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格之美

 南宫藏文 2015-05-09

气  格  之 

          ——颜真卿手札欣赏

   冯延巳《鹊踏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描写惜春伤逝之“我”独立于黄昏,对雨横风狂、落红飘零的“外物”所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这是以我观物而来的一种壮美的情怀。为“有我之境”。这种由“有我之境”而生的气格之美在颜真卿的手札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我们看颜鲁公和他的《祭侄稿》。

颜氏一门在琅琊是名门望族,以诗礼传家,名臣辈出,其祖上可溯至被孔夫子称赞“贤哉,回也”的颜回。《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也是颜真卿家祖。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在颜氏家族流传有序。西晋时家族迁往建康,后迁长安。公元709年颜真卿出生在京兆万年,即今天的陕西西安,天性秉直,忠正刚烈,于开元二十二年中进士。天宝十二年赴山东德州任平原郡太守时,对安禄山心怀二心早有防范的他暗蓄兵力,在平定“安史之乱”这场关乎唐王朝存亡的动乱中大忠大勇、功勋卓著,同时也付出了失去族兄颜杲卿和侄颜季明的惨痛代价。《祭侄稿》书于乾元元年(758年),25行,234字,为颜鲁公祭侄颜季明而作。在疾痛惨淡、哀思郁勃中血泪并迸,于悲愤交加之际作此祭文,顿挫屈郁,痛贯心肝,一泻千里,悲壮情怀溢于字里行间,笔墨恣肆,枯润皆宜,成千古绝唱。六百年前的一位恂恂儒者陈绎曾将自身深入到《祭侄稿》的血脉当中并对它解剖般地进行了层层细致的解读。他认为从此几行可见得颜鲁公的郁怒,彼几行代表沉痛彻骨,这里是欲哭无泪那里是涕泪横飞,……用前无古人的审美角度来挖掘书法欣赏,可谓奇异之举。确实,书法这种极为抽象和心像化的艺术,如果没有知音作为主体的介入,简直如若天书。

    那么,让我们顺着陈绎曾的慧眼从全篇稿书中的首字开始发现这寓于笔墨线条中的具有时序性、空间性的抒情意味:全篇从“维乾元元年”始,起笔滞缓,墨迹凝重,在沉郁的情结中似乎还在构思全篇内容,平静之中似显沉重,很快他便成竹在胸、将所要倾诉的激愤之情以飞快的速度挥洒而出。涂改、枯笔频频出现。从“蒲州”开始他的心情愈来愈不能平静,墨迹随心境跌宕起伏,难以抑制的悲情忠愤跃然纸上,我们仿佛眼见老泪纵横的颜鲁公痛心疾首、悲愤难当。当最末一行“呜呼哀哉”墨枯心竭跃然纸上时,满篇的血泪哀思、满目的顿挫屈郁已然雷霆轰鸣般排山倒海而来……一千多年了,这奇崛雄健的文字依然挟裹着颜鲁公无法抑制的铭心悲痛如泣如诉,节奏铿锵,余音难平……我不想说这是天下第几行书,不探究这排序是否是以时序为界,也不想叩问颜清臣为何没有“书圣”或“书仙”的名号,只在泪眼迷蒙中向西遥望,心中暗祈:颜鲁公——保重啊!

   《祭侄稿》诞生于内心情感与表达技巧的高度统一,颜鲁公在完全无心于工拙的前提下以情运墨,用这血与泪凝成的振铄千古的不朽之作,无意间达到了他艺术水平的空前高度。这是一个“以我观物”,其间渗入了书者个人情感因素的由书者于“有心有我”的情境下“无意”而为的一个“有我之境”的杰出代表。

在颜鲁公《争座位帖》中,我们也见到了这种“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 (米芾《书史》评《争座位帖》)的表达。《争座位帖》和《祭侄稿》一样气韵郁勃苍劲、矫健绝伦,字字圆劲浑伦,精光炳峙,涵浑雄穆之气充溢字里行间,笔画劲健,成“锥沙印泥屋漏”之妙,字形磅礴,有“龙腾凤翥虎居”之姿。我们不得不惊异于陈绎曾的敏锐和对书法笔墨线条的精确把握:“自‘尔既’至‘天泽’逾五行殊郁怒……自‘移枚’乃改。‘吾承’至‘尚飨 ’五行沉痛彻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序稿》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清· 卞永誉《式古堂书法汇考》引)《禊序稿》即《兰亭序》。如果说《兰亭序》儒雅萧散、文质彬彬的话,那么此二帖则雄浑大气横剑朔漠。王羲之与颜鲁公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情不同、二帖所达情绪之哀乐闲和愤激不同,惟笔墨线条的抒情性和书家临书时精神境界对其书法气韵风格的影响、不刻意为而境界全出的状态相通——“其致一也”。另外《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帖中亦见颜鲁公不凡的盛唐气度。在《刘中使帖》中“点如坠石,画如复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丰润刚健、飞动腾跃的线条真切地传达了颜真卿听到捷报后奋笔疾书、喜悦心情充盈字里行间的情景,愈来愈振奋的心境被渐次无法按捺的狂放流畅的笔势表达得一览无余,节奏铿锵激越的“耳”字,以末笔纵贯一行的气势将这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推向高潮,让我们真切地看到“漫卷诗书喜欲狂”场景的再现。全帖一气呵成,了无滞涩,笔画丰腴圆劲,似锥画沙,充分体现了颜书强筋的特点。颜真卿晚年的“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元鲜于枢跋),雄健恢宏、精湛纯熟的书艺在情感的推助下得到完美的发挥。而《湖州帖》中安然自得的心境跃然纸上,圆润妖媚的笔意时见笔端,与其他各帖的激昂意态迥然有别。此帖书于颜真卿湖州刺史任上,时湖州水灾,因了督抚得计使百姓得以安居。颜鲁公心中自然惬意。书中颜真卿体恤百姓、善良温情的一面也终有所见。

    颜真卿以其雄浑阔大的书风独标的“气格之美”在中国书法史上为我们树起又一座高峰,我们可以毫不费神地清晰地看到这峰顶端庄威重、令人肃然起敬的大写的人格风景。

    同时,识贵圆通。以人品论书品,有其道理,因为人的书写习惯往往暴露人的性格特点。现代艺术心理学中有人主张从笔画线条轻重等关系上观察人的性格情绪是有一定根据的,比如僧人的蔬笋山林气、达官显宦的贵胄气、文人书生的士气意气书卷气等等。但是历代都有一些人格、性格乃至神志都有问题的艺术家,其人未必足观但其艺术不可小觑,如王铎、朱长文、朱耷、赵孟頫等等。虽然我们的美学概念、范畴、形容词等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审美传统中也常常以人品论艺品,即所谓的“品藻”的对象是“人物”,但在艺术上的科学态度应该是一分为二的,在人格上尊重人的个性价值,在艺术的层面欣赏个性之美,不能以其人之道德修养性格怪癖等来鄙薄他们而忽视他们在艺术上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人贵通达,为人如此,为艺也该如此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