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名人对什么说“不”?

 阅读人生988 2015-05-07

  中国文化中与“三”有关的知识很多,为了律己抑或其他目的,很多名人都给自己定过“三不”的规矩。


郑板桥:三不卖

  郑板桥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清代江浙画派“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做了十几年县太爷的郑板桥,辞官回乡时,他的全部财产却只有一匹骡子和他读的一大堆书。尽管贫穷如斯,靠出售自己的书画作品为生,郑板桥却很有气节,他为自己制定了书画“三不卖”规矩:达官贵人、盐商富豪不卖,够生活了不卖,自己不喜欢的人不卖。


蔡元培:三不主义

  大教育家蔡元培当年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时候,立了“三不”原则,即:不做官,不纳妾,不打麻将,时称“三不主义”。蔡元培言出必行,在当时堪称“出淤泥而不染”,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1935年,蔡元培辞去23项兼职,为了专心致志地治学,他在报刊上登了一则“三不启事”:一不兼职,二不写稿,三不介绍职业。


陈寅恪:三不讲

  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致力于做真正的学问,他不仅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而且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坚持三个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鲁迅:三不怕

  鲁迅先生酷爱读书,并且在读书方法方面见解颇多,他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还有“三昧”:平知、获趣、致雅。“三法”是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他还经常提到在学习上要有“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的“三不怕”精神,并身体力行之。


竺可桢:三不媚

  著名科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竺可桢一生傲骨铮铮,有“三不媚”的美誉:不媚俗,不媚外,不媚权贵。


季羡林:三不养生法

  学界泰斗季羡林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三不”养生法: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不锻炼”是反对为了锻炼而锻炼;“不挑食”,就是养成不忌口的饮食习惯,均衡补充身体;“不嘀咕”,就是不抱怨,心态好。


任继愈:三不规矩

  著名学者任继愈也有一个著名的“三不”规矩:一是不过生日,避免让别人花费钱财,还可以远离那些奉承话;二是不出全集,因为“人的学术是不断发展的,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是有差距的”,不可以“全”定论;三是不当“挂名主编”,干“名气换钱”的勾当让读者上当,对不住良心。


钱钟书:三不愿

  钱钟书一贯坚持三个“不愿”:“不愿花不明不白的钱,不愿见不三不四的人,不愿听不痛不痒的话”。三个“不愿”,足见钱先生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好事者只得悻悻焉。



作者:刘继兴  来源:网络

监制/何金定 责编/郭慧 编辑/郭慧 制作/秦昊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