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补不如食补 食补不如神补+ 中医食疗养生前景广阔+ 中医知识和养生食疗的关系

 憩苑 2015-05-06

  时报讯 在杭州市庆春路浙江名中医馆VIP诊室,见到国家级名中医连建伟,已是当天下午3点多,刚刚送走最后一位病人。连教授坐诊时间只是上午,但慕名前来的人太多,纷纷要求加号,连教授从不拒绝,每次坐诊时间都要拖到下午。连教授说:“能来找我,都是一种缘分。”面对加号的病人,他从不说“不”。因此,“苦”自己是一定的了。

  

  “术”的最高层面

  离不开哲学

  2002年连建伟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时只有51岁,是获得这一称号的最年轻的“老中医”。

  这与连建伟长年累月地“苦读”有很大关系。中医界泰斗岳美中先生非常赏识连建伟的“苦读”精神,欣赏他的博闻强记,视野开阔,阅读面广,最为难得的是有年轻医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下功夫,文史哲皆修,古文化的全面性是中医的根基。

  作为“文革”后全国第一届中医研究生,连建伟从古医书上学、向现代名医学、在病人身上学,终于集百家医师之长。连建伟认为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理论的医学,是治未病的医学,是构建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医学,任何“术”的最高层面都离不开哲学。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连建伟认为,医生医治人,与政治家治理国家,有好多道理是相通的。

  药补不如食补

  食补不如神补

  来找连建伟看病的很多都是脾胃病,“有三分之一是与心情有关。”连教授说,心情抑郁,就会肚子胀气,吃不下饭,长此以往,对身体只有坏处,胃溃疡、胃癌就会找上门。

  “我在看病时,经常会对这些病人说,名利、钱财都是身外物,不要过多,够生活就足够了,要学会知足,懂得放弃。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很大,但无论何种情况,都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么一句,“夫君子之行,静以养生,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连建伟告诉记者:在门诊当中,我发现,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平时不好好保养,像三餐不定时,睡觉不按点,结果一有病就指望吃药,依赖吃膏方。“我是很少开膏方的,要调理还不如好好吃吃中药。”

  膏方依赖阿胶,阿胶则要求存放时间越久越好,但现在需求量大,药房往往新鲜阿胶一到,就开始制作膏方,属热性。脾胃好的人,能够吃吃;脾胃有毛病的,吃下去反倒会恶心、腹胀。

  “我认为,与其有了病来吃药,还不如平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自然就能远离你。养生之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神,就是精气神,最重要的是要有博大的胸怀。不论如何修身养性,心灵不健康,吃什么都没有用。”

  ●连建伟独家秘方

  主治:补气健脾

  健脾食物

  

  山药:健脾补气,止泻,连教授推荐河南焦作的淮山药。吃法:洗干净,放在饭上蒸蒸,一天30克。

  白扁豆:连教授说,白扁豆被称为“脾之果”,具有健脾补气、止泻祛湿之功效。对女性来说,还可以治白带。吃法:炒着吃,每天15克。

  芡实:健脾补肾,对脾胃虚、大便稀的,可以健脾、止泻,增强营养吸收。吃法:用于熬粥、制作汤羹,用量一天15克。

  鲫鱼:补脾、温胃。吃法:红烧、烧汤都可以,一次吃半斤左右。

  薏米仁:适于湿气重、舌苔厚,以祛湿为主,健脾。吃法:薏米仁与红枣加水煮汤,每次30克。

  于术:有助于健脾补气,于术是浙江地区的地道药材,主产在临安市於潜镇。吃法:煎汤吃,每次6克。

  鸡内金:有助于消化,化解胆肾结石。吃法一:鸡内金烘干,碾成粉,直接吞服。吃法二:煎服。每次6克。

  大红枣:每天吃7~10颗。

  

  药方

  

  四君子汤:连教授介绍,这是补气健脾的基础方,此方中正平和。取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5克。煎服时加三片生姜、五颗红枣。这煎出来是一天的量。

  方中党参健脾补气,白术补气健脾燥湿,茯苓健脾祛湿,炙甘草健脾、调和药性。

  连教授表示,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又可以引申出三个药方,适用不同人群。

  异功散: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陈皮6克,陈皮可以进一步发挥四君子汤中补气药材的药性,功效奇异。异功散很适合脾胃差的小孩子。

  六君子汤:在异功散的基础上,加制半夏10克,可和胃止呕。呕吐、恶心、咳嗽、痰多的人都比较适合。

  香砂六君子汤:在六君子汤基础上,添加广木香6克,砂仁6克。

  广木香可理气止痛,砂仁温胃散寒、化湿解酒。如果大便比较稀,可以将广木香换成煨木香。

  煎药时,要注意砂仁要后下,其他七味药材先冷水煮沸20分钟后,加入砂仁煮五六分钟。

  这几个药方,一般在饭后半小时服用,一天两次。

  心主神明 神定则气闲

  谈到连建伟,认识他的人,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太忙”。

  度过花甲之年的他,现在还正带4名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1名博士后,其中有7名为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德国的硕博士生,大课虽是少上了,但依然很忙。忙的是他还有许多一茬茬的病人,虽然叫不上病人的名姓,可这些病人基本上是冲着他来的。

  按规定像他这样的专家半天最大门诊量只能挂30号。半天看完30号已到中午12点了,匆匆吃一个盒饭,连教授看一看门外,还等候着充满渴望的20来号病人,“他们路远迢迢地冲着你来了,能不看吗?”这一看下去,又到了下午。

  不论有多忙,连建伟脸上总带着笑容,这都归功于他自己总结的16字养生格言:“少欲知足、随缘度日、清净放下、老实念书。”

  这16个字,看似很平淡,但看易实难,需要每个人自己努力去做到。这16个字主要治心,心主神明,神定则气闲,“清净放下”,放得下是心宽,心宽则天地宽,多读书,养心,乃百病消散。

  过于劳累,损伤脾胃之气;过于安逸,则影响气血流通,也会生病,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修身养性,积极地养生。连建伟17岁开始每天坚持早晨6点起床,练习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保健按摩操)15~20分钟;晚上临睡前,热水泡脚,然后每只脚按摩涌泉穴81下,搓到脚发烫。这样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工作。

             中医食疗养生前景广阔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南北气候巨大差异为饮食习惯的差异产生了先决条件,如东北、华北、西北喜欢以面食为主食,华东、华南、两广区域则以米饭为主食;在菜肴的烹饪方面,有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外,尚有不计其数的地方特色小吃以及含有中医饮食疗法在内蕴含药食同源理论的“药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烹饪大国,在全球上享有很大的声誉。据说美国“创造食品公司”进入中国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学习中国的丰富多彩的烹饪技术,来弥补西餐的单调不足。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的理念不断的在加强,健康四大基石之一的营养这一环节也越来越被重视,虽然在距今千年以前郦食其(《汉书·郦食其传》)就说过“民以食为天”,到如今科技进步发达的年代,却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据研究,这些“富贵病”发生与日常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调查资料表明,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虽然大多数人对营养问题表示关注,但是仍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结果出现城市居民营养过剩与农村居民营养不良并存的现象;第二、营养师普遍缺乏,其数量与人口总数比例严重失衡。因此,当我们每天接触到餐桌上的污染乃至毒害时,我们就会想到怎么吃才是最有营养的,怎么样吃才是最健康的时候,有些人即使想要了解、咨询一些营养方面的问题时,却发现“不知道该问谁”。

我国大力普及“均衡营养”的健康饮食知识,并为“均衡营养”普及者创造了新的职业工种:公共营养师。200510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公共营养师等11个新职业工种, 20064月,我国《国民营养条例》预案通过,并规定:“所有的幼儿园、医院、学校、酒楼、饭店、单位食堂等必须配备专职营养师”。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公共营养师的需求超过400万以上,可以预见公共营养师职业已经成了一个朝阳职业!

在传统饮食方面,中医应用于饮食疗法已经有数千年历史,这些食物中,有些具有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双重性,寓食于药,在作为食物的同时,又起到了具有调理、康复或治疗作用的药物功效,这种在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下所形成的“药食同源观点,对食物的认识,有和从现代医学营养素角度完全不同的诠释结果。例如,现代营养角度对某食物的认识,是以研究该食物含有若干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水溶性、脂溶性)、矿物质(常量和微量)乃至膳食纤维等人体必须的营养素成分来体现其营养价值以及膳食营养均衡的指导运用。从营养素的角度来看,各种指标数据足以诠释不同人群对食物摄取所需不同营养素的缺乏或者过剩所出现的健康问题。有一位学员在参加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期间,这样问过我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医理论以养生保健康复为主,营养学知识是指导不同人群合理摄入营养素来达到养生保健长寿的目的,是不是可以说‘中医包含了营养学,营养学也包含了中医学,中医学既是营养学,营养学既是中医学呢?’”

我回答说:我国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有过“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一段文字,这可能算得上是最早描述食物对人体营养保健康复中关联因素的记载。再加上《周礼·天官》中有关医师内容,把食医与疾医、疡医归类一起,并摆在第一的位置上,可以说中医的养生理念是现代营养学的鼻祖。在古代一些中医文献古籍中,常有食养专辑,所以才会有‘中医学既是营养学,营养学既是中医学’的一些观点。但我们看看现代营养学起源以1900年发现碳水化合物开始,并逐渐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通过研究食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食物营养成分(包括营养素、非营养素、抗营养素等成分)在机体里消化、运输、分布、代谢等内容,来指导需要健康人们的生活饮食观以及如果通过合理摄入营养来达到或者促进一些疾病的康复。中医学则是历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上升为一个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论理工具、以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一个理论体系。这里不但包括了食养内容,更多的是包括了对疾病病因病机病理的研究、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理、法、方、药”整个过程乃至对药物临床运用的经验总结等等。再者,现代的营养学的主导思想以及论理工具都和中医学大相径庭。由此可见,营养学不能代表中医学,而中医学亦不等同营养学。

如果要学好传统的食疗养生知识,就必须先了解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只有具备中医的基础知识后,才能更好的学习、掌握食疗的方法及运用。

             中医知识和养生食疗的关系

要想了解学习中医养生和食疗药膳的方法,就必须先对中医学有一些基础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乃至日常养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我国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这么一段内容: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翻译为现代白话文的意思是:“病有新久之别,方有大小之分,有毒和无毒的药物,一定有常规用法。凡毒性大的药物在治疗时,病去十分之六,就不要再服用了;一般毒性的药物,病去了十分之七,就不要再服用;毒性小的药物,病去了十分之八,就不要再服用;没有毒性的药物,病去了十分之九,就无须再服用;随后用谷(类)、肉(类)、(水)果、(蔬)菜等饮食调养,则可以达到痊愈康复。药物不可以过度使用,以免损伤正气……”这里提到的“毒药”运用法则,一直是中医治病所遵循的重要原则,在治病过程中,除了用药并严格掌握用药法度外,同时提到了食养观点,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三分治病七分养,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的膳食结构,达到营养均衡,促进机体康复。食养的理念不但指出了食物对养生健身的重要,更明确指出了合理膳食对治病和康复的意义。

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的《周礼》(又称《周官》)中,首见了负责王宫膳食营养的“食医”。《周礼》天官系统共有六十三职官,其中大宰(即冢宰)既是天官之长,又是六官之首。天官系统的官,按《叙官》的说法属于治理国政之官,然其实际职掌却十分繁杂琐细,可以称得上“官”的,仅大宰、小宰、宰夫、大府、内府、外府、司会、司书、职内、职岁、职币等十一官。其他诸官的职掌,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掌饮食的官,其中又分几部分:一是负责烹煮或制作食物者;二是负责捕获兽类或鱼鳖等以供膳食者;三是负责进献食物者,有笾人和醢人;四是负责酒浆者,有酒正、酒人、浆人三职;还有专门为王调配饮食的食医……。这一类的官除了为王、王后和太子的饮食服务外,还负责供给宾客、祭祀以及丧事等所需饮食。第二类是掌服装的官;第三类是医官,《周礼》天官系统在医师系统排列中,依次顺序是食医(专门为君王调配饮食的食医,相当于现在的营养师职业者)、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皮肤科医生)、兽医。可见当时在食养内容方面,王室已经非常重视,亦是历代医家重视的内容之一。《本草求真》甚至这样认为:食物入口,等于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藏府(脏腑)有宜,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藏府(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可见,选择食物,必须是于人藏府(脏腑)有宜用食平病则须适情遗病,否则,则可能“增病促死”。

曾经有学员这样问:在西周时期就把“食医”放在第一位,说明古代就已经很重视“食疗”,而现在有了营养师这个职业,且营养学在指导人体的营养素摄入不但明确了各种营养素的作用,连每日需求量都精细到克、毫克的内容,是不是现代营养素学内容就可以替代中医理论在食疗的位置呢?

我回答说:中医学所涉及的理论学科内容广泛,从天文地理到心理思维都有综合考量研究,重点在于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并没有把“食疗”作为核心内容来研究,只是把食疗这方面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内容来展现,在相当长的历史岁月中,所流传下来有关“食疗”体系的专著也不是很多,加上古代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医学无法从“营养素”方面来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营养素在人体的吸收过程。但是,中医对于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及食物的营养作用却有很深刻的认识,认为脾胃是主要负责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的,对人的生命维持和生长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对于食物在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虽然没有西医学的解剖生理学那样说的仔细,但仍然有其独立的见解。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这段内容里的‘淫’和‘浊’不是常规字面的理解。‘淫’指滋养,‘浊’指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与肺素吸收的天之清阳之气相比较而言。祖国医学对 ‘水谷之精 ’( 后天之精)是极为重视的。

现代营养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各种食物在人体内的整个消化吸收过程中,消化酶的作用、内分泌的调节、消化液的数量成分和已消化食物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来源、功能、供给量、代谢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人的健康长寿和机体在康复过程中,都发挥了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不是营养学就能替代传统的中医学呢?我举个例子吧!

猪肉和狗肉都是日常可见的食物之一,有些人吃一斤猪肉没事,却因吃一小块狗肉或者喝一小碗狗肉汤,第二天就会出现头痛、眼睛红肿、咽喉疼痛、大便干结、甚至鼻衄(流鼻血)的情况。现代营养学认为猪肉里含有水分(瘦肉和肥肉不等)、脂肪(瘦肉和肥肉不等)、蛋白质、碳水化物以及钙、磷、铁、维生素等。狗肉没有瘦肉肥肉之分,蛋白质、脂肪等都均等,其各种营养素成分和猪肉差不多,仅多了一点微量嘌呤、肌酸。如果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剖析吃狗肉后所出现的反应,很难有合理的答案。但从中医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那就很简单了:

      中医认为:猪肉甘咸,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因其性平,故一年四季和素体(体质)寒热者皆可以食之; 而狗肉具有补中益气,温肾助阳功效。其性温,故体质怕热有实火者不能吃,故很多地方有炎热季节不吃狗肉的习俗,否则容易上火而出现头痛、眼睛红肿、咽喉疼痛、大便干结、甚至鼻衄(流鼻血)的症状出现。古代医家陶弘景亦认为“白狗黑狗入药,黄狗肉大补……春月目赤鼻燥,欲狂猘(zhi),不宜食”,明代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提出“热病者食之,杀人。”的观点。

由此可见,中医理论知识在养生食疗食谱的配伍和运用上,仍然占有重要一席位置,和现代营养学不但没有冲突,相反却能相辅相成。而要运用好中医理论,就得对中医理论有更多的了解和深入学习。

    《中医养生食疗入门》初稿  欢迎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