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节专题】聆听打工妈妈的声音

 山水书阁 2015-05-11

【母亲节专题】聆听打工妈妈的声音

2015-05-10  来源:破土特稿   作者:广东木棉 


【母亲节专题】聆听打工妈妈的声音

母亲节又到了,不同的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可是,感恩之余,我们有没有关注母亲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实际上,母亲们需要的不是康乃馨、小礼物,也不是几句甜蜜的祝福,而是关怀,是陪伴,是生活点滴的关注。可是,有这样一群母亲,她们没有母亲节礼物,没有子女的陪伴,有的只是牵挂、无奈与纠结。她们就是打工妈妈。

中国目前有2.6亿农民工,6000多万名留守儿童和3000多万名随迁儿童,这些数字意味着中国有数千万的打工妈妈。然而,有多少人真正走进她们,了解她们,聆听过她们的心声?

今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听听她们的故事,体味她们生活里的酸甜苦辣。

一、 生育保障,太难得到

生育是大多数女人需要经历的过程,一个冒险的过程。在这个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中,女人需要关照与呵护,然而打工女性却很难得到保障,反而面临重重问题。

2014年3月,佛山一家NGO组织对121名外来生育女工的调查显示,只有29.9%的女工购买了生育保险。许多女工因生育被企业辞退或主动辞职,这一比例高达45.4%。

很多打工妈妈的工作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以及服务业,这些行业普遍存在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劳动保障不到位、存在工伤职业病隐患等问题。因此,怀孕女工很难正常工作,于是大多数人选择辞职,有些人则因公司的逼迫而辞职。

然而,辞职之后,准妈妈们无法享受此前购买的生育保险的各项福利待遇,由于复杂的程序,也很少有人去申请享受丈夫的生育保险。虽然有部分人回到老家后享受到了新农合的生育保险,但是大多数人都要自己承担生育费用以及生育前的产检孕检费用。辞职后,由于产期和哺乳期没有任何收入,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落到了男性身上,这加重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也使女性在经济上更加依附于男性。

于是,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有些女性为了能够减轻家里的负担,挺着大肚子仍然坚持上班,直到临近生产,她们才离开工作岗位。小玉就是其中一个,怀孕后她没有辞工回家,而是继续在产线工作,为了能够多点收入,她自愿请求加班,甚至写了承诺书,若出现意外,与工厂无关。

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和《劳动法》都有特别规定,以保护女职工的权益。本来经济压力就大的打工者家庭,比其他家庭更迫切需要享受国家的生育保障,然而,对于底层劳动者来说,低廉的工资、现实的压力,让她们不得不“自愿”舍弃这些保护。

在生育保障的大门前,打工妈妈们只能望洋兴叹。

二、 母子分离,无可奈何

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很多妈妈不得不踏上异乡的打工路,成为打工妈妈。在极低的工资收入、较高的生活成本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限制下,她们不能亲自照顾自己的孩子,只能将孩子留在老家,托付他人。

长期的母子分离使孩子疏于照顾,不仅对他们的教育、健康以及性格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造成影响,也给本应亲密无间的母子之情蒙上阴影。阿美离开家后,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回家,但有时候小孩坐着看电视,不去接。由于长期分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一角处于缺位状态,导致母子感情淡薄。母子分离对于母子双方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雅儿半夜听到邻居的小孩在哭,就会马上惊醒,然后想到“我自己的小孩去哪里了”,许久才反应过来,自己已经离家很久了。

令人心酸的是,打工妈妈外出往往是为了小孩,她们所挣的钱基本上都会寄回家里,只给自己留下很少的一部分。虽然很舍不得把小孩放在农村老家,但是为了生活,为了孩子,还是要出来打工,因为“如果不出来,孩子的生活开支谁来承担,孩子上学的费用谁来出,以后他们还要结婚,怎么办”。打工妈妈们的考虑无非是孩子,她们担忧的也是孩子的现在和未来,为了孩子,她们愿意奉献自己,也不得不牺牲难得的母子相聚。

从万千打工妈妈和孩子的分离,我们可以窥见整个中国农民工的生产体制——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分离。外出打工的劳动者获得的只是最基本的生存工资,而由于户籍制度等限制,无法获得城市居民同等的国家福利,他们的生育、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只能由农村承担。他们工作在城市,却无法在城市安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城市只是挣钱的地方,然而他们却并没有挣到多少钱。

在经济驱动下的这种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的分离,引起了多少家庭的分裂,制造了多少的打工妈妈与留守儿童?我们无法数清,更无法衡量这种分离背后的痛。

三、 双重劳动之辛:工作与养育

据统计,我国有3581万流动儿童。由于义务教育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农民工的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便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于是这个经费就只能由农民工家庭来承担。

流动儿童如果要入读本地学校,需要提供至少六个证件:小孩出生证明、居住证、房屋租赁合同或购房合同或房产证、家长一年以上的社保证明或营业执照、小孩户籍地教育主管部门开具的《就读证明》、计划生育证明,很多家长因为提供不了足够的证件,孩子被挡在公立学校的门外。

于是,私立学校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可是,高昂的学费和各种费用却给本就拮据的家庭增加了更大的压力。通常,私立学校不包吃住,一个学期要2000到3000元学费,甚至更高。就连普通的幼儿园,一个学期也要5000元左右的学费。

在城市,除了教育费用以外,如果孩子没有医保,医疗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好多打工妈妈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孩子生病。孩子每生一次病,可能要花费一个月的工资,这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孩子读书之后可以购买少儿医保,看病会便宜很多,但是申请少儿医保,需要计划生育证明,如果没有,孩子依然无法享受城市少儿医保。

相对打工妈妈的收入来说,在城市抚养小孩的负担比把孩子留在家乡要沉重得多。然而,除了经济压力外,打工母亲在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小孩,这无异于打两份工。工作与照料孩子的双重压力是每一个把孩子留在身边的打工妈妈不得不处理的问题。

回忆起打工时候带小孩的经历,胡姐觉得日子真的无法只用辛苦来形容。那时候工厂没有假期,除了法定节假日,平时都没有休息日,经常晚上到11点半才下班。胡姐没什么时间照顾孩子,工资不高而且常常受气,但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也为了小孩子能在附近稳定地上学,胡姐只好咬着牙做下去。同为打工妈妈的小芳,由于工作忙,常常顾不上女儿。把女儿带到城市的日子,小芳身心俱疲,经济压力也大,苦撑了很久还是不行。考虑再三之后,小芳决定不久后送女儿回家,让她在老家上学。

为了不让家庭分裂,很多打工者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但是各种制度性障碍将打工家庭隔绝于城市生活之外,过高的生活成本和各种条件限制,使打工妈妈无法将孩子带到城市照料,更无力承担孩子在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开支。此外,由于传统的性别分工,女性往往在家务劳动以及孩子的照料中,承担主要的责任,很多打工母亲不仅要在工厂进行繁重的工作,回到家之后,还要承担主要的家务劳动。这种双重的压力,让很多打工妈妈不堪重负。

四、性别暴力何时休?

在生产领域,打工妈妈与男性一样受到生产的束缚,在再生产领域,打工妈妈要承受生育带来的苦楚,也要承受抚养孩子的压力,不仅如此,她们还会遭到来自丈夫的暴力。

家庭暴力是不少打工妈妈面临的问题,她们长期忍受家暴带来的痛苦。在丈夫眼中,她们只是自己的附属和私有财产,一无是处,如果不顺从丈夫的心意就会遭到暴力对待。有时,打工妈妈们实在看不过丈夫的不良习惯(如沉迷赌博),稍微多说几句,便会遭致丈夫的拳脚相加。甚至在遇到丈夫出轨时,打工妈妈也不敢抱怨,不然吃亏的还是自己。面对家暴,打工妈妈们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承受着。

据深圳市妇联一份数据表明,2007年至2010年三年受理的家暴求助者中,非深圳户籍女性约占72%。深圳市2012年颁布《深圳经济特区性别平等促进条例(草案)》,提出公安、法院、民政、妇联、性别平等促进工作机构等组成的临时庇护系统,为家暴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医疗救治、心理咨询等服务。然而,外来女工群体的家暴受害者一直处于关爱的真空地带。

除了家庭暴力,性骚扰也是外来女工(包括打工妈妈)面临的另一大性别暴力。据深圳一家NGO的调查显示,有七成女工曾经在厂内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性骚扰,但差不多一半的处理结果是不了了之。

虽然打工妈妈走出家庭参与工作,其经济地位的改善有助于其家庭地位的提高。但是传统的父权文化,仍然蔓延在各个角落,生育上的男性偏好、就业上对女性的歧视、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家庭暴力、性骚扰、性侵等性别暴力依然困扰着很多的女性。但这个社会问题,却丢给每个个体去承担,打工妈妈深深地陷入到这种文化当中,伤害无处不在。

五、 未来在哪里?

对于打工妈妈而言,农村还是城市,留守还是出去,是个两难的选择。留守农村老家,可以照顾家人和孩子,可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建立亲密的母子关系,可是这样一来,自己的一生都在围绕家庭和孩子团团转,感觉不到梦想与希望,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收入微薄,没有自已的时间,没有自由的空间。在城市打工,可以通过工作增加经济收入,可以发现自己的价值,可以在下班之后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却不得不面临母子分离的困境,承受对子女的思念之苦,感受无法照顾和教育孩子的缺憾......

对于当下,打工妈妈们左右为难,除了纠结,就是无奈。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对于未来,她们很迷茫,不知道将去往何处,不知道未来可以做什么。

对于那些在外多年的打工妈妈而言,城市是她们“暂时的家”。她们无法建立起归属感,无论待了多久,都只能是异客。她们想留下,但是凭借现在的工资,根本买不起房子。如何在城市立足?

可是,回去农村的希望又很渺茫。老家的房子已经不能住了,村里的人也基本都搬出去了,已经无家可归,还回得去吗?如果可以回去,回去之后又能做什么呢?大多数打工妈妈都有回乡创业的设想,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做什么好,对未来既迷茫又无奈。

结语

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受这个时代的外在环境影响。对于普通的打工妈妈来说,她们来自传统性别文化盛行的农村,来到这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工作,又备受国家体制影响,不同身份角色在她们身上交织:女性、农民、工人,这些身份共同编织出她们的人生遭遇,建构出她们的生活际遇。

从打工妈妈的讲述中,我们看到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她们遭遇的不公:作为女性,她们遭受性别暴力;作为农民,她们遭遇社会福利的差别对待;作为工人,她们遭到资本的剥削。在这三重压迫中,她们坚强生活,她们蜗行摸索。

今天,我们借着这个特殊的日子,关注打工妈妈的遭遇,倾听她们的故事,感受她们的悲喜,向她们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