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诵读、习作、图画书教学,看云告诉你怎么做

 长沙7喜 2015-05-09

为什么要日有所诵?

“你的班上,难道就没有特别不聪明,特别不爱干的孩子吗?”在定海,玫瑰(窦桂梅,编者注)问。

“没有!或者说,作为教师,我不能说有。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有一批孩子,只半个学期下来,就发生了近似于脱胎换骨的变化。那是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到内在的气质神态的悄然更新。有一个与从前全然不同一新的自我在正在他们的身体里苏醒——我主要指的是那些借读生。我以为,诵读是主要的原因。”

“最令人惊讶的是,连续性的活动这种方式几乎能像魔杖一样叩开儿童天赋正常发展之门。”

就在今天上午,刚刚读到的蒙台梭利的这句话,让我激动到了不能自已。因为这样一个在“连续活动”中悄然发生的庄严而伟大的过程,我正看见,我正亲历——我正一手导演。

日有所诵——日不间断啊。

当翼然告诉我“古诗文诵读活动”把她累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我忍不住问:“你们的孩子是否每天都在背?如果不是,这样劳民伤财的表演,有什么意义?”

真正快乐的学习,真正幸福的成长,恰是沉静的——正如春雨中贪婪地吮吸着,枝叶往高处伸,根系往深处扎的草树。

而且我相信,当我们的孩子从我们的“日有所诵”获得了属己的、内在的快乐,很可能——他们会对那样热闹壮观的表演不感兴趣。如果有那样的情况出现,作为教师的我,该是多么自豪。因为蒙台梭利说道:

当儿童的心理生活升华的时候,他们自愿地拒绝这些无用的、外在的乐趣。

那种珍视内在的、沉静的幸福,轻视奖励与展示的品质,大约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定力、尊严和——贵族气吧。

与“日有所诵”相辅相成的,是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平和而润泽的连续性。那就是:在看似重复的教学活动中,每天有一点点不易察觉的变化和提升。是这样严谨然而活泼的连续性学习,用教材筑成一道周边长满花草的慢坡,把孩子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一点一点,稳扎稳打地往高处带。

白色朗读意义何在?

白骨精在半空中,暗暗称赞悟空的本事,心想,我那么变化了去,他还是认得我!看他们走得快,再下去四十里,就不归我管了。吃不着唐僧肉,不晓得哪年哪月才能修得个长生不老。若被别的山头的妖魔捞了去,还要笑话我无能。罢了,我再下去试一试。

“哈哈……”一片会心享受的笑。

因为练过,更因为古白话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朗读声忽而舒、忽而缓、忽而喜、忽而嗔。读着读着,教师忘乎所以,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仿佛教室里有两个我,一个陶醉于另一个的读。

悟空止不住伤情凄惨,说:“你那时节初出长安,有刘伯钦送你上路。到两界山,救我出来,拜你为师。我曾穿山洞,入深林,擒妖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尽千辛万苦。如今你是非不分,人妖颠倒,只教我回去,这才真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罢,罢!只是多了这紧箍咒。”

读完了。过了好一会儿,孩子们才想起鼓掌——有几个在那里做哭泣状。或早或迟——有谁知道,会不会有学生因为这样的朗读而去读原著呢?

《三打白骨精》,故事他们听过读过很多遍了,动画片、电视剧也看过很多遍了,然而教师朗读依然让他们兴奋。为什么呢?

孩子们悟得好啊:听老师朗读,不仅是听故事,也是在学朗读。而学习,尤其是经典篇目的学习,是需要重复的。没有时间让他们重复地读,就让他们重复地听嘛。

和用心倾听同时发生的,是听者所不自知的“内模仿”——天长日久了,就叫熏陶。

对人发生深刻影响的阅读,从第二遍开始。因为读者只有摆脱了对情节的牵挂,才可以静心体味文字深处的东西。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话说,这叫“白色的阅读”。

能够引诱孩子于不知不觉回味潜藏在文字内部的美好声音的深刻学习,也应当从第二遍的朗读和倾听开始。在第二遍,孩子的注意力将不再被故事所牵引,随着朗读,他们亲切地忆起和重温的,是情节,更是文字和声音。

这叫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

开始的时候,肯定有孩子觉得不耐烦。唯其如此,更要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比多听几个新故事更重要的,是在这白色的朗读和倾听中慢慢的、有时是艰苦的——炼心。

为什么说朗读图画书也是语文教师的必须?

以上都是从学生需要的角度来谈“总读图画书”的原因。其实,最真实、最深刻的原因乃是教师自己对于图画书的着迷,是教师自己还没有从图画书研读的快乐中走出来。

正因为怀抱了这分私情私心,所以我们的图画书朗读才拥有了一般教学难以企求的自然与真诚。教师朗读图画书,大部出于自己的需要——教师需要通过朗读,和学生一起发现独自揣摩不能得到的发现和意义。“我需要”——使得教师身上那个时刻想着教育学生、引领学生的名叫“教师”的恶魔消失了,有的只是师生同行探幽的惊喜。比起上课,图画书朗读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较难把握、较难确定。也就是说,只有图画书讲述,能让教师多多少少放下骄傲,老老实实,从图画书——也从学生那里找回自己错过了的童年,重新获得灵气和生机。

教育意识最为明显的时候,是教师最为高高在上的时候。那时候的讨论和谈话最为虚伪做作。其实孩子是极敏感的,他们对此心知肚明,于是教育效果绝不是看起来的那样令人乐观。很多时候,是学生在有意识地配合教师,为的是让教师高兴,让自己早点完成任务。

当教师放任个人兴趣,将朗读变成充满未知的游戏和冒险的时候,很多问题、对话和感悟,都是从情境中自然生动地涌现出来的。这是美丽而浪漫的事情,这是吸引我不停地朗读、不停地记录的重要原因。

我们对于图画书的研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未及浸润,就喊反思,这是忘恩负义,也是中国特有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相信儿童的生命主动性,也相信自己的生命主动性。

这是自然的状态,这是孩子的状态。我喜欢我的状态。

应该把全副精力一心用于使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尽量有意义,这是绝对重要的。于是随着现在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未来,未来也就被照顾到了。(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习作不打草稿可行吗?

修改、加工、润色,那是比写更深的功夫,那是对写作有了一定体验之后才能具备的高级能力。习作或许可以逼迫,修改则绝对不能——除非孩子对写作产生了内在的感悟——除非你乐意让孩子假装修改。

硬性规定的修改,唯一的结果只能是把儿童春草般娇嫩的写作兴致给消磨得苍老憔悴。刚刚三年级,刚刚习作起步,能按要求给我们整出一篇东西就很不容易了。谈什么修改?只能越改越烦、越改越厌。我敢说,绝大多数孩子,从稿纸到作文本,不过是原样抄写一遍。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嘛,哪有一次竣工来得带劲,来得有质量保证呢?当然,质量太差必须返工的人,也是绝对不能宽宥的。

到现在,很多孩子拿着钢笔,也能洋洋洒洒、一挥而就。真是不要太帅、太潇洒。想想从前,逼着孩子打草稿、修改、誊写——白白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白白磨损了多少写作的热情,白白消磨了多少生命的锐气。

提笔就写、一锤定音的习惯养成了,教师对于应试自然更有底气。而学生呢,在将来的中考、高考中必定比别人在时间上多一份从容。

能够和敢于这样,第一因为我们自己对于写作有感觉,第二因为我们对儿童有体察。换言之,一是因为我们长得高,二是因为我们不忘本。从前很多貌似必须,其实有悖情理的规定,多是因为教师忘记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来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