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字

 黄毅弘 2015-05-10

未(枝叶繁茂、未结果的树)+刂(刀)=制。

造字本义: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好更多的果子,用刀具修剪果树的新梢,减省营养浪费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从概率上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军方要求合格率要达到100%,厂家负责人说我们已经尽金力了,99.9%已是极限了。军方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随机抽几个伞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从此降落伞的合格率每次都达到了100%。


 德国有个现象,走在前面的人喜欢帮别人扶门有人说德国民众天生素质就高实真正的原因是联邦德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套规则,比如德国有法律规定,关门时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无条件赔偿,还得帮人医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良好的行为就变成了习惯。


有绝对完美的包治百病的制度吗?我认为没有。而且,企业中,优秀的人才与好制度缺一不可,而且人才比制度更重要。当然,差的制度会让好人变坏这是对的,但是有了好的制度,就一定能令坏人变好?不现实。再“好”的制度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包治百病的。

崇尚制度万能的人喜欢拿分粥的故事来佐证他们的观点。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为了描述方便,我先转在下面,以前看过的人可以跳过去,直接看我写的后传。

故事说,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于是,他们想办法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

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第四种方法,成立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

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也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针对这个故事,我写了个后传,证明制度不是万能的。

话说采用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的办法后,开始时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

在这七个人中,有2个人是好朋友,假设分别叫A和B,后来A和B串通,每次轮到自己分粥时,都给对方分最多,然后对方再转回一些给自己。比如A分粥时,把锅里一半的粥都分给B,剩下的分成6等份,虽然A挑的最后一碗粥也是很少,但是B把自己得到的粥分一些给A,于是就他们两个粥最多。这样下来每7天中有2天A和B的粥是比别人多的,剩下5天大家的粥是一样多的。

C看见这种情况,于是也开始跟A和B拉好关系,于是他们3个组成了一个团伙,于是每7天他们3个人能分到最多粥。

剩下的4个人D、E、F、G一看这架势,于是也互相组成一个团伙,这样一来变成A、B、C有3天分到的粥比D、E、F、G多,有4天比D、E、F、G分到的粥少。

还有可能的发展情况是,D、E、F、G还没团结起来,D就先加入了A、B、C的团伙,剩下的E、F、G不让加入了,于是每7天中有4天A、B、C、D能分到最多粥,剩下3天所有人分到一样多的粥。E、F、G变成了弱势群体。

结果表明,采用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的办法,也无法做到分粥公平。




什么是制度?

三嫂想改三哥晚回家的习惯,跟三哥订制度,晚上11点不回家就锁门!

第一周很奏效,第二周三哥毛病又犯了,三嫂果断执行制度,把门锁了。

结果三哥干脆不回家了。

三嫂很郁闷,难道制度订错了吗?

后来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指点,修改制度:晚11点不回家,我就开着家门睡觉!

三哥大惊,从此11点之前准时回家。

感悟:制度遵守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核心利益驱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