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本功:病历医生专业素养的“放大镜”

 昵称535749 2015-05-06
2015-05-06 00:03:06


    写病历是年轻医师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据统计,医生60%的工作时间都在写病历。随着IT业的快速发展及医院信息系统的逐渐使用,电子病历应运而生,给临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明显减轻了年轻医师的工作负担,并且使病历书写更标准化、规范化。但是这种“高科技”也带来了不少麻烦。 
    “不合格”病历的统计情况时,大部分问题都出在过分依赖电子病历的书写模板和复制、粘贴功能。如将同病种病历拷贝到刚入院患者病历里未仔细修改,导致病历资料张冠李戴、左右混淆,男女不分。不同病人的体格检查记录中,各个部位体征的描述千篇一律。久而久之,临床思维也会逐渐模板化,诊疗过程也会缺乏有序性、逻辑性、层次性和科学性。所以说,电子病历虽然将医师们从繁忙的医疗文书书写中解救了出来,但是却不能让自己的思维懒惰,应该腾出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研究患者的病情,制定诊治方案,同时完成高质量的病历书写,面对高科技时不再困惑。
    孟氏医院质控部主任吴有均副主任医师,在本院青年医师“学术沙龙报告会:‘基本功’专题讲座”上严肃指出,病历作为患者就诊时医师出具的医疗文书,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及时、完整、准确录入病历信息可体现医师诊疗思维的严谨。然而目前,医生在书写病历尤其是门、急诊病历时,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信息采集局限 
    很多临床医师尤其是专科医师采集信息往往局限于本专业,常常强调与本专业有关的“点”,而忽视了患者全身状况的“面”。例如,急诊外伤的患者,医师往往只描述患者受伤具体部位,而对患者一般状况、受伤机制缺乏描述,也没有必要的鉴别体征。如此一来,病历本应提供的信息被“缩水”了。 
    病历资料分散 
    患者来就诊免不了要做检查和化验,医师可从操作平台上直观地阅读检查结果,进而给患者作出诊断及处理,但病历中却缺乏相应记录。当患者再次就诊时,接诊医生单从病历中无法看到前面医师诊断处理的依据,要通过二次整合方能还原出患者初次就诊的信息和状况。   
    吴主任认为,要做好病历记录,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医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名患者,我就诊后愿意得到什么样的信息记录?哪些信息为我的诊疗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意见?当然,首诊医师也应与复诊医师换位思考,即我再次接诊的时候,希望病历是什么样?为什么首诊医师给出这样或那样的诊断及处理?而非病历空空如也,不得不再次结合检查结果拼凑或猜想首诊时的状况。 
    其次,要用写文章的标准来要求病历。病历作为一种文案自然脱离不了文章的大范畴。写文章我们都知道要有时间、地点、人物几大要素,要理清论点、论据、结论几大关系。写病历也是一样。病历书写结束后,要让阅读者看到事由(主诉、现病史)、依据(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鉴别诊断),以及结论(诊断、治疗方案、指导意见),让阅读者能够获知医师的诊疗思路、判断依据,病历信息应力求完整、充分、具有逻辑性。 
    指导意见要到位 
    患者离院后,医师给出的诊疗指导意见对患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脑外伤患者应该注意什么?出现什么情况应该及时返院复诊?如没有异常什么时候复诊?骨折患者注意什么?石膏固定注意什么?清创患者注意什么?什么时候换药、什么时候拆线等。除了口头告知患者,还应详细地记录在病历中,必要时在诊断证明中进一步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