高中,到大学,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从我自己的情况看,首先我的本科成绩非常好,GPA 3.88(满是4,当时的算法是>=90 4, 85~89 3.7 blabla)。我的专业课当中,只有两门没有上85,两门在85到89之间。我有一门满分,97~99的很多。 我的好成绩为什么不能说明我好的学术能力? 追溯到大一。首先进了大学我就发现数学和我高中想象的不一样,什么闭区间套定理啊,不是很直观吗?居然还要证。应该说这与高中阶段不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有关。我高中时学数学喜欢几何直观,我当时认为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事实上,几何直观只提供支持,论证必须公理化。对于一道几何直观一眼就看出答案的题目,其实必须再问一句:严谨吗?最简单的例子如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假如依赖直观根本不需要证。
或者说,大学数学这种什么都要证的想法是折磨了我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适应过来了。当时教数学分析的p老师考试只考作业原题,所以我做作业特别认真,不会的必须问清楚,考前重看作业不少于三遍。当然,这样的积极效果是:重视基本功;消极效果是:考试不考的东西懒得去弄了。当然我也不能赖老师,毕竟那些真正痴迷于数学的肯定会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考试不考的东西。但对于我,一个从小被应试思想影响比较深的孩子,觉得考试不考的东西,就算了吧。 我数学分析三个学期,得了97,93,99,成绩很高。今天我反思过去,应该说我三门课是学到东西了,但配不上这个分数。
这是分析方向。代数方向,我从一开始就晕了。觉得太抽象了。教代数的z老师应该说要求较严,我高代一只得了88分,被我姥爷批评了,所以高代二95,后来的抽象代数居然考了99分。但我知道自己是学的不好的。当时我就纳闷学群,环,域这些东西有啥用?偶尔能找到几个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但又觉得这是打蚊子用高射炮。有经验的人说将来会有用的,我信了,就考了高分,但是后来也基本没怎么用。
直到后来学了概率的有关课程,这时候我才发现有的东西有点意思,不再单纯是为了分数而学的。至于说学的有多好,我自己是不敢吹的。比如说我最感兴趣的,投入精力最大的,是测度论课程,得了95分。但是也被一些师弟指摘说我测度论学的并不好。
后来大四学拓扑。这门课前半部分点集拓扑,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后半部分代数拓扑,我就彻底傻了。应该说我之前学数学,即使学的不好,但大致还知道定理及其证明是在干什么。而这时候研究基本群,中间的证明过程我虽然能读懂每一句,但完全无法连成一个整体,无法还原作者的整体思路。但即使这样,我的拓扑课分数还是得了93分。
总结我的经验,就是其实我水平没那么高,但分数却很高。原因比如说考试不太难啊,比如我能有的放矢的准备考试啊,比如我作业好歹认真做了即使不会也请教别人弄懂了啊。
再说几句,据我的两位女领导说,女生可能在考试方面更占优势。当然这话绝无性别歧视的意思。可能女生比较乖啊,不像男生那么贪玩啊,对待考试态度认真啊,对老师的命题心理揣测更准啊,blabla,但是说兴趣,说探究的欲望,可能不那么强。其中一位领导所在系的该届的学习第一名就是一位女生,她上大学之后大部分时间在打毛衣谈恋爱,只在考试前准备考试然后秒掉所有同学。这肯定是天分异禀了。但她最后没有留在学术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