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咏春二字钳羊马的力学结构

 苦作舟497 2015-05-09

本文重点介绍了咏春拳特有的练功马步——二字钳羊马。

“马”指古代战场中驰骋沙场的骑兵战马。在冷兵器时代,古骑兵作战靠的是速战速决,骑士们手持长枪大刀临阵杀敌,都须借助于胯下战马的冲刺之力,方能达到冲锋陷阵、一击必杀的目的,因此,马的优劣直接决定骑兵作战的速度与效果。

同样,武术中“扎马”的优劣,也决定了武者搏击能力的高低。所谓扎马就是保持坐马的姿势来行功炼劲。大部分的武术扎马都是臀部下坐,大腿与地面几乎呈平行状态,双膝向内钳紧如坐真马一般,姿势较低。尢其北派拳法中的扎马动作,往往采用四平八稳的矮架四平马进行训练。扎马或坐马若是长久不动时又称为“站桩”,站桩更是内家拳内劲修炼的重要法门。

咏春扎马的姿势比别派武术的马步姿势要高一些,咏春前辈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扎马之后双膝内钳的稳定状态下,即便胯下骑的是一只愤怒挣扎的公羊,其也难以挣脱扎马者的腰马内钳控制。又因扎马时双脚需微内扣,故而咏春马步称为“儿字钳羊马”,寓意为习练咏春拳应做到腰马稳健、腿法轻固。

咏春强调“力从地起,腰马合一”,马步的优劣决定了习拳者发力的强弱。常人若无咏春扎马的训练,即便是身强力壮之人,在平时运动状态中,也实难发出咏春要求的整劲,大多情况下,人们运用的都是散劲。

儿字钳羊马长期训练的意义在于,令人体获得科学的发力结构,令周身筋长骨健,无论何时何地遭遇人为袭击,均可本能地运用腰马的力量,灵活地卸步、发力,化险为夷。

儿字钳羊马动作做对了,会明显感觉到整个上肢身体重量被二条腿及腰胯所形成的坚固架构支撑起来,整体结构富有弹性;大腿内外侧肌肉筋腱有明显的紧绷之感,膝关节、双臂及肩胛部分易发酸、发胀。

初学者须时刻注意体会的是:

(1)当足心含空足尖略内扣时,足跟将小腿向上撑起来的感觉;

(2)双膝关节内扣上提时,小腿将大腿向上撑起来的感觉;

(3)腰胯前挺上提时,大腿将腰胯向上撑起来的感觉;

(4)胸部略内含背部撑圆时,整个腰胯及双腿将上身撑起来的感觉;

(5)颈椎竖直头顶略上提时,肩背部将头颈向上撑起来的感觉。若每次扎马10秒钟内,能明显体会到此五点感觉合而为一,则说明儿字钳羊马的蓄力结构形成了。

通过儿字钳羊马的长期扎马练习,可将人体的整体力量有效地凝聚于一点,锻炼正面朝向目标时的结构用力方法。因此,朝形发力,也是指通过儿字钳羊马的扎马练习,调动周身的力量,配合身形步法的练习,击打对手身体中线的薄弱环节,爆发整劲于一点,达到一击克敌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