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翰墨双畅

 南宫藏文 2015-05-09

翰  墨  双 

          ——手札的书写与欣赏

    手札是人类情感抽象而又极具诗意的表达,是书写者诗意心灵之树开出的芬芳奇葩。

    手札是情与景的交融,具有完整的生命。小小一帧手札的诞生,因其即时性的“无为而为”,即交流的路径、诉说的需求、日常的笔记等使一种喜悦、一种惆怅、一种相思、一种浪漫、一种意气、一种豪情等等心境通过书者随心随意的笔墨就此凝定,便有了如诗的内涵、如诗的境界、如诗的表达。这一切,缘于心。诗情画意的境界需要知音的心领神会。

    手札内容直接关乎书者的心态、情绪、表达方式和抒写状况,所以说手札的文字内容是触发书者将这些因素形成书写冲动并诉诸笔墨的重要配伍。它的书写因内容的不同受情绪的支配而直接影响到其形势姿态和线条组织的状况。手札通过“书”来使“文”达其意,而它的“书”又是由“文”来生发和承载的,所以古人的手札往往是翰墨双畅的。

     释皎然《诗式》有言:“诗之佳者,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手札的书写同诗的创作相似,它有赖于书者对于书法的天赋:一种对于所写内容用书者自己对书法的感悟、书者的情感体验和学养的滋润来准确表达却又形成一种“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模糊意象。一般读者只见其文,只有深识书者才能“由字及意,由意生情,由情及神,甚而但观神采,不见字形。”(张怀瓘语)。

字形为言,神采为意,书写者因意成言,欣赏者“得意忘言”,这是手札书法书写和欣赏的言意成份。

张怀瓘《文字论》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须考其发意所由,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自非冥心玄照,闭目深视,则识不尽矣。——可以心契,非可言宣。”

    对于手札的欣赏,需要从书法语言和文字内容两方面去把握。书法语言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技法在内的书法意境的表达系统,是欣赏的主要对象;而文字内容在手札书法作品中给赏者在情绪情感上靠近书者创作状态提供支持。书者的书写和赏者的欣赏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知音冥契”的过程。知音是一种判断,在进行一种主观而真实的判断时必须要有判断的依据。如伯牙与子期之知音,那种对于音乐曲式旋律、调性、乐器、技法等“法”的了解,即对音乐乐理知识的基本了解则是先期条件。正如文字具象之对于书法的表达一样,书者必将其意境神采附着于“文”之上,识者也必须通过“文”来对“神”作最初的铺垫。书者是美的创造者,是美乡的寻梦者、醉梦者,也是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赏者何尝不是?!书写者和欣赏者其实就是一对知音。手札的书写和欣赏是个以心契心的活动。书者以心发意,此心为原创的心灵,须依赖天赋的灵光,借助书法的基本表现手法而草创立体,而成象,而有神气,无此天赋则神乏形悴。同时赏者“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见貌察神,深知其意之所发为何。此中“天赋”一是指先天的禀赋,即书者赏者先天的对于书法之学习创作表达的领悟能力;二是指一种审美直觉,这种直觉并非只是感觉,它高于感觉,是书者赏者的感觉和经验的融合和升华,是他们以往经验和印象的大量积淀,是以“心之通微”而进入“言所不能”的领域,这个领域是“无物之象”的领域,它的把握只能靠这种渗透着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审美直觉来“静而求之”。

    中国有句古语:“万物静观皆自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句)书写和欣赏都与艺术之美的诞生有关,美诞生在忘我的一瞬,即美学中的“静照”,静照源于心无挂碍、空诸一切,脱尽尘滓。欣赏需要进入一种庄子所提倡的虚静境界,由此也进入书者初创时的精神状态,从一点一画中顺着创作的时序、节奏、轻重等重演创作过程,从而达到一种以心契心的审美状态。创造美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炽爱,欣赏美亦需抛弃一切杂念妄想的专注和钟情。

    “夫翰墨及文章之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若以言面目,则智昏菽麦,混黑白与胸襟。若心悟精微,图古今于掌握。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以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瓘《书论》)书道的玄妙,须以心悟,才得见其深意。

    吾曾有打油诗曰:

    冬夜雪霁无人来,闲临兰亭墨池开。安得梦有羲献至,莫教凝帖费时猜。

    其实这也只是不得神时的发嗲之语,便是羲献又驾鹤归来,可能也只是一句“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张彦远《法书要录》·晋王右军自论书)。从来“前人指示后学,要言不烦,未尝倾箧倒筐而出之。”(周星莲《临池管见》)还须各自从无字句处领悟,从点画之间寻其妙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