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和特点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掌握原理和概念,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管理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它具有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因为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促进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意义 (一)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初中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政治教材理论性强,很多知识点的理解需要具体事例的支持,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学生对案例进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的过程,既是学生运用原理、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过程。在对案例的分析中,学生必须要开动脑筋,苦苦思考,这样学生判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学生在讨论、归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语言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而且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所描述是的一个两难的困境,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案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在对案例的探究、讨论、交流中,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肯定,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侧重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大胆质疑,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教师就会给予肯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成了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三、使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案例教学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案例教学法如果运用得好,的确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觉得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勿忽视理论学习。 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事例运用得越多越好,这样会把政治课上成“故事会”。 教师,应围绕所授知识点精选用事例,做到有的放矢,所引事例与知识点应有机结合,而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砌,而学生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案例本身的印象很深刻,但忽视了从案例中提炼的理论。这就要求老师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上下工夫。 (二)选择的案例必须适当 1、注重方向性。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应、少用。如果教师上课时大谈特谈的都是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生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欠缺,学生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党和政府已丧失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治理国家的能力,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迷惑和动摇,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