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行当--吹糖人儿的(专辑)

 老北京的记忆 2015-05-08
目录
(3)老北京的“民间绝活儿”吹糖人儿
(4)老北京风情—消失的味道

(5)老北京的吹糖人

(6)民艺—老北京—吹糖人--天工町









(1)猴拉稀

老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儿”的糖挑子上卖猴拉稀。

吹糖人儿的可以用染成各种颜色的麦芽糖吹捏而成不同的人物、动物

若捏成猴子,把糖稀灌进猴儿空腹内,又在猴的屁股下捏一小糖盆儿,再吹捏个小勺子就交给小孩儿。用勺一捅猴屁股,糖稀就流进糖盆儿里。玩过之后小孩可以把糖稀、糖盆儿一一吃掉。

(2)老北京的行当—吹糖人儿护国寺宾馆

    吹糖人的是旧京一个行业,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早年间,做这种生意的人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肩挑挑子,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这玩艺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

    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复杂些了,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个小猴,立在一根小苇子杆上,底下是一个小糖碗,碗中放着一点稀糖糊糊,用一个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

    吹糖人儿看着简单,制作的材料、工具却有9样:糖料、颜料、熬糖锅、铜锣、剪刀、梳子、模具、小木棒、锯沫。选料很关键,要选择优质的糖稀作原料。熬糖稀的时候要用文火慢慢熬,等糖稀变得黏糊了,慢慢地把熬好的糖稀倒在用砖砌成、里面铺着塑料布和白布的池子里,待糖稀冷却。每次出门的时候,他就带上几块冷却的糖稀,用的时候拿小锤子轻轻敲下一些,放在小锅里加热。炉子里放的是锯末,保温时间长,火候也便于控制。

  吹糖人儿是个技术活,吹的时候气要均匀。糖人儿吹好后,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部分,再用小木棒蘸上一点糖稀,把吹好的糖人粘在上面,一件作品便完成了

    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印”、 “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

    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如今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3)老北京的“民间绝活儿”吹糖人儿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复杂些了,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个小猴,立在一根小苇子杆上,底下是一个小糖碗,碗中放着一点稀糖糊糊,用一个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而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贩和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不过这些吹糖人儿的艺人行踪很不固定,他们喜欢走街串巷,找到它们不易。不过不用担心,京瑞大厦告诉你好去处,据说现在北京新东安市场内的老北京一条街里就有吹糖人儿的,喜欢的朋友赶紧去转转吧。

(4)老北京风情—消失的味道


如今,很多老北京的行当已经不在了,很多老北京的生活场景已经消失了,很多老北京的习俗已经失传了。这些遗存在七八十岁老北京人记忆中的东西,今后我们到哪里才可以寻得见?本期【老北京风情】,我们继续介绍那些已将消失在时光里或者即将失传的老北京美味,北京金宝花园同您一起,在方寸之间领略老北京的多样风情。

吹糖人儿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卖槟榔

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

卖雪花酪

冰激凌出现之前,我国有类似的冷食品,就是雪花酪。明清时,北京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是用刨床,将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然后盛入盅内,半饮半嚼。雪花酪食之较冰激凌爽口,但制作全凭人力,是很中国的冷食。北京的天桥,天津的老三不管、鸟市都有制售的。

卖豌豆糕

把豌豆连皮焖烂,擦成软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卖给儿童的,则称“豌豆糕”。小孩子买豌豆糕,不叫买,而叫“抽豌豆糕”。因为买时,先要抽小贩手中紧握的钉子。抽赢了可得两块;不然只给一块豌豆糕。

卖吊炉烧饼

其人用泥炉一个,内烧劈柴,铁链挂在梁间,以白面做成烧饼,上粘芝麻,放在泥炉之下铁盘内,少刻竟熟,名曰吊炉烧饼。


卖扒糕凉粉:

扒糕、凉粉是北京传统的大众化冷食,在市井食品中占有显著地位,集市、庙会及娱乐场所都有,每条胡同也都有小贩叫卖。扒糕是用荞麦粉做成一块块的饼,蒸熟、冷却后切成小块,佐料而食,利用荞麦又滑又凝的特性,冷食比热食好。凉粉就是绿豆粉制成的粉冻,也是粉房的产物。滑嫩呈半透明块状,也以冷拌为宜。凉粉滑嫩易下咽,扒糕有韧性,要咀嚼,味较纯朴,从立夏卖到秋分,极受市民欢迎。

舍冰水

三伏天官宦之家在门前搭一席棚,放一木桶内盛凉水,上面放块大冰,上挂黄布四块写;皇恩浩荡;如果是民间施舍就写;普结良缘。

大碗茶

风靡于老北京,茶有两种,一种是煎茶,即把茶叶投入开水直接煎熬;还有一种是特有成茶,是由大碗盛有煮好的茶加盖上玻璃等待过路口渴的行人。喝茶时5人一组,分得一个大茶碗。一般情况下是2分钱一碗。大碗畅饮,热气腾腾,提神解渴,好生自然。这种清茶一碗,随便饮喝,无须做作的喝茶方式,虽然比较粗犷,颇有“野味”,大碗茶文化伴随着那个纯朴的年代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文化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津津乐道的回忆。

(5)老北京的吹糖人


1 老北京吹糖人

吹糖人的是旧京一个行业,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2 工艺简述

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这玩艺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去要钱,实在没钱的也不肯离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有的小孩图快,就付钱买一个现成的;有的则指定形状要求现做。这时,小贩就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糖人有各种形状,什么小鹿、金鱼、耗子、灯笼等,最惹孩子喜爱的是孙猴。孙猴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人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则连糖人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这套玩艺儿称为猴拉稀,最受孩子们欢迎,不过价格要比其他糖人贵一些。


3 吹糖人的由来

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6)民艺—老北京—吹糖人天工町 

吹糖人的是旧京一个行业,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每当看到晶莹剔透的糖人,总会让对童年的依稀回忆漫起一丝甜蜜的回忆。那是看到“吹糖人”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的小事儿。

吹糖人用的材料有:糖料(精选大麦熬制而成),精选白糖,食用色素等。用具有:熬糖料用的火炉、小锅、铲子等,还有铜盆、火盆、

剪刀、柴棒、小吹筒、小刻刀、镊子等以及上面所说的有关摇奖装置。

 

按照其制作的工艺不同,可分为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

吹糖的工艺流程是:

一、配料,糖料(又称稀糖、饴糖)、白砂糖、植物油,按比例配备待用;

二、熬料,将糖稀倒入锅内,小火熬制,糖料欲烧开时,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砂糖以后,要掌握火候,挑一块若可拉丝成线,表明糖已熬好。

三、将熬好的糖倒入四格铜锅内,加上不同色素,

搁置于温火盆上保温备用;四、吹糖人,取适量保温备用的材料,先捏成基本形状固定在柴棒上,用小吹筒轻轻吹成一定的大小,用剪刀、小刀、镊子等修成所需的成品。画糖人用备料在石板上画;塑糖人以捏塑为主。

吹糖人的作品有《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动物有十二生肖、花猫、翠鸟,还有兵器,如大刀长矛等等。制作工艺精细,产品生动逼真,既能把儿童当玩具,玩腻了又能吃,有高妙的艺术性、生动的趣味性,且价廉物美大众化,深受群众的喜爱。

 

吹糖人是吹糖稀作人形,可供儿童食用或玩赏。以其制作简单,常用以比喻作事容易。吹糖人的是旧京一个行业,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估计已经没有什么人把吹糖人作为一门吃饭的手艺活儿了。希望吹糖人儿和剪纸、年画、泥玩等东西作为传统文化艺术,能够受到人们的关注,能够有人继承和发扬他们,把这些古老的传统手艺保存下去,流传下去。

(7)老北京的玩艺儿--吹糖人儿

    吹糖人儿的是老北京一个行业,吹糖人儿的担一副挑子,一头儿是个圆桶 (即圆笼 ),圆笼上边是个货架;另一头儿是个木箱子,内存木炭等零碎什物。圆笼里用火烘着一个小铁锅,锅中是温热的麦芽糖。货架上摆着吹捏好的小鸟、小鸡、小白兔、小猴子、葫芦、小老鼠等。

  吹糖人儿的会应顾客的要求,现场吹制。“我要一个小兔子。”吹者便从特制的糖糊中捏出一小团儿,略抻揉,让糖稀中充些空气,然后把它放在椭圆形的两片雕刻的木模中,把一头抻细,并把细的一头含在嘴边,与嘴里的麦秆粘接,轻轻地往里吹气,糖团就会慢慢鼓起,充满木模;随后打开木模,再捏出长耳朵、小嘴巴。一会儿,小兔子就完成了。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然后再涂少许颜色,红眼睛、红嘴唇,小兔子更神气了。

    最惹孩子喜爱的是孙猴。孙猴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人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则连糖人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这套玩艺儿称为猴拉稀,最受孩子们欢迎,不过价格要比其他糖人贵一些。 

    小时候,每到寒冷季节,胡同里就会出现卖糖人儿的。一听到铜锣的敲打声,就知道吹糖人儿的到了,赶紧拿钱往外跑。过去经济困难,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觉着甜滋滋的。   

    现在在北京很难见到吹糖人儿的踪影了。偶尔在庙会上、胡同里还能见到。吹糖人儿的边吹还要边提防城管。家长也嫌“糖人”不卫生,只许看,不许吃。所以这生意看得多,买得少,并不好做。

    吹糖人儿是一种民间艺术,和年画一样,应该保留下来。

 

    吹糖人儿的非常专注,小朋友更是眼睛紧盯着糖人儿,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货架上摆着吹捏好的小鸡、小猪、老鼠偷油等。货架由木制的改成了聚苯板的,便于插放糖人儿。

 

    所有目光都集中到民间艺人的手上

 

    摄友们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孩子拿到糖人儿,快活的露出笑容

吹糖人儿——老北京的玩艺儿(2)

(8)吹糖人儿

——老北京的玩艺儿

吹糖人儿——老北京的玩艺儿(2) 小时候,每到寒冷季节,胡同里就会出现卖糖人儿的。一听到铜锣的敲打声,就知道吹糖人儿的到了,赶紧拿钱往外跑。

吹糖人儿的担一副挑子,一头儿是个圆桶(即圆笼),圆笼上边是个货架;另一头是个木箱子,内存木炭等零碎什物。圆笼里用火烘着一个小铁锅,锅中是温的麦芽糖。货架上摆着吹捏好的小鸟、小鸡、小猴子等小动物。

吹糖人的会应顾客的要求,现场吹制。“我要一个小兔子。”吹者便从特制的糖糊中捏出一小团儿,略抻揉,让糖稀中充些空气,然后把它放在椭圆形的两片雕刻的木模中,把一头抻细,并把细的一头含在嘴边,与嘴里的麦秆粘接,轻轻地往里吹气,糖团就会慢慢鼓起,充满木模;随后打开木模,再捏出长耳朵、小嘴巴。一会儿,小兔子就完成了。然后再涂少许颜色,红眼睛、红嘴唇,小兔子更神气了。

糖人儿特别易碎,不小心会碰掉个耳朵、鼻子什么的。屋里温度过热,糖人儿也会萎缩的。冬天是卖糖人儿最好的时候。吹糖人儿——老北京的玩艺儿(2)

还有一种糖画人,类似相声行中的“撒”字。不过,糖画人用的材料不是白沙子,而是糖稀。这需要把糖用勺熬化后,轻倾慢流,让糖稀流在光滑的石板上。以糖稀为画笔,线不断,势不停,粗细有别,极有分寸,一朵花、一只鸟、一只羊,一个人物便活现出来。趁糖稀未干之际,赶快沾上一根竹签。几分钟后,就可以把糖画拿起来。这种手艺,已濒于失传,只有极少数人还“画”得出来。

吹糖人儿——老北京的玩艺儿(2)

吹糖人儿——老北京的玩艺儿(2)


(9)民间吹糖人技艺

  

民间吹糖人技艺

    简介:

    糖人是以加热的糖稀为原料做成各种造型的民间艺术,其常见造型有人物、动物、花草等。据说宋代即有糖人,根据基本技法不同,逐步演变成今日的吹糖人和画糖画。其名称因时因地而异,常见的有稠糖葫芦、吹糖麻婆子、打秋千稠饴、糖宜娘、糖官人、糖宝塔、糖龟儿等。  制作糖人是一种民间的手工艺,制作者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糖稀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会太硬无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多是勺形和铲形的。制作时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麦秸杆挑上一点糖稀,在对这麦秸杆吹气,糖稀随即像气球一样鼓起,在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种造型。最后用竹签挑下,冷却后成型。吹糖人以动物造型居多,体态丰满,常见的是以十二生肖为内容。

    糖人不易保存,过去甜品短缺时,在把玩过后会吃掉糖人。现在的人们多觉得很不卫生,也很少去吃了。糖人放久会变黑,天气炎热或者潮湿就会慢慢融化,也就自然毁坏了。 过去的艺人多打着铜锣沿街叫卖,有的还带着一个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交过钱后可以转动盘上指针,指在哪儿就做什么,以此来吸引孩子。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在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换一个糖人。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现在沿街的艺人少了,在各地的庙会上还可见到,多卖到几块钱。有的地段由于外国游客居多(如北京什刹海的酒吧街),会卖到10块钱。

    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

    历史由来

  据说,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刘伯温。传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早年间,做这种生计的人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担子的一头是一个小柜子,床头柜般大小,两边钉有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框中间的铜环上拴着根短绳头,用来穿扁担。柜面上放一个圆木盘,上面画着宽窄不等的由圆心向外呈辐射形的格子,里边写着“葫芦”、“大公鸡”、“关公”和“猴子”等等。木盘中心有一个固定在线轴里的转杆,长度比木盘的直径要短一点,转杆的顶头垂着一根小针,转杆停止转动时,小针指着哪个格子,就得哪个奖,奖品越大格子就越窄,命中的几率就越低,最大的格子就四个字:糖豆两颗,那糖豆比围棋子儿还要小。圆木盘底下有个抽屉,拉出来是一块大理石板,用来画糖人的。柜子右上角有个洞用来插草把子,不管吹还是画的糖人都插在上边。另一头担子的样子差不多,但没有面板,只是一个小炭火炉子支着一口铜锅,里边熬着糖稀,再下面有几个抽屉用来放原料、工具、竹签和木炭。很多手艺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画糖人的。与吹糖人相比,画糖人要更见功夫,先用油毡子在大理石板上轻轻蹭一下,一把很精致的小铜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着糖稀就缓缓流出,或高或低、或快或慢,抑扬顿挫,各种粗细、虚实、韵律不同的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一个个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就出现在大理石板上,待得凉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拿起来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

    制作工艺
  
    糖人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

    吹糖人

  “吹糖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据说宋代时就有,时称“戏剧糖果”。“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艺人自己熬制的饴糖,糖体为咖啡色。熬制饴糖的主要原料是淀粉。艺师们都有自己独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整个过程全凭经验来判断,所以积累的操作经验显得十分珍贵。

   民间 “吹糖人”的艺人,他们将饴糖加热到适温时,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立即用嘴吹气造型。 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制糖人先将一小块饴糖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手心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在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后就可以吹了。制糖人鼓起腮帮子,不一会儿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有的还图上花花绿绿的颜色。

    吹糖人这玩艺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去要钱,实在没钱的也不肯离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有的小孩图快,就付钱买一个现成的;有的则指定形状要求现做。这时,“小贩”就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糖人有各种形状,什么小鹿、金鱼、耗子、灯笼等,最惹孩子喜爱的是孙猴。孙猴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人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则连糖人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这套玩艺儿称为猴拉稀,最受孩子们欢迎,不过价格要比其他糖人贵一些。

    画糖人

  画糖人,是民间用食糖来造型的艺术样式。

  画糖人,顾名思义是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而糖料一般是红、白糖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这时,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因为在浇铸时,糖料是经火加温后溶开的,一旦冷却后糖即凝固了,所以,要求民间艺人要眼明手快、眼到手亦到地进行造型,以求一气呵成。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稍候凝结便可以插上草把出售了。

    画糖人的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的内容,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有趣,若是侧面的形象,便以线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民间艺人在长期实践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时根据操作的特点,在造型上多施以饱满、匀称的线条,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塑糖人

  塑糖人,即用模具塑造者。
    吹糖人有金瓜、石榴、桃子、鸡狗、猴吃桃、元宝灯笼、寿星、和合二仙、渔翁钓鱼;画糖人有文人武士、宝剑、龙凤、麒麟、鸟兽等;塑糖人有罗汉、财神、寿星、狮子、宝塔等。   卖糖人的手艺人将糖稀慢慢倾倒在石板上,勾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然后附上小竹棍,凝住,小孩子们边吃边玩,是过去庙会不可缺少的风景。

    今昔对比

  吹糖人的是旧京一个行业,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

    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这玩艺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去要钱,实在没钱的也不肯离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有的小孩图快,就付钱买一个现成的;有的则指定形状要求现做。这时,小贩就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糖人有各种形状,什么小鹿、金鱼、耗子、灯笼等,最惹孩子喜爱的是孙猴。孙猴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入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则连糖人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这套玩艺儿称为猴拉稀,最受孩子们欢迎,不过价格要比其他糖人贵一些。

    糖人故事
  
    吹糖艺人

    听老人讲,早些年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为了让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钱来买,而是用牙膏皮来换。两筒牙膏皮可以换一个孙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这一着颇受儿童欢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觉着甜滋滋的。想来这是计划经济难得一见的好处之一,只可惜现在经济发展了,牙膏皮也就不那么紧缺了。现在,恐怕不少老人只能对扔到垃圾堆里的牙膏皮报以苦涩的一笑了。旧时孩子们买了糖人玩后还要吃掉,现时只是为玩,没人去吃了。

    现在,河南、山东的一些糖人师傅还经常活跃于各地的街头巷尾、公园、庙会等场所,我所知道的几个滑县、道口的糖人艺人,常常单车南上北下,行程几千公里各处献艺,其酸甜苦辣、个中滋味谁人能知!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