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颜氏一门在琅琊是名门望族,以诗礼传家,名臣辈出,其祖上可溯至被孔夫子称赞“贤哉,回也”的颜回。《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也是颜真卿家祖。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在颜氏家族流传有序。西晋时家族迁往建康,后迁长安。公元709年颜真卿出生在京兆万年,即今天的陕西西安,天性秉直,忠正刚烈,于开元二十二年中进士。天宝十二年赴山东德州任平原郡太守时,对安禄山心怀二心早有防范的他暗蓄兵力,在平定“安史之乱”这场关乎唐王朝存亡的动乱中大忠大勇、功勋卓著,同时也付出了失去族兄颜杲卿和侄颜季明的惨痛代价。《祭侄稿》书于乾元元年(758年),25行,234字,为颜鲁公祭侄颜季明而作。在疾痛惨淡、哀思郁勃中血泪并迸,于悲愤交加之际作此祭文,顿挫屈郁,痛贯心肝,一泻千里,悲壮情怀溢于字里行间,笔墨恣肆,枯润皆宜,成千古绝唱。六百年前的一位恂恂儒者陈绎曾将自身深入到《祭侄稿》的血脉当中并对它解剖般地进行了层层细致的解读。他认为从此几行可见得颜鲁公的郁怒,彼几行代表沉痛彻骨,这里是欲哭无泪那里是涕泪横飞,……用前无古人的审美角度来挖掘书法欣赏,可谓奇异之举。确实,书法这种极为抽象和心像化的艺术,如果没有知音作为主体的介入,简直如若天书。 在颜鲁公《争座位帖》中,我们也见到了这种“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 (米芾《书史》评《争座位帖》)的表达。《争座位帖》和《祭侄稿》一样气韵郁勃苍劲、矫健绝伦,字字圆劲浑伦,精光炳峙,涵浑雄穆之气充溢字里行间,笔画劲健,成“锥沙印泥屋漏”之妙,字形磅礴,有“龙腾凤翥虎居”之姿。我们不得不惊异于陈绎曾的敏锐和对书法笔墨线条的精确把握:“自‘尔既’至‘天泽’逾五行殊郁怒……自‘移枚’乃改。‘吾承’至‘尚飨 ’五行沉痛彻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序稿》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清· 卞永誉《式古堂书法汇考》引)《禊序稿》即《兰亭序》。如果说《兰亭序》儒雅萧散、文质彬彬的话,那么此二帖则雄浑大气横剑朔漠。王羲之与颜鲁公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情不同、二帖所达情绪之哀乐闲和愤激不同,惟笔墨线条的抒情性和书家临书时精神境界对其书法气韵风格的影响、不刻意为而境界全出的状态相通——“其致一也”。另外《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帖中亦见颜鲁公不凡的盛唐气度。在《刘中使帖》中“点如坠石,画如复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丰润刚健、飞动腾跃的线条真切地传达了颜真卿听到捷报后奋笔疾书、喜悦心情充盈字里行间的情景,愈来愈振奋的心境被渐次无法按捺的狂放流畅的笔势表达得一览无余,节奏铿锵激越的“耳”字,以末笔纵贯一行的气势将这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推向高潮,让我们真切地看到“漫卷诗书喜欲狂”场景的再现。全帖一气呵成,了无滞涩,笔画丰腴圆劲,似锥画沙,充分体现了颜书强筋的特点。颜真卿晚年的“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元鲜于枢跋),雄健恢宏、精湛纯熟的书艺在情感的推助下得到完美的发挥。而《湖州帖》中安然自得的心境跃然纸上,圆润妖媚的笔意时见笔端,与其他各帖的激昂意态迥然有别。此帖书于颜真卿湖州刺史任上,时湖州水灾,因了督抚得计使百姓得以安居。颜鲁公心中自然惬意。书中颜真卿体恤百姓、善良温情的一面也终有所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