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模式的探索

 袁占舵 2015-05-08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模式的探索

    【摘要】:我们应积极探索、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思维的主体、情感体验的主体、思想的主体,以期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课堂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三环节:披文入境、自主研读、拓展训练。

    【关键词】:阅读教学  自主探究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我们应积极探索、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思维的主体、情感体验的主体、思想的主体,以期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专家理论及广大同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语文课堂教学自主探究的三步模式。

    课堂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模式的理论依据:

    主体性教育理论:人的主体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重要前提。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在学习上的体现就是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不是教师,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要创设一种鼓励学习者自我积极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源和基于真实情况的学习经验,让学习者主动地、积极地、合作地、并达到逐渐自我控制地进行学习活动。

课堂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模式的结构:披文入境、自主研读、拓展训练。

    课堂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

    一、披文入境──激发情感和探究欲望

    课堂伊始,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情景摸拟、图景感知、课件展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潜在的巨大的学习内驱力,使之产生亢奋的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张晓风的《我在》一文时,我便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花儿在雨中静穆”的画面,画面上是张晓风的名句,再配以教师深情的朗诵:“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他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生命是一项随时可以中止的契约,爱情在最醇美的时候,却可以跨越生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

    在教学的这一环节还要完成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自觉进行学习定向的任务。我尝试着将目标确定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享受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导,事先明确确定教学目标的方向:理解词句的目标,领悟作者写作方法的目标,感受作者情感的目标等。在教学张晓风的《我在》一文时,导入情境后,学生共同探讨后确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①通过对“我在”的理解,把握本文作者要阐释的人生哲理。②分析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及遣词造句的特点。其实,在明确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了,其探究欲望也得以激发。

    二、自主研读——以自主合作来探究领悟文主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因此,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在自主阅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哲思。

    学生在初读了解后,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对重点、关键的部分也心中有数。接下来应让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未知的领域。教师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只要设法把学生引入课文,启发学生进行多读、多思。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建立自主、互助的阅读小组,在精读品析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疑问、学习感受和想法展开讨论。在教学张晓风的《我在》一文时,通过分组讨论,分析七则材料的内容,材料间的关系,“我在”的含义,得出本文的写作手法是缀段式,本文的主旨是:自然在,生命在,每个个体的边上都有人在关注、理解、支持、慰藉着你,这样的世界是美好的。因为是大家讨论的结果,学生不仅都能接受,而且都能有所感触,理解也更深刻。

    学生自主阅读,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做好点拨释疑的工作。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多种答案,或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深度的现象,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点在要害处,把理解引向深入。同样以张晓风的《我在》为例,本文的难点在第九自然段,涉及到对“我在”本质的理解和文本的过渡。

    我就将之简化为修辞手法,比喻义,关键词句的理解几个方面,探讨分析“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另一种可贵”的含义——生命是短暂的和独特的,找到适当的位置生命才有意义,化难为易,让学生精准地把握了“我在”的含义。

    三、拓展训练——反思评价并迁移内化

    拓展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感悟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延伸性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多维拓展,促进学生将所得推广到各种新的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知道作者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获得情感的迁移,将文本所欲传达出的哲思化为自己的思想或为之感动。例如,张晓风的《我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因为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作者引用了《旧约》里关于亚当的记载,堕落后的亚当不敢回答上帝的询问,而作者又写到:“如果我是亚当,我会走出,说:‘上帝,我在’。”于是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如果你是亚当,你会选择“噤而不答”呢,还是选择像作者一样的回答?说说看为什么。教室里很快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见解,通过分析辩论,最后大家趋向于认同作者的看法——要骄傲地向“上帝”宣告“我”的存在,“我”虽然平凡,人生虽然短暂,“我”虽然有缺点,但“我”也有优点,“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命存在,“我”应当为“我在”而自豪。最后,再通过对这一层次反复地诵读,让这种自豪感萦回在学生的心中,并将之化为学生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自豪,从而产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拓展训练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过程,对所学的知识、所用的方法、所发现的问题、所得到的启示等进行整理归纳,发展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自主阅读教学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主动读书,主动质疑,主动争辩与讨论,大胆地标新立异。教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只在重点难点处加以巧妙的导语、提问、点拨、使教与学真正契合。学生从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合作的愉快和他人的尊重,对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有莫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主体性教育》 张天宝 教育科学出版社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陈玉秋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