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林题材绘画与文人生活

 浑圆流韵 2015-05-08


明·仇英 松溪论画图

文人园林题材的绘画可以追溯到相传为王维的《辋川图》,而明代文人园林题材的绘画是在明代中后期的文化中生发出来的,其一方面表现了文人园林的景观,另一方面表现了文人的丰富生活。文人园林题材的绘画表现了文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明代中期画家孙克弘在其画作《消闲清课图》卷中以二十幅纸本设色画描绘了文人在闲居时所从事的二十项活动。画家自题为“林下清课二十条并图”,似有为文人的闲居活动提供图解的意思,这些活动主要都在园林环境中完成。仇英的《园林清课图》也是类似的绘画,还有各种文人园林题材的绘画,如杜堇的《玩古图》轴、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卷等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文人的生活。

文人通过在自然界中寻求共鸣、静坐修禅的宗教性互动、以及雅集玩赏或创作艺术作品等三类活动,寄托自我情性。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明代中后期是得到文人普遍响应。关于明代中后期士人的生活,大致可以有几个方面:

参禅静坐礼佛

明代中后期,禅学极为兴盛,许多著名文人都有参禅的爱好,许多文人园林中都有静坐参禅的环境设计。孙克弘的《消闲清课图》卷中描绘的二十项活动中有五项是关于这一类活动的。第一项通过画松坞茅亭中的瞿昙坐对来表现参禅的行为,画面上题:“灯一龛。小斋幽寂,夜雨篝灯,坐对终夕,为戴发僧。”第二幅画树阴绕屋,一人匡床偃息。题识日:“高枕”。后题:“樊笼解脱,每遇暑画时,饱食缓行,继以偃息少趣。”第三幅画和南作礼佛座状。题识日:“礼佛”。后题:“非能雅究三昧,五蕴全空,第奉皈依,以警妄衷。”第四幅画一人对烛坐,一童侍,门外有人秉炬至。题识曰:“夜坐”。后题:“蒲团弧坐,万籁俱寂,人境自远,此际不知在尘埃间者。”第五幅画竹窗夜雨,掩卷坐听。题识日:“听雨”。后题:“人事下扰,坐听雨声,北窗微风,凉飕时袭,于此悠然入庄周之境。”


明 石锐 《轩辕问道图》局部

而更为明确的如文嘉为王百毅所绘的《半偈庵图》,王百毅将庭园规划为参禅礼佛和读书之地,供奉观音的堂为庭园的中心,显示了主人参禅礼佛的生活状态。

雅 集

雅集作为文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关于雅集最著名的绘画便是《兰亭修禊图》,东晋时代王羲之与朋友们在永和九年的一次雅集成了历代文人所向往的境界。在明代中后期的绘画中,“兰亭修禊”也是一个不断被描绘和表现的题材。

明代前期的绘画中,《杏园雅集图》描写的也是文人的雅集,但其中的文人皆为当朝高官,在雅集中均被描绘为身穿朝服,类似的作品有《竹园雅集图》、《竹园寿集图》,扩大了雅集图的表现范围,虽然无一例外的绘有精美的园林,但这些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政冶色彩,人物的安排主要是政治权利的象征,而非文化身份的反映且作者均为宫廷画家。

这些雅集图借鉴了文人园林雅集的形式,《西园雅集图》、《十八学士图》等中的人物主要表现的是文化的身份,而《杏园雅集图》尽管所画的官员大多也是文人中的精英,也画有各种文人所从事的活动,如赏画品古等,但文化身份标识的削弱意味着雅集图文人特色的减弱,这些园林的文人特点也被大大地削弱了。

明 唐寅 醉翁亭雅集图

到了明代中后期,这一类政治倾向比较浓厚的园林雅集图消失了,文人特色的传统题材回潮。《兰亭修禊图》、《西园雅集图》、《春夜宴桃李园图》等的绘制最多。同时也创作了一些表现当时文人雅集的绘画,陆治的《元夜宴集图》卷,表现的是文征明家的一次聚会,时在嘉靖丁未(1547年)正月十五元宵,蒜集者有元洲、陆治、王守仁、画面着力表现的是庭园的环境,包括室内的陈设。《元夜宴集图》的庭院环境即有山水的意趣,庭园的环境幽静而闲雅。这是一场比较轻松的集会所需要的环境,似乎暗合了《兰亭序》中所表达的“虽无丝竹管弦之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理想。文氏在当时的苏州是大家族,文氏的宅院虽不奢华,但当然不会如此简单。而陆治要表达的是花木扶疏,小径曲折中的廊、屋。人在小径上、屋宇中、烛灯下的晤谈,在这种娴静气氛中的闲谈和燕坐是一种享受。

品古鉴藏是文人雅集的一个重要内容,鉴赏书画几乎是每一次雅集的必备项目,也可见明代中后期的书画鉴藏之盛。

焚香品茗

嗅觉和味觉的感官体验是文人经营他们生活的重要一方面,在嗅觉方面有焚香品香的活动,在味觉方面有品茗、小酌和各种蘸集。在明代中后期,焚香品茗是名士的标志性行为,我们可以在文献中见到比比皆是的例子,如盛仲交的闲隐生活是“每日早起命童子焚香煮茗若待客者”、陈眉公以“种花春扫雪,看录夜焚香”为栖蔟生活之主要功课,陆文虎、万履安之好奇则寄托于“焚香扫地,辨识书画古奇器物。”可以看出焚香确实是文人优雅生活的重要内容。


明 石锐 《轩辕问道图》

焚香固然是必不可少的,而品茶的风气更是比较广泛,而且形成了茶会的传统,“谷雨江南佳节近,惠泉山下小船归”,品茶之风在明代中后期的苏州蔚然成风,每年谷雨前后,天池、虎丘等处成了踏青赏春,品啜新茗的集中地,堪称盛会。饮茶不单有保健的作用,而且品茗还被看作是文人生活中的一桩雅事,与涤除烦恼、修身养性相联系。

饮茶中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文人所乐于从事的,正如蔡羽所说:“适息于泉石,以陆羽为归,将以羞时之乐红粉、奔权悻、角锱铢者耳!矧诸君屋漏则养德,群居则讲艺、清志虑、开聪明、则涤之以茗,游于丘、息于池,用全吾神而高起物表,兹岂陆子所能至哉!”。

在明代中后期的绘画中,尤其在吴门画家的绘画中,以茶会、品茗为内容作画相当普遍,如文征明于正德十三年(1518)为纪与蔡羽、汤珍、王宠等七人聚会的《惠山茶会图》、嘉靖十三年(1534)作的《品茶图》、唐寅的《品茶图》、仇英的《松亭试泉图》、陆治的《竹泉试茗图》(纸本,吉林省博物馆藏)等。画面一般都以山水园林为主,人物所占的位置不多却很显著主要在前景。题跋或记事或书茶经,亦有特色。

园林在某种程度符合饮茶所需环境的要求,所以在文人园林的绘画中,除了以茶事为主题的绘画之外,很多的园林画中也常常有品茗活动的表现。

古玩鉴藏活动

明代中后期的书画创作和鉴藏活动十分兴盛,沈德符在叙及古玩收藏风气的盛行之时,指出嘉靖年间富有的文人游乐生活的“间及古玩”开风气之先。其后乃多有好此事者,权相严嵩与张居正即是此中翘楚,而当此二人先后倒台,藏品流人民间后,更激起社会上的收藏、赏鉴风气。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文人园林题材的绘画中也更多地出现鉴赏古物的形象。杜堇(约活动于1465—1509)的《玩古图》,可能是目前所流传的绘画中这类题材最早的例子。全画精心的营造出富贵官宦人家的高雅形象,建筑构件及家具的雅致华贵,人物的闲适、动静适宜,梧桐、柏树、芭蕉与竹,琴棋书画等,衬托出主人的身份与品味。除了景物的用心经营之外,这幅画仔细描绘了多种不同材质的器物,也是画家的用意所在。

杜董在款识中认为玩古并不是高深的行为,但是需要有探究的精神,通过古物的考证来获得对古代礼仪制度的认识。这样一来,原本是闲适逸乐的画面,增加了一层高尚的目的,受画者若是将这样一幅堂皇巨制悬于厅堂,既可以炫耀其风雅高尚的嗜好,也显示在玩古的背后,还有寓道于画的形外之意,这是许多受画者所需要的效果。


杜堇的《玩古图》局部

而文征明的《真赏斋图》是文人园林题材的中关于鉴藏的佼佼者,文征明曾两次绘制《真赏斋图》,它与杜堇的《玩古图》的表现手法有一些差异,主要是通过对庭园环境的描绘和书斋中的陈设来表现。文征明八十八岁所作的《真赏斋图》,构图简洁别致,笔墨苍润,设色典雅。图前精心描绘了一组太湖石,几占半幅,向后展现了一个幽静秀丽的天地,紫薇修竹丛生,古桧高梧掩映着一幢草堂书屋,这样的描绘是为了强调庭园的园林特征,而屋中主客隔案对坐,好像在展卷交谈,旁边摆放着一案,上面放置着鼎、觚、石砚等,右室隔窗可见架阁上庋藏着古籍书画等古物。

《真赏斋图》是文征明为好友华夏所作。华夏字中甫,正德嘉靖间人,曾作过王守仁的幕僚。正德元年,华夏受到政治上的牵连,从此回到故乡无锡隐居,在太湖边修建了真赏斋用以收藏金石书画。他收藏金石书画凡四十余年,藏品极富,鉴定的水平也很精,时称“江东巨眼”。文征明是明代中后期苏州的文人领袖,与华夏的友谊建立在对书画鉴藏的共同爱好上。文征明是真赏斋这所别墅兼私人博物馆的常客。《真赏斋图》是文征明留给华夏的纪念,以表示“水乳之契”。

文征明两次绘《真赏斋图》,见证了文人与收藏家之间的惺惺相惜的关系,而文征明通过园林画的方式来表现鉴藏的题材,可以看到鉴藏与园林之间的关系,园林所构筑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鉴藏所需要的,鉴藏本身也是构筑闲隐文化的活动之一,所以用园林画的方式来表现鉴藏题材使鉴藏的行为获得了更多的文化含义。

莳花种草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认为须“得花之性情”,事实上意味着花也是带有人格特征的客体,因此这样的“把玩”,也就不只是一般的占有、夸耀和观赏了。也就是说这种文人性的赏花,也正如其它玩物之品赏一般,须能将之视如友人。

而袁中郎“取花如取友”的说法正可呼应文震亨“得花之性情”的说法,同时,也正如高濂将香品分类而赋与不同的人格化特质一般,袁中郎在此视花如人,且赋与其不同的“性情”,而有所谓“奇逸之士”、“隽士”或“老成人”之类别。在这种说法下,赏花也就成了一种具有强烈互动性的活动。


明 沈周《盆菊幽赏图》

对花木的讲究与传统的文人画中的花鸟题材并不完全一样,传统的花鸟题材重在以花喻人,而文人园林题材的绘画中,花木的品赏是文人闲隐生活的一部分,观赏的乐趣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成分,也就是说有更多的赏玩成分在其中,沈周的《盆菊幽赏图》卷展现了花木品赏的场景,沈周在题款中说:“盆菊几时开,须凭造化催。调元人在座,对景酒盈杯。渗水劳童灌,含英遣客猜。西风肃霜信,先觉有香来。”强调了赏菊的过程和意义。

从明代中后期文人的种种生活来看,主要集中在读书参禅、鉴藏活动、焚香品茗、莳花种草等,这些活动与园居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文人园林题材的绘画中较多地涉及到了这些层面。这些层面的活动与文人的“高隐”理想有很大的不同,这些活动更多地带有享乐地成分,是世俗力量与高隐理想的一种调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