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国时代(虞、夏、商、周)

 白水清风 2015-05-07

王国(前2357年—前221年)

 

王国时代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之前的先秦时代。经历了虞、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春秋战国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分界线: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王国与邦国的区别在于有无王权存在。王权是邦国中强制性的权力经过发展后,进一步集中的体现。王国中,君王位于权力顶点,王与臣下的差别是结构性的、制度化的。据虞夏商周诸朝的情况看,这种王权还是在家族或宗族的范围内世袭的。王权的世袭性、结构性和制度化,形成了王朝或王权的正统意识和正统观。

 

从邦国时代,到王国时代,到帝国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实体因兼并而从多到少乃至归一,而中心王朝的统治与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史载禹时万国,周初三千,春秋八百,战国七雄,至秦汉一统为帝国,社会组织国家的由多变少。权力中心的都邑则由小变大--从中心聚落到小国之都、王国之都直至膨胀为帝国之都。

 

夏商周之前有虞朝。有虞氏谛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谛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谛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谛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稷契匡虞夏,伊吕翼商周。周得天下,武王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乃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

  

虞朝(前2357年—前2070年)

 

01 三恪

《左传》《国语》中虞夏商周四代连称的文句很多,而用“夏商周”和“虞夏商”两个不同的“三代”概念,也是时代迁移所致。陈与宋、杞合称“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礼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历史相埒的确证。“夏代之前有虞代”的推断,会被考古不断发现所认证。被称为上博简的战国楚简上,就发现有例证。

 

02 世系
虞为朝代与夏商无别。有虞氏世系:幕、穷蝉、敬康、句芒、蟜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等15个名号。虞朝之说的论点如确立、确认,那么中国的历史通称就要改变。“中国上下五千年”就要改为“中国上下六千年”,“五千年华夏文明”就要改为“六千年华夏文明”。
 
03 虞幕
虞代可分两期:前期从颛顼到幕,后期从幕到舜。虞部落的真正强盛是从幕开始。幕受有虞氏“报”祭说明他在虞代的历史地位与上甲微在商、高圉大王在周相当。虞幕别名也叫穷蝉,《泗志钩沉》记“颛顼封其庶子穷蝉於姑幕”。虞幕的幕是昧字的通假。虞幕即是虞渊昧谷的简称,也叫姑幕、姑昧,是姑幕国领袖。

 

04 虞迵
对战国楚竹书《容成氏》的编连、研究已有新的看法:竹书中两次出现的“又吴迵”应当读为“有虞迵”,是属于有虞部族的一位古代帝王之名;认为有虞迵应该编连在尧以前的古帝王部分;对“尧舜同属虞代”、“陶唐氏为虞前及虞时之一诸侯”之说提供了有利的证据;舜以前的传位过程应是“有虞迵--尧--舜”。

 

05 唐尧

尧生于伊,嗣后祁(耆),故姓伊祁,名放勋;初封陶,后徙唐(今河北唐县),又称陶唐氏;谥曰尧,史称唐尧。尧设官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谘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刑法。因水患震及帝都,遂率部从唐故地西徙,入今山西太原盆地。尧庙位于山西临汾,临汾史称平阳,是尧都平阳旧城。

 

06 驩头

欢兜,又写成欢头,三苗之首领。驩头、三苗,同一族类。驩头(欢头)为三苗首领,曾率领三苗之民,反抗尧帝南下的征讨,被《史记》称为“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因接连不断反抗尧帝的南征,而遭尧帝的挞伐,驩头部属被驱赶去崇山,即放驩头于崇山。崇山,实为洞庭湖平原西部的山区,即湖南西部山区。

 

07 丹朱

尧娶散宜氏女,生丹朱,封于丹水(今河南淅川丹水)。尧德衰,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帝尧崩,舜排斥尧子丹朱而篡尧位。丹朱率三苗之兵伐舜,双方在丹浦展开大战。丹朱战败,避舜于房陵(今湖北十堰南部)。舜继位后,封丹朱于房,为房邑侯。丹朱死后,葬于房陵,城南二郎岗有丹朱坟遗址。

 

08 虞舜

舜是有虞氏乐正瞽瞍之子,名重华,生于姚墟(今山西永济蒲州),故姓姚。耕历山,渔雷泽,所封在先代虞幕之旧邑虞地(今山西平陆虞城),都蒲阪。舜设官分职,流放四凶,统一诸侯。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零陵(湖南永州宁远舜陵)。山西芮城坡头遗址为(有虞氏部落从虞幕到舜的二百年间)龙山文化遗址。

 

09 崇鲧

鲧原封崇(今河南登封嵩山境内),谓有崇伯鲧,始作城郭,为尧舜时部落首领。鲧为禹父当可疑,但都为西夷人。崇鲧部落从河南伊洛迁到山西西南,与有莘氏(今山东莘县)联姻,筑堤堵流治水,使东夷舜部分地方被淹,舜联合与其搭界的西夷祝融向鲧开战。鲧败,被殛(即流放)于羽山(今江苏东海和山东临沭交界)。

 

10 有莘

有莘氏,亦即高辛氏。古有莘氏分布范围很广,今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南段岸边,据历史记载为古有莘氏国。陕西渭南曾出土“有莘氏”遗物铜矛,洽川古为合阳,前身为有莘氏国。夏鲧之国,史载在“秦晋之间”,和有莘氏为邻国,鲧娶于有莘氏之子(修已),为之女志氏,产文命(禹)。禹子启,被封于莘地。

 

11 商均

均为舜长子,女英所生,给均起此名是望他聪明能干。均和羿、禹从小一起长大,都想为国作贡献。但相传舜以均不肖,只知歌舞,不会理政,乃使禹继位。禹又为感恩舜的禅让,将均封到有虞氏部落为王,袭其父舜国号,称虞国。因当时有虞氏部落归属于商部落,所以均被称为商均。均死后葬于封地,今河南虞城。

 

12 皋陶

皋陶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舜时士师,神话中的“司法鼻祖”,“皋陶造狱,划地为牢”,制定中国首部《狱典》。东夷少昊之后,皋城(今安徽六安)人,城东有皋陶墓。偃姓(生于曲阜偃地少吴之墟),名繇,字庭坚,春秋时英、六等国是其后人。禹继位后举荐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先于禹亡故,未继位。

  

13 禅让

《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可见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并非尧之本意,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或许原本就没有什么圣人间的禅让一说,后来舜去世后,禹逼夺舜子商均帝位,以及禹去世后,伯益和夏启的部落联盟首脑之争,这些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01 姒夏

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依据史书记载,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分封建藩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此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

  

02 夏禹

禹,姒姓,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禹祖籍蜀地北川(夏族起源于羌族,后逐渐从西向东发展,迁徙到伊、洛、河、汾地区)。父族崇鲧,母族有莘(修己),娶涂山氏。因治水有功,封于夏(今河南万县)。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国号夏。禹因病崩,葬会稽(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

 

03 涂山

涂山氏部族在今安徽蚌埠西郊涂山。东夷皋陶为涂山氏首领,夏后氏的禹为倚重涂山氏拥有的强大军力,入骜涂山氏,娶涂山氏女娇,并任命皋陶为刑官,两族结成政治联盟。治水成功,禹声望如日中天,靠皋陶和东夷扶助,发动政变,篡夺了舜帝位,流放舜到广西苍梧,报了杀父大仇。后禹会诸候于涂山,建夏朝。

    

04 伯益
伯益,即大费,东夷皋陶娶少典女女华所生,嬴姓始祖,故里在今寿光。都城位于山东日照尧王城遗址(前期可能为少昊都城)。大禹去世后,伯益和夏启进行部落联盟首脑之争。伯益失败被杀,葬于天台山上(都城之南有伯益墓,称大王陵)。此夷夏之争甚为惨烈,都城毁于一旦,秦远祖由日照地区迁到西北地区。

 

05 有扈

有扈氏,姒姓,部落居于今陕西户县附近。启继承禹的权位,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有扈氏不满启破坏禅让制度,拒绝出席钧台之会。启以“恭行天之罚”名义讨伐不服他的有扈氏。《史记.夏本纪》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记载。战争结果是有扈氏被打败,启灭掉了有扈氏,它的族众被沦为牧奴。

 

06 夏启 

禹崩,子启行使王权,与原被推举继任的伯益发生夷夏大战。伯益败,启在钧台(河南禹县)公开宣布继位,但仍有反对。有扈氏要求还位于伯益,启和有扈氏在甘泽(陕西户县一带)发生战争。有扈氏败,启弃阳翟,西迁到大夏(汾浍流域),建都安邑(山西夏县西),坐稳王位。启在位9年,死后葬于安邑附近。

 

07 太康

启死后,夏朝内部出现内讧,先是夏启“五子”——太康、中康、羲、和、胤争夺王位,接着是武观叛乱。而继位的太康却“盘子游田,不恤民事”。在这种情况下,后羿率领强悍的东夷人深入到夏王朝的腹地,汇合反夏的夏朝民众,把太康赶出了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县),夺得了夏王朝的政权,史称“太康失国”。

 

08 夷羿

穷鉏氏初居今山东济南城南玉函山,历虞、夏。后羿或夷羿,学射於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为帝司射。及夏之衰,自鉏迁于今河南孟县西穷石,称有穷氏。因夏民以代夏政,夏帝相徙于商丘。后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兽,弃其良臣武罗、伯姻、熊髡、尨圉而信寒浞,以寒浞为己相。后寒浞杀羿於桃梧。

 

09 寒浞

寒国,在北海平寿县东寒亭。伯明其君也。寒浞,伯明氏之谗子,伯明后以谗弃之,而羿以为己相。寒浞杀羿於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穷门。浞遂代夏,立为帝。寒浞袭有穷之号,因羿之室,生奡及豷。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死,逃於有鬲氏,收灌鄩二国馀烬,杀寒浞,立少康,有穷遂亡也。

 

10 过奡

奡即浇,寒浞子,多力,能陆地行舟。浞使奡帅师灭斟灌、斟鄩,杀夏帝相,封奡於过。夏代东夷古过国(俗称都子国)旧地在今山东掖县(莱州)西北近海处,是胶东最早的封国,后夏帝少康中兴,被其子帝杼所灭。掖北过西村,因临过国以西得名;在莱州驿道镇朱汉村东里许,有一土丘曰“浇冢”,据说是过奡的墓。

 

11 戈豷

戈姓出自姒姓。夏初,夏禹支封于戈地,又称戈方,地域在今河南太康县境。豷[yì],寒浞次子,寒浞篡夺王位后封其于戈地。夏王少康复国,令其子季杼率军进攻戈地的豷。季杼先至戈地,引诱、麻痹豷,使其丧失警惕。后,率有虞氏军突然进攻戈,一举歼灭豷部有穷氏军,杀死豷,为少康复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12 后缗

有仍氏是太昊、少昊后裔(东夷昊族),国称有仍国,上古四风姓古国中最古老一个,也是最早建立族邦国家之一,到夏朝时期是居东方的一个富庶强大的部落方国。有仍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中区(有仍国都)、任城区、微山县、金乡县境内。奡杀帝相,妃有仍氏女后缗,归有仍,生少康。少康中兴封此地为任国。

 

13 虞思

舜之子为商均,商均在大禹执政时被封于虞地(今河南虞城,至今还保留着商均墓村)。商均后为虞思。太康失国,帝遗腹子少康,长大后做了有仍氏“牧正”,后因躲避寒浞追捕,逃到有虞氏(今河南虞城西南),做了有虞氏的“庖正”,并娶了虞氏之君虞思的两个女儿,安定了下来。虞思后封于商(今陕西商县)。

 

14 有鬲

鬲两读音:读(lì)时意为陶器,三足,空心,炊器,是德州龙山文化遗址中最典型的器物;读(gé)时意为地名,如:有鬲氏、鬲津。山东德州,三千多年前即被称“有鬲氏”。“少康中兴”有其部族功劳: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死,逃於有鬲氏,收灌鄩二国馀烬,杀寒浞,立少康,灭奡於过,后杼灭豷于戈。

  

15 少康

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中兴夏禹之绩。

 

16 夏桀

夏桀,在位52年,又名癸、履癸,商汤把他谥号桀(凶猛的意思)。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于鸣条败亡后,被放逐南巢,饿死,成史上著名的暴君。成语桀骜不驯中“桀”便是指夏桀。

 

17 禹都
禹都平阳(山西临汾) 与安邑(山西夏县)是夏部落北上尧舜控制区,为加强统治建立的辅都(即军政据点)。唐虞及夏皆都冀方。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由此看来,冀就是舜都平阳。平阳是舜之都,禹得天子位于舜自然当先都平阳得到认可再寻机迁址易都。禹辟舜子商均,再阳城(河南登封)建都,须先离舜都平阳。
 
18 夏都
夏都:禹都“阳城”(河南登封告城);太康居“斟鄩”,后羿又居之,桀亦居之(河南登封偃师二里头);相居“帝丘”(河南濮阳);杼先居“原”(河南济源),后迁“老丘”(河南开封陈留);胤甲居“西河”(河南安阳汤阴)。共计六都邑。“安邑”“晋阳”“平阳”三都也被称为夏都,但主要与禹有关。
 
[转载]王国时代(虞、夏、商、周)
[转载]王国时代(虞、夏、商、周)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01 子商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因契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王朝,将王朝称为“商”;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所以商朝又称为殷商。延续600年时间,经历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商亡。

 

02 祖契

商在夏之东。卜辞中的“夒”可能指喾。商的始祖契,又载“契居蕃”,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功绩,被“封于商,赐姓子氏”,其后裔便从地名自称。蕃、商二地在今山东枣庄滕州和河南商丘。商可分为先商、早商、晚商三个阶段。成汤灭夏至盘庚迁殷之间为早商,灭夏之前为先商,迁殷之后为晚商。晚商又称“殷”。

 

03 先公

契逝后,其子昭明继位,“居砥石”。“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是继契后较为著名的商族首领,有“东都”。相土逝,子昌若立。昌若逝,子曹圉立。曹圉逝,子冥立。殷人将冥与喾、契、汤四位先祖先公齐列祀典。王亥、王恒为冥的二子,冥卒后相继为王。殷人对王亥格外尊敬,他是首位被称作“王”的君主。

 

04 商汤

王恒死后,其子上甲微立。上甲之后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五公先后即位。大乙汤乃示癸之子,商朝建立者。汤有七名:大乙、唐或成、成唐、汤、武汤或武王、天乙、子履。商汤与有莘氏通婚后,运用贤臣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以亳(今商丘)为前进据点,积极治国,后以武力灭夏,史称“商汤革命”。

 

05 盘庚
盘庚,甲骨文做“般庚”,姓子,名旬,生卒年不详。祖丁子,阳甲弟。阳甲死后继位。商代第20位国王,在位28年。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搬迁到殷(今安阳),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故商又称为殷或殷商。病死后葬于殷。

 

06 商纣

普遍观点,纣王是罕有的暴君。然而,也有观点认为,纣王向东南方向开疆拓土,平定了东夷。但,东征也使商朝的兵力损耗大半,还没来得及休养生息,周人就乘虚而入。《尚书》中记载的武王之所以伐纣的种种理由,可能是周人为战争进行的宣传。要探究纣王究竟是怎样的君王,只能寄希望于新材料的不断发掘。

 

07 商都
商都:汤定都“亳邑”(先居南亳-河南虞城熟谷,后迁西亳-河南洛阳偃师西。北亳-蒙);仲丁迁“嚣隞”(河南郑州西北);河亶甲迁“相”(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邢”(河北邢台);南庚迁“奄”(即“郾”-山东曲阜);盘庚迁“殷”(即“北蒙”-河南安阳西北);纣王迁“朝歌”(河南鹤壁淇县)。

 

[转载]王国时代(虞、夏、商、周)

[转载]王国时代(虞、夏、商、周)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01 姬周

周朝是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周人的祖先是弃,即后稷。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

 

02 迁周

传周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之子弃,即后稷。周人早居今山西中南部一带。商初,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后氏族迁居于豳。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

 

03 翦商

古公亶父之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他有三子,偏爱小儿季历。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与季历,自身逃亡荆蛮,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后为吴国。此时期的周国已经有了“翦商”的想法,吴国的建立或是打算建立西、南两个战略方向的结果。周部落兴盛于周文王昌作首领之时,他的统治使周部落势力强盛。

 

04 丰镐

文王迁都于丰都(今陕西西安户县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此时周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死,次子发即位,率兵会盟军于今河南孟津,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大胜。纣王于鹿台自焚,商亡。武王灭殷后,以“周”为朝代名,在沣河东岸又建镐京,丰镐二京隔水相望,有桥相连,并称丰镐城,即宗周。

 

05 洛邑

周幽王宠爱褒姒,废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引起申侯(申后之父)的大怒。申侯引犬戎攻入镐京,害死幽王,拥立其外甥宜臼为周平王,平王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从此,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史称东周列国。东周列国又分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两个时期。

 

[转载]王国时代(虞、夏、商、周)

 

06 五霸

周天子失去权威后,诸侯国为争霸权,互相征战。所谓“五霸”是种虚指。足智多谋的郑庄公、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制霸中原的晋文公、独霸西戎的秦穆公、问鼎中原的楚庄王、复兴霸业的晋悼公、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这八位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而宋襄公因仁而败,尊为五霸,有待商榷。

 

[转载]王国时代(虞、夏、商、周)

 

07 七雄

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国,东田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战国七国争雄的时代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到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为止。

 

[转载]王国时代(虞、夏、商、周)
[转载]王国时代(虞、夏、商、周)
[转载]王国时代(虞、夏、商、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