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夏的野菜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5-08

入夏的野菜


  何频
  中原的夏天,这些年因气候持续暖化,往往在立夏之前就提前到来了。年年阳历四月末,郑州杨柳飞絮,街树绿满,月季花、楝花和石榴花大开,高温一转眼就连日蹿到了三十度以上。
  立夏前后,大河两岸的稙玉米与红薯秧扎住了根,花生芝麻破土而出,应时的野菜也连环出苗。野菜好吃,分麦田杂草和秋田杂草两大品类,春天的荠菜、面条棵等等,与麦子同季可以越冬。入夏的野菜,以马齿菜与野苋菜为主角,夏秋两季生生不息,霜降之后则陆续枯死。春天的野菜,弥补青菜和时蔬不足是一方面,挑菜且兼了迎春的仪式。入夏吃野菜,调剂口味和珍摄养生是主格调。
  马齿菜常见却颇神秘。国人的草木崇拜,敬古树、敬五谷,还敬野菜,美化野菜和迷信野菜。“三月三,蚂蚁上灶山,荠菜花儿赛牡丹。”马齿菜和荠菜一样,围绕它的传说也很邪乎。幽幽的,汪曾祺似乎漫不经心地说,记得每年夏天,他的祖母都要摘一些马齿苋,晾干了,用来过年包包子。马齿苋包子,也只有吃长斋的奶奶自己吃。为什么过年要吃马齿菜?汪曾祺如狐,他要后来人追他嗜古,落笔故意留一手。可古书里分明有记载——楚俗,元旦吃马齿苋。“六月六日,采马齿苋晒干。元旦煮熟,同盐醋食之,可解疫气。”马齿菜又名长命菜。
  《本草纲目》为马齿苋释名,分别为:马苋、五行草、五方草、长命菜和九头狮子草。苏颂曰:“马齿苋虽名苋类,而苗叶与苋都不相似。一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也。”马齿苋在各地还有很多小名,河南人直呼它为马齿菜或马蜂菜。淮水发源于南阳的桐柏山,远到苏北汇入东海。淮河流域,河南下辖的南阳与信阳人,至今还年年夏天采马齿菜,过水后晒马齿菜,时兴过年吃干菜马齿菜。不仅包包子,还炖肉吃,包饺子吃。新鲜马齿菜捣烂,外敷可治跌打损伤;熟而即食,可祛体内湿热,治痢疾腹泻,尤有特效。可马齿菜古怪。古河洛邙岭地带,今天的洛阳和偃师人,尽管也喜爱马齿菜,却神神叨叨地又说:“夏天的马齿菜补肚子,中秋过后的马齿菜则破肚泻腹。”
  我的老家太行山里,人性朴厚,直来直去的,祖祖辈辈不清楚马齿菜的来由,只知道马齿菜耐旱,毒日头也晒不死,农田里除草,如果不把拔掉的马齿菜撂到大路或青石板上,隔夜遇露水,它沾土就又活过来了。我们只是在夏天用马齿菜摊小鏊馍吃,玉米面或杂面馍馍,因为马齿菜而筋筋拽拽的格外有咬劲,就着蒜瓣吃,顿时饭量大增。四方百姓吃马齿菜,重视马齿菜,且代代遗传。某次我在郊外的苗圃里远足,见到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忽然,80后的女孩子掉头跑入大田里,钻到树下攫马齿菜。夕阳的余晖里,红衣女孩立起又蹲下来,忽东忽西,明明灭灭的如精灵。
  苋菜被誉为“中国菠菜”,是夏天绿叶菜的大宗。园蔬里的米苋曰人苋,土话又有叫云苋菜和揪叶菜的。野苋菜比马齿菜略微早生,其中叶绿厚而颇粗粝的那种,有一根粗而嫩的莛最好吃,我们叫它米谷菜。它遇雨而出,一茬接一茬,不择地而生,是农家夏天和初秋的当家野菜。热天吃米谷菜,方法简便,没有炒食的,主要用滚水瀹过调菜吃,当然也少不了随锅下面。
  收麦子的时候,干活人顶着大太阳下地回来,又累又渴,胃口不好,就指名要吃水饼,水饼就是甜面片。甜是淡的意思,不放盐就是了,但甜面片随锅放米谷菜,清香又适口,老少咸宜。初夏的野菜可口,与大蒜结伴关系密切。麦子和大蒜同季,麦子要熟的时候,新蒜提前收获。俗传五月为恶月,吃蒜解毒防疫,生津开胃。北方人拿新蒜调野菜配饭吃,尤其擅用紫皮大蒜或独头蒜,图的是过瘾和鲜辣痛快。
  比较特别的是,在马齿菜和野苋菜之外,河南人还钟情于猪毛菜。猪毛菜又名盐蒿子,沙土地和盐碱地多生。其嫩苗似新生的松针,一簇一团,柔而脆爽,它的口感别具一格。这东西与马齿菜和野苋菜多次出生不同,似乎只有在收麦之前出一茬嫩苗,然后就长大变老了。要吃它尝新鲜,只有初夏时节,这不几天时间。现在虽然有软包装或冷藏的,但味道差了。开封和豫东一带猪毛菜多,人们叫做猪毛衣菜。传说,慈禧太后庚子出逃之后,回京时绕道开封,在开封颇呆了一段时间。现在大相国寺后面,老街里有个小鹌鹑胡同,老门楼的院子里,是回民义学旧址所在。碑文记载慈禧太后在此看戏听堂会,当场调解了回汉纠纷。她享用豫菜大厨的高妙手艺,吃著名的鲤鱼焙面、扒羊肉、紫苏肉……尝食了应时的猪毛衣菜还点赞。
  初夏吃野菜,祛火的功效也重要。曲曲芽,北京以北叫甜苣的,本草名也曰败酱。生吃最好,也可以过水调吃或拌面蒸食。太行山和伏牛山区,还有野菊头拌豆子、凉调鬼圪针芽。说起来,菊花头和鬼圪针芽,这两种野菜的口感,最近似江南的马兰头。
  立夏食三鲜,各有各的说法。马齿菜、野苋菜与猪毛菜,则是河南民间入夏要吃的地三鲜。李时珍曰:“太古民无粒食,茹毛饮血。神农氏出,始尝草别谷,以教民耕蓺。又尝草别药,以救民疾夭。轩辕氏出,教以烹饪,制为方剂,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本草纲目·谷部》)土地出产的花样数不清,野菜和园蔬,角色可以互换,荠菜和马齿菜,现在多有种植的。常常有蔬菜逃逸再变野菜,草木世界《捉放曹》的连续剧没完没了。
  有意思的是,文人常拿野菜做文字和笔墨游戏,高雅情趣通着高古。身为大臣和翰林学士的王磐王西楼,曾撰《野菜谱》,还为元代皇家大司农司官刻颁布《农桑辑要》而作序,他是汪曾祺极为推崇之高邮乡贤。被贬黜塞外的汪曾祺,在张家口手不释卷,读吴状元的《植物名实图考》,还学王西楼画《野菜谱》,为农科所绘制一部《土豆谱》。然而,随后还发生了因为摹古画野菜而惹祸的故事,极其令人意外。陈徒手用第一手资料爬梳文化部往事——也是高邮人氏,左翼出身的老革命徐平羽,曾经在苏北根据地,跟新四军军长陈毅当秘书。那里有文化人李一氓和阿英。徐平羽后来的书斋与藏画室名“玉莲斋”,但他的收藏,当年在苏北根据地就起步了。从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长任上,徐平羽上调到文化部担任副部长。1964年文化部奉命开始整风,党员大会上,同为苏北老乡,艺术局长周巍峙是东台人,论资历和职务,比徐平羽低,但周巍峙在批判会上激烈指责徐平羽,声色俱厉,义正词严,其中一条便为沉溺于古代文物书画的收集,专门搜集扬州八怪,甚至还临摹古人王磐的《野菜谱》,是十足的封建主义余孽。徐平羽有口难辩,狼狈不堪。
  王磐的《野菜谱》记有马齿苋:“马齿苋马齿苋,风俗相传食元旦。何事年来采更频,终朝赖尔供餐饭。”马齿菜和野菜竟导致同志之间小题大做,无限上纲,想来王磐和汪曾祺做梦也不曾料到,这也算缘野菜而起,别样的一出《三岔口》吧。
  2015年5月3日早上于甘草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