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题教学:中华文化是一本厚重的书(《文化生活》第六课教学设计)

 劳动者2010 2015-05-08

一、主题导入:你知道“中国”吗?

师: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我问大家一个“简答”的问题,这部记录片的名字叫做——《舌尖上的中国》,请问,我们的舌尖上有“中国”吗?这里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

PPT1:《舌尖上的中国》…


 

生:交流探讨。

师:这是什么样的“中国”呢?如果我们在“中国”一词前面加上一个修饰的词语,我以为最合适的是“文化中国”,或者倒过来也可以,“中国文化”。这里的“中国”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或者非常“形而上”的概念,“文化中国”或者“中国文化”,是无形的,但又是有形的,传统中国的文化,就在我们日常的“饮食男女”之中,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一堂课,我们一起走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二、教学主题展开:你印象中的“中国”又是什么?

师:我们印象中的“中国(或者中华)”,其实可以从四个方面界定,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实质上是一个文化符号,比如说,大家都知道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应该叫做“一个中国”,这个“中国”又是指什么呢?或者说,在什么意义上,什么层面上,大家都会认同“我是中国人”?

PPT2:中国是什么?

1、从地理位置上看,所谓“中国”主要是指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炎帝、黄帝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多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古人认为该民族居住在中央位置、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

2、从历史发展看,所谓“中国”,其时间维度非常漫长,《上下五千年》,一直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累积类非常厚重深邃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史书典籍”上。

3、从政治上说,所谓“中国”,当然是在这片东北亚的广阔土地上所建立的政权,今天可以代表中国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点无可置疑。

4、但是,无论是地理的、历史的、还是政治的,最为大家所认同的,还是文化的。“我们都是中国人”,香港歌手张明敏所唱的《中国心》,这里的“中国”,我以为主要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呢?

从文化的构成看,“中国”是生活在这一广阔区域的各民族(群体)、各区域文化的总和;但是这种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而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中华(中国)代表了一个群体(族群)特有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方式(文化认同)。

一说起“中国”,我的心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这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一课的学习,只能则其要者而简述之。

我想先请大家造一个句子,一个比喻句,

PPT3:中国文化像..

生:共同研讨、回答。

  生:像一条河,像一座山,像……

  师:我以为中华文化像一本厚厚的、沉甸甸的书籍(史书典籍)。

PPT4呈现:书的形象(图片);问题  


  1、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哪里?最后一页在哪里?(主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你认为这本书中最精彩的一页在哪里?(主要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这本书的目录是怎么编排的?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章节)?主要写了什么?(主要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4、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主要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这本书是用什么样的文字\材料书写的?(主要说明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师生围绕上述问题共同学习、交流。

1、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哪里?最后一页在哪里?

  生:没有第一页,也没有最后一页。(回答非常精彩)因为我们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曙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另一个方面,中华文化一直会发展下去,所以这本书也会一直写下去。

师补充: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2000119日,夏商周

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

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2、你认为这本书中最精彩的一页在哪里?

生(不同的回答):是唐诗宋词;是中国的儒家学说;是中国的书法……

师补充: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页,那么,请你在课后,一定要仔细地读一读这一页上的内容,相信你会有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3、这本书的目录是怎么编排的?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章节)?主要写了什么?

生(不同的回答):可以按照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编排,也可以按照地域或者民族来编排(教材“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师: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标准来编排,我们也甚至可以用不同的人物为主线来编排,你会选择那些人物作为单独的章节呢?

(引出下一个问题)

4、这本书的作者又是谁?

  生(不同的回答):屈原;诸子百家;陶渊明;曹操;王羲之;李白;杜甫;颜真卿;唐宋八大家;李清照;罗贯中;曹雪芹;鲁迅……

  师:当然,还有很多无名氏,大家不要忘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无名氏创造的。

5、这本书是用什么样的文字\材料书写的?

  生(不同的回答):汉字;毛笔;墨。(教材“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宣纸。

  师:其实我们仔细阅读会发现,最早的文字,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是不认识的,是什么字?(甲骨文、金文)后来汉字慢慢地演变,我们现在写的字为什么叫做“汉字”?因为中国的字体到了汉代就基本定型了,我们现在考古发现的汉代的竹简,上面的文字基本上都是认识的。“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我们很多同学都不太写字了,因为习惯了电脑键盘,所以央视推出的“汉字听写大赛”,我以为非常必要。希望大家经常写字,不要忘本啊。

三、教学主题升华:中国文化何以如此深远厚重?

  师:我们手中都捧着一本厚重的书,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本书,和西方人的书不一样,和古代埃及的不一样,和古代巴比伦的也不一样。因为我们的古籍,是用毛笔书写的,是方块字,是写在宣纸上的;西方,欧洲人的书,最早是写在羊皮纸上的,用鹅毛笔写,是拼音文字。可以说,我们中国的文化,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

PPT5: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结合教材P62,古代辉煌的历程)

华夏文化(文明)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在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古老文明消亡之后,我们的文化却仍然生生不息

东亚的本土文化有它自己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与外来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伟大、独特的中国文明,这一文明以举世无双的连续性从商朝一直持续到现在。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师: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够“以举世无双的连续性从商朝一直持续到现在?”

  生:回答略。

  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请大家体会一下下面这些熟悉的成语典故是什么意思?

PPT6:包容性是什么意思?有何表现?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气象万千,气势恢宏;

4、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

生:回答略。

师: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手中的这本书(教材)其实是留有很多空白的(天头、地尾),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其实经常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阅读过程的在感想、发现,甚至不同的意见都可以写在上面,无数的人读,无数的人写,你说这本书又会怎么样呢?

PPT7:再想一想

1、查阅词典:“包容”是什么意思?

2、你能从“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简单地解释“包容”的含义?

3、“包容性”是如何体现的?

4、“包容性”对于我们今天发展中国文化有何启示?

生:回答略。

师(结合教材简要解释提示):

1、从中华文化的内部看,这种包容性表现为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2、从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外部环境)的接触看,这种包容性表现为中华文化善于兼收并蓄,即能和而不同,又能求同存异,且懂得和实生物,故而能够实现吐纳更新

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即在于其“包容性”,就像一个非常健康的人,“胃口很好”,“消化能力很强”,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既要继承传统,也要善于学习,尤其是要学习和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大胆地为我所有,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