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贵情理交融——在婺源三月三诗会上的发言

 施施然的图书馆 2015-05-07
诗贵情理交融
——在婺源三月三诗会上的发言
施施然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其实,也有些“理”是长青的,就比如朱熹这首众所周知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公认具哲理性的名诗。池塘的水非常清,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天光云影,这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有活水注入,诗人由此领悟到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接受新鲜事物,才能促进激发思想的清新活泼,保持活力与进步。自然,这是大学者的真实体验,这几句诗凝聚了朱熹心血和智慧,是情感和思考的结晶,这是一种大境界。同时,这也符合艺术、文学乃至学术研究的规律,所以,这首诗不断被传诵,成为千古名诗,“源头活水”更是作为成语收进词典,被一代又一代人引用。
       一般认为,唐诗是尽情尽性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堪称典型;杜甫虽然没那么高调,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何等深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何等豪放……可见唐代之风气。而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哲理诗开始流行,朱熹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还有苏东坡的很多诗也很有“理趣”,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
       当代诗歌中情理交融的诗歌似乎不多。偶尔有之,就成“名句”。比如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内涵愤怒情感,但又很有哲理概括性。潘维的《同里时光》结尾也很好,“小家碧玉比进步的辛亥革命,/更能革掉岁月的命”,写出了日常生活的永恒性。听说这首诗已被同里镇刻在石头上,放在景区门口。这样情理交融、高度凝练概括、富有哲理性的诗歌,更容易被广泛接受。
       也许,当代诗歌在侧重抒情、批判和叙事的同时,还应该多些提炼、升华、思考。诗意最终指向思想的高度,我认为才是真正的有难度的写作。就我的阅读兴趣而言,如果你的诗没有思想性,对我没有启发,那我为什么要去读它?你的身体、你的就事论事性的记录,与我有什么关系?而在我的阅读范围内,智性思考这方面西川做的很好。他的诗多从具体的日常生活的观察入手,然而却能带领读者进入一种很大的很全面很深入的思想氛围,自由、庞杂,开阔而深入,诗思凭借语言的左奔右突不断扩展着诗的边缘线,充满了创造性。他能将一些虚无的东西写得很具体可感,宏观微观结合得很好。这和他有机会进入世界范围内的阅读和交流也有关。当然,我自己也在努力学习中。
       谢谢大家。

                                                                                                                         2015.4.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