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敲威风锣鼓>>之三

 袖手揽月 2015-05-08

<<教你敲威风锣鼓>>之三

(2010-12-09 08:31:39)
第三章 乐器
              
                     第一节 乐器名称及特点
 
    威风锣鼓的乐器,由鼓、锣、召钹、铙钹四种组成。过去还用小斗锣的,现在大多不用了。
     为全国通称。因其形状圆而扁,故称“扁鼓”。其直径均在62公分至50公分之间,鼓腔高低在30至40公分之间,鼓棰长短在25至30公分之间。
    建国前后,随着威风锣鼓的改革与发展,其大小几经变化,过去,鼓大而重,要用架子支撑或者人抬,有条件的村子镇还加上笨重的“门鼓”,所以从不移动表演,但它的共鸣浑厚,震耳欲聋。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欣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精神焕发,春风得意,敲锣鼓,就很自然的手足舞蹈起来,把民间吹打乐那种活泼的表演方法,揉进威风锣鼓里来,取其“动”变之长,充其威风之神韵,敲打起来,就要表演,鼓就得表演者自己背,为了方便灵活,鼓就适当缩小,从而大大提高了威风锣鼓的可视性,观赏性。
   
    锣  铜制,为全国之通称。直径40公分,锣边5至7公分。敲起来。它不像京锣那样纯正清脆,也不像苏锣那样的低沉,而是浑厚沙哑,带有粗犷风味。现在锣重量轻了,便于推、举、端、托、表演灵活,颇受群众欢迎。也由于客观存在体小身轻,数量众多,所以编排队形,考虑动作时,总是以它为基础。
   
    召钹 铜制,直径在33至40公分之间。
    它的称谓极不统一,它是由两扇钹对击而发出音响,在威风锣鼓里称召钹;也有因其共鸣腔大而叫“大碗钹”的;有的地方叫“铙钹”;临汾这一带简称叫“召”,为了统一,还是叫召钹为宜。
    召钹,在威风锣鼓里的地位十分显要。因它的音响清脆洪亮,它可领导一切(乐器),而其它乐器,则无能为力。
    另一方面,威风锣鼓曲牌,百分之九十五是从召钹开头的,如一首曲牌是这样开始的:||:平……平平平平……匡……匡匡匡匡:||,它非常自由,可任意延长,一人拍钹,可等待他人接锣。所以有号召、呼唤人们来敲锣鼓的意思。
    过去的召钹,共鸣腔(碗子)大,钹扇也大,一般八斤左右,拍起来嗡嗡作响,威震四方。现在的召钹一般四斤左右,但由于锣鼓队人数众多,加之有了队形和表演,及服装的鲜艳,以视觉上的满足,弥补了音响上的不足。
 
    铙钹 称谓也不统一。有叫钗钹的,还有叫召钹的,威风锣鼓里则称铙钹,简称“铙”。
    我们的看法是:在威风锣鼓里,两扇钹相对而击称谓召钹,上下相擦出声而称铙钹,可简称为“召”和“铙”。
    铙钹在锣鼓队里数量少,音量小,但它最大的作用是掌握节奏,掌握情绪。
    在威风锣鼓曲谱里,铙钹一般是在后半拍的位置击奏,如:|平叉  平|平叉   平|,这就说明弱拍的铙钹快与慢,至关重要,决定着曲谱的节奏。故铙钹手老练、稳健、节奏感强的人担当。
 
                             第二节 乐器的配件与加工
   
    乐器从厂家出厂后,有的并不能使用,还需要配件与再加工,现分述于下:
     鼓的配件有:
     1.底绳二条。(各一米,尼龙绳最好,麻绳、皮条亦可)
     2.背带一条。(三米,以布质为优,它可防滑)
     鼓的加工主要是系鼓带,系的科学,其步骤:先把底绳系在鼓的一侧的两个铁环上(细绳双股,粗绳单股),与鼓另一侧的绳子相等;然后,将两边铁环上的绳子,按鼓手背鼓的角度(约25度)给固定,使其外边长里边短,形成斜角,最后,用背带系在尼龙绳上。(剩余的背带,两头要相等,扎成大花起装饰作用),鼓的高低以背起鼓放在表演者腹部宜。这样,背起的鼓,鼓面平稳不会摇晃。
 
     鼓棰  厂家出厂即可使用。
 
      锣的配件有:
     1.支撑杆一个(粗约3公分,直径长约30公分)
     2.尼龙绳一条(长约50公分)
     3.塑料管一条(长约20公分)
     随着威风锣鼓表演艺术的提高,锣的加工也做了改变,将支撑杆放在锣内三分之一的地方为其适宜的长度;支撑杆两面的剖面,要锯成马蹄形与锣内侧的弧圆面相吻合;支撑杆的位置要与锣原先钻的两个小孔成垂直状,然后在支撑杆与锣边接触处,从外边一边。钻出两个小孔,用木镙丝拧紧,以防支撑杆转动,(要注意撑杆尽量靠锣边,以防手握支撑杆后,接触锣面,影响声音)最后把塑料管套在尼龙绳的中间,将尼龙绳的两头,穿过锣边的两个小孔,拴在支撑杆上,绳子的长度,以手插进塑料客握住支撑杆为宜。
     
    锣棰  厂家出厂,即可使用。
 
     召钹  召钹的配件有:
     1.丁字形牵引二条。(长15公分,用汽车轮胎割成,如T状)
     2.护手垫二个。(用厚橡皮垫做成,直径7公分左右,正中钻一小孔)
     3.细铁丝一尺五。
     4.红黄绿三色绸子40公分见方各二块。
    加工:先用小圆锉刀把召钹碗子中间的小孔,挫的圆滑后,将牵引带由召钹的内侧通过小孔穿到外侧,拉紧后再穿入护手垫中间的小孔,然后根据击奏者手的薄厚,把护手垫量好,再把牵引带折回到护手垫上端,用铁丝固定,使手插入召钹与护手垫之间非常牢靠为宜。最后,把三色绸子的一角绑在一起系在护手垫外牵引带形成的小圈上。
    
    铙钹 铙钹无须大的加工,只是用纱布所铙柄打磨打磨就可以了。
 
   
                     第三节 乐器的操作方法
  
      背鼓:双手拿好鼓棰,鼓带斜夸在左肩上,左手在鼓带下伸出以击鼓,右手则无鼓带的限制。
    鼓挎好后,鼓腔贴腹部,鼓的前沿在略低,双手握住鼓棰的后疙瘩(无缨穗的一端),左手举至胸前靠右,右手举至头顶,准备开打。
    敲鼓前,在思想集中,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昂首注目,好像即将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
  
   锣 加工好后,锣手可用左手在锣面的一方,插进塑料套圈,握紧支撑杆,然后根据手的大小再整理绳子,至合适部位固定。
    右手用拇、中、食指握住锣棰底端。开打前和鼓一样要求,思想集中,目视前方,两腿平分,挺胸收腹,右手将锣棰举起,左手(锣)按教练要求,或提或端,准备开打。
   
   召钹 召钹加工好后,左手指平展,插入召钹与护手垫之间,呈握球状,如手感摇晃,还得紧握手垫,重新绑扎直至牢靠。
    右手与左手同。
    拍召前,两脚平分与肩同宽,两手握召,召面向上,曲肘托于胸前两侧,目视前方。
    拍召,过去有“召不下头”的说法。意取激烈、紧凑之势。现在有所发展,有新变化。基本方法有二:一是胸前拍;二是头顶拍。胸前拍,即在胸前的部位两钹合击。合击时,两钹钹碗必须对齐,不仅共鸣好,且乐器不易损坏。应特别注意的是,两钹合击后,应立即离开,否则形成聚音,钹即烈缝。头顶拍,和胸前一样,只是在激烈紧凑的节奏里使用,以显示一种勇往直前,威风凛凛的英姿,加上必要的技巧,给人一种催人上进的力量。
   
    铙钹 铙钹预备时,两手握住铙柄(中间的疙瘩),铙面朝上,平放于胸前的两侧,开打后,两铙在胸前上下相擦发出叉叉的声音。故有“铙不过顶“的说法。
    铙手林特别注意:1、两铙是上下相擦而过,发出叉的声音,不是上下碰撞或斜面相拍发出“平”的音响。2、两铙擦时,铙面不要上下垂直,而要倾斜20度左右,约在全铙五分之四的地方接触相擦,以防擦破手指。3、有铙的地方没有召,有召的地方却有铙,所以两手上下的手势要一致,一般情况下,强拍右手上,左手下,弱拍右手下左手上。4、威风锣鼓里铙的疙瘩,没有气孔,所以不能相互对拍,否则,铙会破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