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经病四方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5-05-09

太阳经病四方

——程钟龄《医学心悟》

太阳经证

    太阳经病,头痛,发热,项脊强,身体痛,鼻鸣,干呕,恶风,自汗,脉浮缓者,名曰中风。宜解肌,桂枝汤主之。若前证悉具,恶寒,无汗,脉浮紧,或喘嗽者,名曰伤寒。宜发表,麻黄汤主之。

 1、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一钱五分)芍药(一钱五分)甘草(炙,一钱)生姜(一钱五分)大枣(去核,四枚)上五味咀,以水四大钟,微火煮取二钟半,去滓,温服。服已、须臾,啜稀粥数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周时观之,若病症犹在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等物。
2、
麻黄汤方

    此方不宜于东南,多宜于西北。西北禀浓,风气刚劲,必须此药开发,乃可疏通,实为冬令正伤寒之的剂。若东南则不可轻用,体虚脉弱者受之,恐有汗多亡阳之虑。
  麻黄(去节,四钱)桂枝(去皮,二钱)甘草(炙,一钱)杏仁(泡去皮尖,十二枚)上四味,以水四大钟,先煮麻黄减一钟,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钟,去滓温服,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
3、
加味香苏散

    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今用此方以代前二方之用,药稳而效亦医门之良法也。不论冬月正伤寒,及春、夏、秋三时感冒,皆可取效。其麻黄汤,若在温热之时,则不可妄用。又体虚气弱,腠理空疏者,亦不可用。其桂枝汤,乃治太阳经中风自汗之证,若里热自汗者,误用之,则危殆立至。又暑风证,有用白虎汤加桂枝者,桂枝微、石膏重,不相妨也。更有春温、夏热之证,自里达表,其症不恶寒而口湿,则不可用桂,宜另用柴葛解肌之类,或以本方加柴葛及清凉之味。大凡一切用药,必须相天时,审地利,观风气,看体质,辨经络,问旧疾,的确对证方为良剂。
  紫苏叶(一钱五分)陈皮香附(各一钱二分)甘草(炙,七分)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一钱)川芎(五分)生姜(三片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前症若头脑痛甚者,加羌活八分,葱白二根;自汗恶风者,加桂枝、白芍各一钱,若在春夏之交,惟恐夹杂温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术一钱五分;若兼停食,胸膈痞闷,加山楂、麦芽、卜子各一钱五分;若太阳本证未罢,更兼口渴溺涩者,此为膀胱腑证,加茯苓、木通各一钱五分;喘嗽,加桔梗、前胡一钱五分,杏仁七枚;鼻衄,或吐血,本方去生姜,加生地、赤芍、丹参、丹皮各一钱五分;咽喉肿痛加桔梗、蒡子各一钱五分,薄荷五分;便秘加卜子、枳壳。若兼四肢厥冷,口鼻气冷,是兼中寒也,加干姜、肉桂之类,虽有表证,其散药只用一二味,不必尽方;若挟暑气,加入知母、黄芩之类;干呕发热而咳,为表有水气,加半夏、茯苓各一钱五分;时行疫疠,加苍术四分;梅核气症,喉中如有物,吞不入,吐不出者,加桔梗、苏梗各八分;妇人经水适来,加当归、丹参;产后受风寒,加黑姜、当归,其散剂减去大半。若禀质极虚,不任发散者,更用补中兼散之法。

4、柴葛解肌汤

    治春温夏热之病,其症发热头痛,与正伤寒同,但不恶寒而口渴,与正伤柴胡(一钱二分)葛根(一钱五分)赤芍(一钱)甘草(五分)黄芩(一钱五分)知母(一钱)贝母(一钱)生地(二钱)丹皮(一钱五分水煎服。
  心烦,加淡竹叶十片;谵语,加石膏三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